重温《士兵突击》为什么高城和袁朗只见了两次面,袁朗就愿意喝酒
发布时间:2025-10-30 20:21 浏览量:1
不少人看《士兵突击》时,都下意识觉得高城是将门虎子,其实啊,高城的确是将门之后,可刚入行那会,他可真算不上什么“虎子”。
团长王庆瑞聊起过,说高城小时候上幼儿园,就爱抱着漂亮女老师不撒手。这事儿传到他父亲耳朵里,还担心这小子以后变成个花心大萝卜呢。
不过,高城打小在军人家庭长大,耳濡目染,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他先上了三年军校,接着当了一年排长,又干了三年连长,一路稳稳当当。
高城一直藏着掖着,没跟人提过他父亲是军长。可全团的人哪个不是人精,早就知道了他的身世。大家心里都明白,却都默契地装作不知道,而且团里上下,对高城那是打心眼里崇拜。
就连只跟高城见过两次面的袁朗,都愿意陪着他拼酒,哪怕自己只有二两酒量,也愿意舍命陪他。这到底是为啥呢?高城身上到底有啥魅力,能让袁朗这么够意思?
说到底,对于高城和袁朗这种顶尖的军人来说,想让人服气,靠的可不是什么军衔高低、资历深浅,而是实打实的本事。这两人两次在演习里交手,虽说没有绝对的输赢,但却都看清了对方的“真本事”,心里头也生出了军人之间那种最纯粹的敬佩。
就说第一次山地演习,高城把袁朗给活捉了。他嘴上不饶人,说“你是俘虏不是阵亡”,可心里清楚得很,钢七连为了抓这一个“俘虏”,付出了1:9的战损比。这么悬殊的差距,让高城不得不承认,老A这帮人确实厉害,不管是单兵素质还是战术配合,那都是顶尖水平。
袁朗这边呢,被活捉后也没生气,反而让齐桓搬了四箱啤酒送给七连。他这不是认输,而是对能抓住自己的对手表示尊重。他心里明白,高城的指挥没问题,钢七连的士兵也够拼,这样的对手,值得他递上这份“酒谊”。
第二次交手是在Silence行动中,高城又抓住了袁朗。可这次,他没把袁朗当“战利品”,反而悄悄放水让他走,还补了句“真打仗,他们会舍命把你从战俘营抢出来”。这话里头,藏着两层意思。
一是认可袁朗的带队能力,知道老A的战友重情重义,会为了彼此拼命;二是认可袁朗的军人本色,没把他当“敌人”,而是当成了“懂规矩的同行”。
袁朗也领会了高城这份心意。后来高城送小艇帮老A撤离,这就是“投桃报李”的默契。实力相当的人,才懂这份不用多说的体面。
高城和袁朗这两个人,性格那叫一个南辕北辙。高城火爆又傲娇,就像个一点就着的炮仗;袁朗呢,温和又通透,仿佛能看透一切。可就这么两个人,在对待“兵”这件事上,却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对士兵的那份真心,比任何共同的爱好都更能让他们彼此靠近。
高城对士兵的疼爱,都藏在那些不起眼的细节里。钢七连那么多士兵,他能把每个人的名字都记在心里。史今退伍那天,他表面上强装镇定,可一上车就躲在车里偷偷抹眼泪。伍六一放弃选拔的时候,他红着眼眶,又气又心疼地骂伍六一“傻子”。
袁朗呢,他把对士兵的珍视,藏在了那句“长相守”的承诺里。他对老A的队员们说:“以后要长相守,随时随地,一生。”他把士兵的生死和成长都扛在了自己肩上,觉得这就是自己作为指挥官的责任。
他们心里都清楚,军人的底气,从来不是自己有多厉害,而是手底下的兵能让自己放心地把后背交出去。这种“以兵为本”的态度,让他们只要一聊起“兵”,就有说不完的话,立场也出奇地一致。
在两次演习的间隙,发生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儿。许三多累得实在不行了,直接就睡着了。这时候,高城和袁朗这两个校级军官,居然都放轻了声音说话,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生怕把许三多给吵醒了。这个小小的细节,特别让人感动。
高城疼许三多,疼的是他那股“轴”劲儿。他亲眼看着许三多从一个干啥啥不行的孬兵,一点点熬成了尖子兵,知道这中间许三多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袁朗疼许三多,疼的是他那份“真”。
他看得出许三多“不抛弃不放弃”的底色有多珍贵,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许三多就像一股清流。他们对同一个士兵有着同样的欣赏,本质上其实是在共同守护着“军人初心”。
这份对“好兵”一致的判断,让他们的交情又多了一层“战友的战友”的亲近感。
要说高城和袁朗能成为过命的交情,最核心的原因还是他们的信仰高度一致。两人都把“不抛弃不放弃”当成了军人的灵魂,不管身份有什么不同,行事风格有什么差异,他们的底色是完全一样的。
高城这人,“不抛弃不放弃”这句话,对钢七连来说是响亮的口号,可到了他这儿,那就是实实在在的行为准则。他平时的一举一动,都透着这股劲儿,只要是他认定的战友,哪怕再难,也绝不会丢下不管。
袁朗呢,表面上从来没把“不抛弃不放弃”挂在嘴边,可做起事儿来,却把这六个字诠释得淋漓尽致。
就说老A演习那次,队伍中了埋伏,情况那叫一个危急。但袁朗没有只顾着自己逃命,而是背着已经牺牲的队友,一步一步艰难地撤离。
那场景,让高城看了都忍不住感慨:“像我们七连。”就这一句话,足以看出袁朗的做法在高城心里引起了多大的共鸣。
后来袁朗拒绝成才加入老A的时候,那番话说得可一点都不含糊。他直接点出成才的问题:“你没把‘不抛弃不放弃’放进心里。”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评价,袁朗能从骨子里说出这样的话,就说明他打心底里认可这句话的分量。这么一看,高城和袁朗,其实骨子里都是“同一套信仰体系”里的人。
说到成才,这人可是高城和袁朗共同的“遗憾”。高城一直恨着成才,觉得他是七连第一个当逃兵的,这简直就是七连的耻辱。袁朗淘汰成才,也是因为他觉得成才“太自私”,只想着自己,根本不懂得什么是战友。
可后来呢,情况有了变化。高城居然主动推荐成才再进老A,袁朗也愿意再给成才一次机会。
他们这么做,可不是没脾气、好说话。他们心里明白,军人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谁都有可能走偏路、犯错误。“不抛弃不放弃”这句话,不光要对着并肩作战的战友,对于那些“走偏了的兵”,也得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这种能包容别人错误、给人改过机会的做法,其实就是他们信仰的一种延伸。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俩的交情才从最初的相互敬佩,上升到了彼此信任的关键一步。
高城这人,代表着老派军官的那种“铁血”风格。他对士兵要求严,训练起来一丝不苟,就想着把士兵的硬骨头给练出来。袁朗呢,则是新派军官“人性”风格的代表。
他训练方法灵活,懂得根据士兵的特点来培养,就想着把士兵的灵活性给激发出来。这两个人,看起来风格完全不一样,可他们的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强军”。
在《士兵突击》“改革强军”的大背景下,他们俩的交情,其实就是新老军官的一种“交融”。
这种为了同一个使命而并肩前行的默契,让他们的交情不仅仅是个人的情谊,更多了几分“战友同志”的厚重感。
对高城和袁朗来说,他们之间的两次重要交集就足够了。
第一次,他们看懂了对方的实力,知道对方都不是等闲之辈;第二次,他们看懂了对方的真心,明白彼此都是重情重义的人;第三次,从对许三多和成才的态度上,他们看懂了对方的信仰,知道两人心里装着的是同样的东西。
这三样东西都凑齐了,可比见十次面、喝十次酒都管用。
军人的交情,从来都是“硬核”的。你有实力,我就打心底里敬你;你真心护着士兵,我就从心里认你;你和我信的是同一件事,那我就敢和你过命。
高城和袁朗,就是这样一对知己。他们之间不用太多的话,有时候一个眼神、一杯酒,就能明白彼此是“能托付后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