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喝酒有关?医生反复提醒:糖尿病患者,这4种酒最好少喝
发布时间:2025-06-03 11:39 浏览量:1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礼物]福利礼包赠送中】即日起,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免费赠送健康大礼包(实物)一份,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喝酒到底和糖尿病有没有关系,不少人都想知道。有的人说喝酒是伤肝,不是伤血糖;有的人觉得只要不是甜酒,影响不大;
还有些人干脆认为白酒养生,红酒抗氧化,一天一小杯,反而对身体有好处。
可医生见得多了,真正糖尿病人一旦控制不住喝酒,问题往往接二连三。不是糖升高那点事,而是系统崩得更快了。
酒精和糖尿病之间的关系,不在于糖分,而在于酒精对胰岛素反应和肝脏代谢的干扰。
糖尿病本质上为一种代谢紊乱疾病,其关键病理在于机体对胰岛素的利用效率大幅降低。
胰岛素就像体内的"血糖快递员",其功能是将血液中的葡萄糖"配送"到各组织细胞。当这个输送系统失灵时,血糖就会在血管中"滞留堆积"。
很多人没意识到,酒精代谢不是在肠胃,而是在肝脏。肝脏是血糖调节的中枢器官,既储存糖原,也负责糖异生。
酒精代谢的时候,肝脏要优先处理它,就暂时“放下”调节血糖的工作。
糖尿病患者在空腹状态下,血糖极易出现剧烈波动,可能突发危险的低血糖或急剧升高的高血糖反应。
美国糖尿病协会就曾指出,酒精摄入会降低肝脏释放葡萄糖的能力,尤其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作用下,低血糖风险大幅上升。
更为复杂的是,不同种类的酒在影响血糖的方式上存在着各异之处。白酒酒精度高,刺激胰腺和肝脏很强;啤酒含糖量不低,升糖反应快;
红酒、果酒里面有葡萄糖和果糖,代谢路径跟普通糖不一样;米酒、黄酒这些酿造酒,糖分含量甚至高于很多饮料。
这些酒虽然都是酒,但它们带进身体的负担种类不同,不是看喝多少,而是看喝的是哪一种。
拿啤酒来说,市面上主流啤酒平均含糖量在3%~5%,每瓶500ml啤酒大概含糖15克到25克,相当于一瓶含糖饮料。
而且啤酒极易过量饮用,不知不觉间几瓶就下肚了,如此一来,糖分摄入量瞬间就会超标。而且它还有酒精,一边升糖,一边扰乱胰岛素功能。
再看红酒和果酒,很多人觉得它“天然”,含有多酚,能抗氧化。但多酚的量非常少,一瓶红酒里最多也就200毫克,根本起不到所谓的“保健作用”。
倒是里面的糖和酒精,更实在地影响着血糖。有些人喝一杯红酒以为没事,但这种果糖类酒精一旦进入体内,会通过肝脏代谢成甘油三酯,反过来又增加胰岛素抵抗。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长期饮用果酒的人,血液中甘油三酯浓度比非饮酒者高出28%,而甘油三酯升高正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有人说那我就只喝白酒,白酒没糖,全是酒精,总比其他的安全。听着好像有点道理,但实际情况是白酒对胰腺的刺激最强。
长期喝白酒的人,慢性胰腺炎、胰岛功能损伤的比例远高于其他酒类。胰腺是分泌胰岛素的器官,它一旦出问题,糖尿病控制就彻底塌了。
有不少糖尿病患者就是这样,开始还能靠口服药控制,后面胰岛细胞坏了,直接要打胰岛素了。
还有一种被很多人忽略的——黄酒和米酒,这类酒属于低度发酵酒,但糖含量极高。
黄酒每100ml含糖量可能超过15g,喝一碗米酒,就相当于吃了一整碗糖水。这类酒因为口感好、温和,被很多中老年人当成保健酒来喝,甚至还有人泡枸杞、当“食疗”。
问题不止在酒本身,还在喝酒时的行为。很多人喝酒就得配菜,重口味、油腻、高盐。糖尿病人本来饮食就得控制,结果酒一上桌,节制全没了。
不光血糖升,血压也跟着上去。特别是那些喜欢深夜喝酒的人,这时候胰岛素敏感性本来就低,加上夜间代谢变慢,酒精作用被放大,肝脏解毒速度减慢,更容易发生代谢紊乱。
还有一点常被误解:低血糖时能否喝点酒来缓解?这是个危险想法。酒精可能暂时让人感觉暖、精神,但它会抑制肝糖输出,导致低血糖反而更严重。
曾经就有案例,一名40岁男性糖尿病患者在夜间低血糖发作,他没吃东西,只喝了一小杯白酒,结果清晨被发现昏迷在床,抢救无效。
这种误判不在少数,因为酒精在血糖控制过程中的作用不是补糖,而是切断糖源。
所以糖尿病人喝酒,问题不是“能不能”,而是“有没有足够的能力承受它带来的波动”。
如果胰岛功能已经很弱、血糖波动大、正在用药控制,那喝酒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破坏。短期也许没事,长期就是在给并发症铺路。
长期饮酒的糖尿病患者,患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比例普遍高于不饮酒人群。这不是猜测,是一组组真实的数据堆出来的。
《英国医学杂志》上曾发表过一项为期10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每周酒精摄入超过210g的人群,并发症发生率比非饮酒者高出约42%。
这不是靠“喝得少一点”就能完全避免的风险。
有些人总是想找那个“喝酒也没事”的例子,说谁谁天天喝,还不是活得好好的。
但这种个例没有意义。糖尿病本身就是一个高度个体化的疾病,它跟年龄、体重、遗传、胰岛功能、肝脏功能、胰岛素抵抗程度、生活方式全有关。
同样是100ml酒,有人喝了血糖稳定,有人喝了直接进医院。不能用个例来推翻规律,也不能因为一两次喝酒没事就觉得能长期这么做。
更现实的问题在于,大多数人控制不住“只喝一点点”。一旦打开喝酒的口子,节制本身就变得困难。
特别是有社交需求、有应酬压力的人,酒精一旦成为社交工具,就再也不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是生活的主导者。
糖尿病控制最怕的就是不稳定。你今天喝,明天戒,后天又喝一点,身体始终在适应、崩溃之间反复,代谢节律彻底打乱。
不过这里要讲个反常识的观点:并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喝酒都会血糖升高,有些人喝了反而低了,这才是更危险的。
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酒精性低血糖反应",常见于使用降糖药物(如磺脲类)或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
酒精会对肝糖异生产生抑制作用,从而致使原本能够平衡血糖的后备机制失去效用。而药物还在继续推动血糖下降,结果就掉到低血糖里去了。
轻则头晕、乏力,重则昏迷、抽搐。关键是这种低血糖发作时没有明显预警,跟单纯低血糖的表现不同,很多人误以为是酒精反应,耽误处理时间。
这种情况最容易出现在晚上,尤其是晚饭后喝酒、饭又吃得不多。肝糖储备不足,夜里药物继续起效,酒精阻断糖输出,血糖一路往下掉。
这种深夜低血糖的状况,倘若无人发觉,极有可能直接导致猝死。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