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房举债,苦等美国“黑市药”,家属泣血:卖掉房子也没用
发布时间:2025-10-30 23:28 浏览量:1
在全球医疗水平不断进步的当下,一款药物从研发到国际获批,往往承载着无数患者的生命希望。
然而在哥伦比亚,这个希望却被漫长的审批流程一再浇灭。
国际上早已放行的治疗罕见病药物,在这里平均要让患者苦等2.6年,不少家庭为了等待救命药熬干家底,甚至眼睁睁看着亲人离世。
这样的“药监龟速”究竟为何会出现?背后又藏着哥伦比亚医疗体系哪些难以破解的困局?
事实上,哥伦比亚罕见病患者面临的困境远不止审批慢这一个难题。
该国哥伦比亚罕见病联合会(Fecoer)数据显示,全国约250万罕见病患者中,仅10%的罕见病有有效治疗方案,而患者从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需要5至30年,有些患者甚至在确诊前就已失去生命。
更令人揪心的是,2025年每月约190名患者因罕见病死亡,且死亡数字还在持续上升,这意味着每过不到4小时,就有一名患者因罕见病离开,而其中不少人本可通过及时用药延长生命。
为什么确诊难、用药更难的问题会在哥伦比亚如此突出?
这就不得不提到哥伦比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Invima)的药物审批现状。
对比国际标准,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对已在多个主流市场获批的罕见病药物,会启动优先审批通道,平均审批时间控制在6至12个月,而Invima给出的2.6年审批周期,相当于让患者多承受两年多的病痛折磨。
Invima解释称,延迟源于缺乏商业激励和生产原材料困难,但这样的理由在患者家属眼中显得苍白无力。
家住波哥大的玛利亚就经历了这样的绝望,她的儿子患有罕见的脊髓性肌萎缩症,美国FDA在2022年就批准了针对性药物,可直到2024年底,这款药仍未在哥伦比亚通过审批。
为了给儿子寻找黑市药,玛利亚一家卖掉了房子,还欠下了数十万美元债务,可儿子还是在2025年初离开了,像玛利亚这样的家庭,在哥伦比亚还有多少?
答案或许能从哥伦比亚医疗体系的碎片化问题中找到。
该国医疗体系以“EPS”医疗保险机构为核心,不同EPS机构资源分配不均,且相互之间缺乏协同。
2025年数据显示,约22%的罕见病患者死亡发生在“新EPS”旗下,这家机构覆盖的患者中,有近三成无法及时获得基础检查服务,更别说等待审批中的罕见病药物。
患者常常需要在不同医疗机构间辗转,有的甚至要跨城市寻找有资质的医生,治疗中断成为常态,病情也在一次次奔波中不断恶化。
更严重的是,哥伦比亚医疗投入占GDP比重长期低于拉美平均水平。
2024年这一比例仅为6.2%,远低于巴西的9.1%和墨西哥的7.5%,资源不足再加上分配不均,让罕见病患者的生存之路愈发艰难。
不过,面对这样的困境,哥伦比亚民间组织并未放弃。
Fecoer近期联合20多家患者团体发起“生命不等待”运动,不仅向政府提交了加强新生儿筛查、优化药品审批流程的建议书,还与国际药企合作,推动“同情用药”计划——对于尚未获批但已在其他国家验证安全性的药物,允许重症患者提前使用。
截至2025年5月,已有30多名患者通过该计划获得治疗,其中12岁的索菲亚患有罕见的遗传性凝血障碍,在使用国际获批药物后,出血频率从每月3次减少到每季度1次,生活逐渐恢复正常。
但这样的案例仍是少数,如何让更多患者受益,还需要政府拿出切实的行动。
哥伦比亚罕见病患者的困境,是医疗资源分配、审批机制优化等多重问题的缩影。
但从“生命不等待”运动的推进,到“同情用药”计划的落地,我们看到了改变的希望。
相信随着政府加大医疗投入、完善监管流程,再加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哥伦比亚患者终将告别“药等不起”的日子,全球罕见病患者也能在更高效的医疗体系中,迎来生命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