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到底有多强?
发布时间:2025-10-31 00:06 浏览量:1
导读: 中国的“强”是“弯道超车”是“整体跃迁”值得所有乐观者下注。
文 | 三清 资深战略投资者
作为一名投资领域的老兵,经常被问起:“三清,现在的中国到底有多强?”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从经济、科技、国际博弈、民生根基等维度抽丝剥茧,才能看清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一、经济总量:五年“造”出一个德国
先看硬邦邦的经济数据。
过去五年,中国GDP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三大台阶,2025年预计冲击140万亿。
单说数字或许抽象,咱们换个类比:这五年的经济增量超35万亿,相当于凭空“造”出一个德国经济体量——要知道德国是全球第四大经济体,这般增长势能,全球独一份。
更关键的是发展逻辑的“换道超车”。
过去,地方政府靠“借钱修路、卖地盖房、低端制造”的老套路拉动经济,短期见效快,长期却寅吃卯粮。
如今,人均GDP从10632美元跃升至13445美元,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6%,增速比经济增长还快0.5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靠“效率革命”——拼脑力、靠智慧,而非过去的“人海战术、流汗水”。
二、国际地位:从“孺子牛”到“钓鱼台”
制造业是中国国际地位的“硬底气”。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年超30万亿,连续15年全球第一,20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世界第一,工业体系完整性全球无出其右。
这意味着,别人想卡我们脖子,我们能“自己造血”;别人在贸易战里挥舞关税大棒,最终却得主动把我们拉回谈判桌。
最近特朗普的举动很能说明问题。
他与澳大利亚总统会面时,主动表态要和中国搞“公平贸易协定”,还淡化台湾问题的冲突风险,甚至被国际媒体解读为“明确反对台独”。
这不是他突然转性,而是中美实力对比的必然结果——中国从过去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已然成长为“稳坐钓鱼台”的博弈者。
黑格尔说“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发质变”,中国过去五年,正是完成了这样一次“惊险一跃”。
三、科技创新:于无声处照亮生活
全球百强科创集群,中国占了24个,连续三年全球第一;
研发投入超3.6万亿,稳居世界第二;
发明专利有效量50万件,全球第一……
很多人觉得C919大飞机、天宫空间站这些“高精尖”离自己很远,实则不然:
5G基站建了459.8万个,偏远山区也能流畅刷短视频;
新能源汽车销量全球第一,十几万就能入手一台不错的智能电车;
天宫空间站成为人类探索太空的“壮年主力”,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
这些科技突破,最终是“于无声处”改善了普通人的生活——这才是科技创新的终极意义。
四、能源生态:打破“先污染后治理”魔咒
在能源与生态领域,中国干了件“惊世骇俗”的事:打破了困扰人类数百年的“先污染后治理”魔咒。
白鹤滩水电站年发电量超600亿千瓦时,相当于越南五分之一的用电量;
光伏装机量全球第一,现在普通家庭每用3度电,就有1度是清洁能源。
这不是简单的能源结构调整,而是发展哲学的重构——从“掠夺自然”到“顺应自然”,从“竭泽而渔”到“可持续发展”。
正如老子两千年前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真正的强大从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和谐共生。
五、民生底色:投资于人,静待花开
民生领域的进步同样扎实:
城镇新增就业5921万人,超额完成任务;
人均预期寿命从77.9岁提升至79岁;402种救命药纳入医保……
亚当·斯密曾说“国家的财富不在于金银,而在普通人的幸福”。
中国把资源投向教育、医疗、养老,本质是在“投资于人”。
这种投资见效慢,但能持续增值、世代相传——就像种一棵大树,现在或许还没凉荫,但未来必然枝繁叶茂。
六、底层逻辑:系统、长期、人本
中国能在外部围堵、内部转型的双重压力下实现跃升,核心靠六个字:系统、长期、人本。
把国家当作“穿越千年的大系统”运营,而非短期博弈的工具;
用“五年规划”的长期脚本替代急功近利的短期算计;
坚持“望长远、重质量、谋万世”的人本逻辑,拒绝西方“寅吃卯粮、借新还旧”的“时间殖民主义”。
这种逻辑让中国走出了政治哲学的困境——当其他国家还在拿子孙未来换今天光鲜时,中国在构建“代际正义”,让时间成为连接现在与未来的伦理纽带。
中国的“强”是“整体跃迁”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中国的“强”,不是某一项数据的“孤峰突起”,而是经济、科技、民生、生态在系统逻辑下的“整体跃迁”。
这种强,有厚度,有韧性,更有面向未来的可持续性。
作为见证者与研究者,我坚信,这片土地的未来,值得所有乐观者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