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学桃源三结义,不受瓦岗一炉香!桃源结义是真情,瓦岗处处是…

发布时间:2025-10-31 09:28  浏览量:1

最近把《三国演义》和《隋唐演义》连着翻了一遍,越看越觉得老辈人传的那句“宁学桃源三结义,不受瓦岗一炉香”太精辟了!同样是歃血为盟、兄弟相称,刘备、关羽、张飞的桃源结义,是掏心掏肺的生死与共;而瓦岗寨贾柳楼四十六友的一炉香,看着轰轰烈烈,骨子里全是各怀鬼胎的算计。今儿个就跟大伙儿好好唠唠这事儿,全按原著来,不瞎编乱造,用大白话掰扯清楚这两场“结义”的天壤之别,再掺点自己的真实感受,咱也不用啥文绉绉的词,怎么实在怎么说。

咱先说说桃源三结义,这可是千古传颂的兄弟情典范。原著里写得明明白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是个织席贩履的破落皇族,关羽是个杀了恶霸逃难江湖的壮士,张飞是个卖酒屠猪的市井豪杰,仨人本来八竿子打不着,却在涿县的酒馆里偶然相遇。

起因是刘备看着朝廷发的招兵榜文叹气,张飞见了就问他为啥叹气,两人一聊,发现都是想为国出力、匡扶汉室的热血之人,越聊越投缘。刚好关羽推着车子进来喝酒,听了俩人的话也凑过来,三人大眼瞪小眼,居然没一点生分,反而觉得“相见恨晚”。张飞性子急,直接说“俺庄后有个桃园,花开正盛,不如咱仨明天去桃园里祭告天地,结为兄弟,同心协力,共图大事!” 刘备和关羽一听,当场拍板同意。

第二天,桃园里备好了乌牛白马,三人焚香再拜,发誓说“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共赴国难。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这话一出口,就注定了他们这辈子的生死羁绊。民间还有个说法,说当时焚香的时候,天上飞过一群大雁,盘旋着不肯走,像是在见证这场千古情义,后来还有诗句赞道:“桃园一拜千秋义,生死相随不负盟”,这排场,可比瓦岗的一炉香走心多了。

咱再看看他们结义后的所作所为,那真是把“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刻进了骨子里。先说说关羽,他是三兄弟里最讲情义的,土山降曹那段,堪称千古绝唱。当时刘备打了败仗,和张飞失散,关羽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被曹操的大军围困在土山。曹操特别欣赏关羽,想收他为己用,派张辽去劝降,关羽提了三个条件:“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 这三个条件,字字句句都离不开刘备,曹操为了留住他,全都答应了,还送了他赤兔马、锦袍、黄金,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可关羽始终不为所动,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找到大哥刘备,早日团聚。

后来关羽斩颜良、诛文丑,帮曹操解了白马之围,报答了曹操的厚待,然后封存了曹操送的所有东西,挂上官印,提着青龙偃月刀,护着两位嫂子,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一路闯过曹操的重重关卡,只为了去找刘备。想想当时的情景,曹操势力那么大,关羽就一个人,带着两个女眷,前路茫茫,可他从没动摇过。民间传说里说,关羽过五关的时候,有好几次都差点被曹操的手下害死,可他凭着一把刀、一匹马,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有人问他“曹操待你这么好,你为啥非要走?” 关羽说“俺和大哥桃园结义,誓同生死,岂能因为富贵就忘了本心?” 这份情义,真不是嘴上说说的。

再说说张飞,他看着粗鲁莽撞,心里却比谁都在乎这两位兄弟。当年关羽千里寻兄,到了古城,张飞以为关羽投降了曹操,背叛了兄弟,提着丈八蛇矛就冲上去,骂道“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俺今天非杀了你不可!” 关羽想解释,可张飞根本不听,直到后来蔡阳追来,关羽斩了蔡阳,张飞才知道自己错怪了兄弟,当场跪在关羽面前,痛哭流涕地道歉。还有长坂坡之战,刘备被曹操打得大败,带着百姓仓皇逃窜,赵云七进七出救回阿斗,张飞单枪匹马站在当阳桥上,对着曹操的百万大军大吼一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吓得曹操的大将夏侯杰当场肝胆俱裂,坠马而亡。张飞这么拼,不为别的,只为了保护大哥刘备的安危,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最让人感动的是刘备,他为了关羽,甘愿放弃自己的大业。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杀害,头颅还被送给了曹操。刘备听说这个消息后,当场昏死过去,醒来后痛哭不止,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执意要倾全国之力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有人劝他“曹操才是国贼,咱们应该先北伐曹魏,再收拾东吴”,可刘备说“俺与二弟结义,誓同生死,他死了,俺活着还有啥意思?就算倾家荡产,俺也要为他报仇!” 后来夷陵之战,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而归,不久后就病逝在白帝城。他这一生,虽然没能实现匡扶汉室的大业,但他对兄弟的情义,却感动了千古。正如诗句所说“拼将一国换一弟,千秋谁似刘玄德”,这份魄力和情义,放眼整个历史,都没几个人能做到。

仨人的兄弟情,没有半点算计,没有一点功利心。刘备没钱没势的时候,关羽和张飞不离不弃;关羽被曹操高官厚禄诱惑的时候,始终心念大哥;张飞就算误会关羽,也只是因为太在乎这份情义。他们的结义,是“为了同一个理想,甘愿生死与共”,是纯粹的兄弟情,不掺任何杂质。

说完桃源三结义的真情,咱再看看瓦岗寨的一炉香,简直是天壤之别。瓦岗寨的结义,是“贾柳楼四十六友”,听起来人多势众,轰轰烈烈,可实际上,全是各怀鬼胎的利益捆绑。咱先说说结义的背景,当时秦琼母亲过寿,天下的英雄豪杰都来贺寿,有程咬金、徐茂公、单雄信、罗成、魏征等人,一共四十六人,在贾柳楼喝酒的时候,被徐茂公一撺掇,就歃血为盟,结为兄弟,发誓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同心协力,共图大业”。可这话刚说完没多久,就开始出问题了。

首先,这四十六人根本不是一条心。单雄信是绿林总瓢把子,手下有一大批兄弟,他结义是想找个靠山,扩大自己的势力;程咬金是个混世魔王,没什么远大理想,就是想跟着兄弟们吃香的、喝辣的;罗成是北平王罗艺的儿子,出身名门,打心底里看不起单雄信这些绿林好汉,只是碍于秦琼的面子才加入;秦琼是个重义气的人,但他心里始终想着报效朝廷,不想一辈子当反贼;徐茂公看似足智多谋,其实早就打着“择主而事”的算盘,没把瓦岗寨当成最终归宿。这么一群心思各异的人凑在一起,就算磕了头、拜了把子,也成不了真正的兄弟。

原著里有个细节特别能说明问题,结义后没多久,程咬金就劫了皇杠,惹来了杨林的大军围剿瓦岗寨。这时候,四十六友里就有人开始打退堂鼓了,有的说“咱们还是散了吧,杨林太厉害了,咱们根本打不过”,有的说“早知道会这样,当初就不该和劫皇杠的程咬金尤俊达结拜”,多亏了徐茂公和秦琼稳住局面,才勉强守住了瓦岗寨。可这只是开始,后来瓦岗寨发展壮大,程咬金当了“混世魔王”,可他根本不懂治国理政,天天就知道喝酒吃肉,瓦岗寨的大权慢慢落到了徐茂公手里。

再后来,李密上山了。李密是隋朝的蒲山公,有点名气和才华,徐茂公觉得程咬金成不了大事,就撺掇众人把李密推上了瓦岗寨的寨主之位。李密一上位,就开始搞权谋算计,他忌惮单雄信的势力,处处打压单雄信;又想拉拢罗成,可罗成根本不服他;对秦琼虽然表面尊重,心里却提防着他。而那些结义的兄弟,见李密势力大,就纷纷倒向李密,把当初“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誓言抛到了九霄云外。

最让人寒心的是“玉玺换萧妃”的事。李密得了传国玉玺后,不仅不想着带领兄弟们推翻隋朝、建功立业,反而被萧妃的美色迷住了,居然用传国玉玺换了萧妃,天天在宫里饮酒作乐,不理朝政。这件事彻底寒了瓦岗众将的心,程咬金气的骂道“这个昏君,咱们跟着他干,根本没前途!” 秦琼、罗成等人也对李密彻底失望,开始私下里找退路。没过多久,瓦岗寨就人心涣散,众叛亲离。

后来,瓦岗寨被王世充打败,四十六友就树倒猢狲散了。单雄信因为哥哥单雄忠被李渊误杀,对李唐恨之入骨,投靠了王世充;秦琼、罗成、程咬金等人觉得王世充不是明主,转头投靠了李世民;徐茂公早就看出李世民是天命所归,也带着一部分人投了唐;还有的人干脆直接散伙,回了老家。曾经轰轰烈烈的四十六友,最后落得个分道扬镳的下场,甚至成了敌人。

更让人唏嘘的是单雄信的结局。单雄信投靠王世充后,和李唐军队多次交战,后来王世充战败,单雄信被李世民俘虏。李世民知道单雄信是个猛将,想招降他,可单雄信宁死不降。这时候,那些曾经和他在贾柳楼磕过头、拜过把子的兄弟,居然没一个人站出来为他求情。秦琼想求情,可碍于李世民的面子,没敢开口;程咬金、罗成等人,早就把当年的结义之情忘了个一干二净。最后,单雄信被斩首,临死前,他喝了徐茂公递过来的酒,骂道“俺这辈子瞎了眼,错把你们当成兄弟,你们这些忘恩负义的小人,来世俺再找你们算账!” 民间传说里说,单雄信死的时候,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像是在为他鸣不平,还有诗句叹道“瓦岗炉香燃未烬,人心已隔万重山”,这场结义,终究成了一场笑话。

咱再对比一下桃源三结义和瓦岗结义的核心区别:桃源三结义是“以义为先”,兄弟情凌驾于一切之上,就算面对富贵、权势、生死,也绝不会背叛兄弟;而瓦岗结义是“以利为先”,兄弟们凑在一起,不过是为了互相利用,一旦利益冲突,或者没有了共同的目标,所谓的“兄弟情”就会瞬间崩塌。

有人可能会说,瓦岗寨也有真情啊,比如秦琼和程咬金、罗成的关系就不错。可咱看看原著,秦琼和程咬金确实关系好,但那更多是朋友情分,不是桃源三兄弟那种生死与共的情义;秦琼和罗成是表兄弟,本来就有亲戚关系,可罗成心里始终看不起绿林好汉,和单雄信等人也从来没真正交心过。而且到了关键时刻,他们还是会为了自己的前途,放弃瓦岗寨的兄弟,这和桃源三兄弟的“不离不弃”比起来,差得太远了。

还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桃源三结义只有三个人,而瓦岗结义有四十六个人。都说“人多力量大”,可在兄弟情这件事上,人多反而成了累赘。人越多,心思越杂,利益纠葛越复杂,越难做到同心协力。桃源三兄弟,目标一致,情义相通,就算面对千军万马,也能同心同德;而瓦岗寨四十六人,各有各的小算盘,就算人多势众,也只是一盘散沙,迟早会分崩离析。

老辈人常说“兄弟不在多,在精;情义不在表,在心”,桃源三结义完美诠释了这句话。刘备、关羽、张飞,三个出身不同、性格各异的人,因为一个共同的理想和一份纯粹的情义,走到了一起,生死相随,不离不弃,成就了千古佳话;而瓦岗寨的四十六友,看似声势浩大,实则各怀鬼胎,利益面前,情义一文不值,最后落得个分道扬镳、反目成仇的下场。

写到这儿,我突然想起一句古诗:“义薄云天桃源梦,瓦岗炉冷一场空”。桃源结义之所以能千古传颂,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对纯粹兄弟情的向往;而瓦岗结义之所以被人诟病,是因为它暴露了人性的自私和功利。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结义”,有的人天天称兄道弟,看似关系亲密,可一旦涉及到利益,就会互相算计、背后捅刀;而真正的兄弟,不需要天天见面,不需要甜言蜜语,只要你有难,他就会挺身而出,只要你需要,他就会默默陪伴。

其实,不管是古代的结义,还是现在的交友,核心都是“真心换真心”。桃源三兄弟用真心换来了生死与共的情义,而瓦岗寨的兄弟们用算计换来了分崩离析的结局。这也给咱们提了个醒:交朋友,别只看表面的热络,要看他是不是真心对你;处兄弟,别只图一时的热闹,要找那些能和你同心同德、共赴患难的人。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伙儿也看明白了,“宁学桃源三结义,不受瓦岗一炉香”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桃源结义的真情,值得我们一辈子学习;而瓦岗结义的算计,也值得我们引以为戒。兄弟情这玩意儿,真不是靠磕头拜把子就能来的,得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生死都能托付的才叫真兄弟。

最后,再用一句古诗收尾:“桃园结义传千古,瓦岗分崩警后人”。希望我们都能遇到像刘备、关羽、张飞那样的真心兄弟,也希望我们都能做别人的真心兄弟,用真情换真情,用真心换真心,这样的情义,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能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