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润激增232.35%!国内工业机器人龙头发布第三季报

发布时间:2025-10-31 18:26  浏览量:1

近日,国内工业机器人龙头埃斯顿发布2025年三季报。

报告显示,该公司前三季度营收为38.04亿元,同比增长12.97%;归母净利润扭亏为盈,达2900.39万元,同比增长143.48%;扣非净利润205.85万元,同比增长101.91%,双双实现翻倍增长;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为2.92万元,同比增长91.68%。

其中,第三季度,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55亿元,同比增长4.78%;归母净利润2232.17万元,同比激增232.35%;扣非净利润1966.13万元,同比大增284.10%;EBITDA为1.12亿元,同比增长29.25%。

从2025年前三季度数据看,埃斯顿营收与盈利的协同增长态势,在同期行业竞争中尤为突出。

坚持“All Made By Estun”

这份亮眼业绩的背后,离不开埃斯顿多年来沉淀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国内少数具备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伺服系统、控制器)及整机全产业链研发制造能力的企业,埃斯顿业务覆盖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整机至智能制造系统的全链路。

30年以来,埃斯顿坚持“All Made By Estun”的全产业链发展战略,聚焦自动化核心部件及运动控制、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为新能源、五金、3C电子、汽车工业、包装物流、建材家具、金属加工、工程机械、焊接等细分行业提供智能化完整解决方案。

自动化核心部件及运动控制系统方面,埃斯顿打通工业自动化“信息层-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的全链路,构建了完整的技术产品矩阵,可提供高性能运动控制的完整解决方案。

工业机器人赛道,埃斯顿更拥有覆盖3kg到1000kg负载的95款产品,从轻巧高速的小型机到精准稳重的重型机,精准匹配汽车、光伏、锂电、食品等十余个行业的生产需求。在长期被国外品牌垄断的高端重载领域,埃斯顿的700kg重载机器人,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更补上了国产机器人在该领域的“短板”。

技术实力进一步得到权威验证:今年8月,其大负载系列工业机器人以持续零故障的稳定表现,顺利通过MTBF(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120,000小时认证,进一步筑高技术壁垒。

除了在成熟赛道持续深耕,埃斯顿也在积极拓展边界。10月30日,埃斯顿宣布,2024年与合作伙伴携手启动的全流程智能装车系统研发与测试项目已顺利完成测试,标志着国产机器人在智能装车这一复杂场景中实现了完整应用。

按照MIR睿工业数据,2025年1-9月,埃斯顿工业机器人市场出货量增速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继续位列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出货量排名第一。而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达10.5%,有力推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国产化率提升至55.3%,成为国产机器人替代进程中的核心推动者。

随着具身智能与产业融合的不断加深,人机协作、人形机器人正从“科幻概念”加速走向“产业现实”。而埃斯顿这位“老兵”敏锐捕捉到“新风口”。早在2022年,埃斯顿孵化出专注于研发人机协作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在内的通用具身智能产品的子公司——埃斯顿酷卓。

从2024年9月发布第一代人形机器人Codroid01,到2025年6月推出第二代产品Codroid02,埃斯顿酷卓仅用9个月就完成了技术迭代,一步步把自主核心部件、智能架构创新变成了“能落地的生产线技术”,让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工厂车间”。

近日,该公司还推出3D视觉无序分拣机床上下料解决方案。该方案以负载16kg的S16-98协作机器人为核心,搭载高精度3D相机,能够精准识别并抓取零散无序摆放的工件,彻底摆脱了传统生产中对定制工装的依赖,有效降低企业设备投入与运维成本。

行业标准制定方面,埃斯顿酷卓也积极发挥引领作用。今年5月,其参与了首批人形机器人系列国家标准的启动工作,围绕人形机器人仿真测试平台技术规范、技术要求等核心标准草案展开研讨。

除了在技术与产品端持续发力,埃斯顿今年还有一项“大动作”——启动港股上市计划。该公司于6月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把募集资金用在扩充全球生产能力、投资下一代工业机器人技术研发、提升全球服务能力及开发全球统一数字化管理系统,为全球化布局提供资金与体系支撑。

从全球化布局的实际进展来看,埃斯已在全球范围内设立75个服务网点,业务覆盖欧洲、美洲、亚洲等制造业集中及经济发达区域。截至今年8月底,埃斯顿已完成18项海外项目的100%交付投产,为未来的增长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

写在最后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规模以上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劲增8.7%,比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2.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机器人更是“当红主角”,产量同比飙升29.8%,达到59.5万套,早早超过了去年一整年的产量总和。

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干将”,工业机器人正以“关键引擎”的姿态,为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产量的快速攀升,不仅折射出制造业对自动化升级的需求正在持续“井喷”,更标志着国产机器人在技术成熟度与市场接受度上,成功实现了“双线突破”。

而人形机器人掀起的新浪潮,又为工业机器人厂商打开了“第二增长曲线”的想象空间。凭借在核心零部件、运动控制、场景适配等领域攒下的“技术家底”,传统工业机器人企业能快速“跨界”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既复用了现有技术,又拓展了新市场,实现“一举两得”。在这一趋势下,那些提前布局具身智能的企业,无疑手握了“先发入场券”,更具竞争优势。

展望未来,随着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不断“向深走”,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落地开花”,工业机器人行业必将迎来“量质齐升”的全新发展阶段,开启行业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