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超3年,乌克兰两月跑走10万青年,欧洲难承受要喊停援助
发布时间:2025-10-31 20:27 浏览量:1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俄乌冲突打了三年多,战场胶着的状态早就超出了当初所有人的预期,就在大家都盯着前线兵力补给、武器援助这些事的时候,乌克兰的一项出境政策调整,却搅得欧洲不得安宁。
短短两个月里,差不多10万名18到22岁的乌克兰适龄男性涌进了欧洲,德国最先扛不住了,不仅要削减难民福利,右翼政党更是直接喊着要暂停对乌援助。
一边是乌克兰急需人手保家卫国,一边是欧洲扛不住移民压力想“断供”,泽连斯基当初拍板的这个政策,到底是解困的妙招,还是越帮越忙的失算?
谁也没料到,乌克兰8月底刚放宽出境限制,欧洲的移民系统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德国联邦内政部的监测数据很直观,8月底的时候,每周入境的18至22岁乌克兰男性才19人。
可短短半个月到9月中旬,这个数字就飙到了1000多人。等到10月,更是直接突破新高,每周能有1400到1800人,相当于每天都有200多名乌克兰青年往德国跑。
巴伐利亚州的媒体已经在跟着报道这些青年的安置情况,当地租房市场最先受影响,不少地方的合租公寓租金悄悄涨了,就业市场也跟着起了波澜,餐饮、建筑这些门槛不高的行业,岗位竞争一下子变激烈了。
德国总理默茨本来就打算收紧宽松的移民政策,这波突然来的移民潮,逼着他提前推进相关举措,削减对滞留在德国的乌克兰战争难民的支持力度。
这个决定一出来,立马引发了连锁反应,民粹主义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直接站出来呼吁,让柏林彻底暂停对乌克兰难民的援助资金,甚至明确反对再给基辅提供军事支持。
这番话其实说出了不少欧洲政客的心里话,乌克兰有权自己定政策,但新规引过来的移民潮,欧洲是真的扛不住了。
要是说德国的压力还在“慢慢累积”,波兰早就已经“扛到极限”了,作为乌克兰青年出境的主要通道,波兰边防警卫部门的数据显示,从8月底乌克兰放宽出境规定开始,已经有9.9万名18至22岁的乌克兰男性从这里入境。
这个数字有多惊人?对比一下就知道,整个英国陆军的现役兵力也才7万人,相当于乌克兰两个月内“送”到欧洲的青年,比一个中等国家的陆军规模还大。
而在新规实施前的1月到8月,入境波兰的同年龄段乌克兰男性才45300人,短短两个月时间,这个数字直接翻了一倍还多,平均每天都有1600人入境。
波兰的边境管理、难民安置系统早就快饱和了,当地民众对移民的抵触情绪越来越高,不少城市都出现了抗议活动,要求政府赶紧加强边境管控。
乌克兰会在这个时候放宽18至22岁男性的出境限制,核心原因其实是打了三年仗,兵源早就捉襟见肘了,2022年2月俄罗斯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后,乌克兰马上出台了战时法令,直接禁止18至60岁男性离境,就算有些人本来不符合征兵条件,也不让出去,目的就是把兵源的底线守住。
可这三年打下来,仗打得又久又烈,早就把乌克兰的兵源底子耗光了,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估算,自战争爆发以来,乌克兰军队的死亡人数大概在6万到10万之间,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更是乌克兰补充兵力的巨大压力。
与此同时,俄罗斯军队的伤亡也不少,今年大半年时间里,俄军每天都有约1000名士兵伤亡,但俄方人口基数大、动员能力也强,在兵力补充上比乌克兰从容多了。
前线伤亡这么大,乌克兰的兵力缺口越来越严重,为了补上这个窟窿,乌克兰政府只能调整征兵政策,把强制服役年龄从27岁降到25岁,尽可能多动员一些人参军,而放宽18至22岁男性的出境限制,就是这一系列征兵调整里的一环。
泽连斯基政府想着给这部分年轻人更多出境自由,是希望他们在国外能保住安全、积累点经验,以后愿意主动回国参军打仗,比起强行征召,这种“自愿回来”的士兵,战斗力和对国家的归属感可能更强。
这也是为了制止一种乱象,之前不少乌克兰家庭为了躲将来的征兵,会在孩子还没满18岁的时候,就偷偷把他们送到国外。
这种做法不仅让乌克兰少了潜在兵源,还让很多青年从小就跟祖国断了联系,泽连斯基之前也多次提醒,这种“提前跑路”对国家长远伤害太大,根本没法挽回。
在乌克兰政府看来,与其让青年们通过非正常渠道偷偷跑,不如主动放开限制,既显得政策灵活,也能给国家未来留些兵源希望。
可他们显然没考虑到欧洲移民政策已经变紧,也没料到这些青年想离开的意愿会这么强烈,最后导致政策走向了初衷的反面。
而乌克兰的征兵难题早就让美欧不满了,美国的将军和政界人士好几次公开抱怨,说泽连斯基政府在征召适龄男性参军这件事上不够坚决,这直接削弱了乌克兰抵抗俄罗斯入侵、甚至在战场上扩大优势的能力。
乌克兰政府本来盼着这些年轻人“暂时出去、将来回来参军”,可现实却是“一去不返、想在欧洲定居”,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大的偏差,关键是乌克兰推这个政策的时机,刚好撞上欧洲移民政策收紧的档口。
三年冲突下来,欧洲的移民政策早就从当初的开放慢慢转向收紧了,长期安置难民花了大量财政资金,不少国家的福利系统早就扛不住了,欧洲民粹主义思潮越来越盛,各国政府为了迎合选民,都在收紧移民政策,对新增移民的接纳意愿降到了低点。
乌克兰偏偏在这个时候放宽青年出境限制,等于给想离开的年轻人开了个“合法口子”。对于常年活在战火阴影里的年轻人来说,欧洲的和平环境、相对稳定的生活,远比回国打仗有吸引力。所以,原本设想的“暂时出境、未来回流”,最后变成了“能走就走、不再回来”的现实。
更让乌克兰头疼的是,这么多人集中离开,直接让本就严峻的兵力缺口雪上加霜。强制服役年龄从27岁降到25岁,本来是想多找些兵源,可同时又让18至22岁的核心适龄群体大量流失,相当于“一边想办法开源,一边又在拼命漏损”,征兵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美欧的双重不满,更是让乌克兰腹背受敌,美方抱怨乌克兰征兵不够给力,觉得泽连斯基不愿强制征召更多适龄男性,导致乌军在战场上难有优势,欧洲则抱怨乌克兰的出境政策,认为基辅是在“转嫁压力”,让欧洲为他们的兵源困境买单。
欧洲这边对这波乌克兰移民潮的反应,已经从调整移民政策,慢慢影响到对乌援助的态度了。德国总理默茨削减难民福利,说到底就是对乌克兰这个出境政策的间接表态,既然基辅让大量青年涌进欧洲,欧洲就没必要再无条件承担所有安置成本。
右翼政党的态度更激进,德国选择党不仅要求暂停难民援助,还明确反对给基辅提供军事支持,理由是“乌克兰自己的青年都不愿保卫祖国,欧洲没理由再往里投资源”。
这种声音在欧洲越来越多,随着移民压力不断增大,越来越多欧洲民众开始质疑对乌援助的合理性,“停止援乌”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对乌克兰来说,欧洲援助要是缩水,后果不堪设想,这三年冲突里,乌克兰的军事装备、财政支出几乎全靠美欧支持,一旦欧洲减少或停止援助,乌军的补给、前线的作战能力都会直接受影响。
而兵力缺口持续扩大,更让乌军在和俄军的对峙中处于被动,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估算的6万至10万乌军死亡人数,已经让乌克兰付出了沉重代价,现在又流失10万适龄青年,前线兵源补充只会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