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百台量产之困,破局之路何在?2026年市场规模预增10倍

发布时间:2025-10-31 20:45  浏览量:1

行走摇晃、成本高昂、精度不足,人形机器人正经历从实验室奔向市场的成长阵痛,而这恰是投资者布局产业链的关键窗口期。

行走摇摆不定,精密零部件依赖手工,单台成本动辄数十万元——这就是当前人形机器人面临的现实困境。然而资本市场却异常狂热,2025年前7个月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已发生99起投融资事件,远超去年全年的67起。

行业呈现鲜明“冰火两重天”态势:一边是头部企业斩获10亿元级融资,另一边是多数企业难以突破“百台量产”瓶颈。

“交付几百台已是行业里程碑。”某人形机器人企业人士坦言,例如关键零部件行星滚柱丝杠就面临产能不足,生产仍依赖手工。

当前人形机器人离大规模量产和应用仍有距离。在工厂、商超“聘请”人形机器人上岗工作,是时下“时髦”而非绝对“实惠”的选择。部分先进工厂开始探索在某些工作流程中使用人形机器人,但大规模走进产线可能还需要三到五年。

成本高企是商业化最大障碍。目前主流人形机器人单台造价动辄上百万元,如 Atlas、Asimo 等。只有当制造工艺更加稳定、核心零部件成本稳步下降且量产计划逐渐铺开后,人形机器人本体成本才能实现大幅下降。

人形机器人目前仅在特定任务中达到较高水平,在通用场景中的自主性、运动与操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以及与人交互时的安全性,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精度不足是另一个痛点。小米机器人团队负责人坦言:“目前人形机器人上肢精度大约在厘米级,与0.01毫米的工业级精度差距还非常大。”

在应用层面,当前人形机器人成熟应用仍以展示为主,如机器人表演等。而在功能型产品上,如养老护理、教育等场景依旧受制于技术、成本与法规,同时“软硬一体”交付能力仍是行业痛点。

一些受访人士表示,在2022年及之前较长时期,人形机器人产业持续处于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阶段,“一些人形机器人的灵敏度和完成率只有人工能力的20% 左右。”

面对这些痛点,产业正在寻找破局之道。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协同效应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这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数据层面,特斯拉积累的120亿公里路面数据可直接赋能机器人环境感知;二是技术层面,FSD自动驾驶系统与机器人AI大脑实现底层复用;三是供应链层面,汽车产业的大规模制造能力与成本控制经验,可直接迁移至机器人生产。

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电驱动、精密加工和制造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可帮助其快速切入机器人核心部件供应体系。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产业试错成本,更缩短量产周期。

行业正在经历从“场景探索”到“规模化放量”的转变。优必选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已斩获数亿元合同,订单主要来自大型国企与政府部门,覆盖工厂协作、公共服务等多元场景。

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是目前人形机器人的三大应用场景。人形机器人已在商用服务和工业制造场景得到初步应用。

政策引导加速了场景落地。国家层面以“揭榜挂帅”机制推动关键零部件突破,要求技术与产业化应用紧密结合。地方层面,以上海为代表的先行地区已出台实质性支持政策,将核心零部件纳入重点扶持范围。

面对市场对产业进度与投资价值的关切,开源证券机械首席分析师孟鹏飞提出三大核心逻辑。

首先是绑定特斯拉等海外头部企业的核心零部件环节,如 灵巧手、关节总成、行星滚柱丝杠 等价值量高的核心部件是首选。

其次是国内龙头企业的生态链,如宇树、智元、华为、小米等企业的合作伙伴有望分享技术突破红利。最后是具备技术稀缺性的细分领域。

参考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最终能留在赛道上的一定是头部企业和与其绑定的核心部件供应商。在技术路线尚未完全固化的阶段,应优先选择具备技术优势、供应链优势、场景验证经验的头部公司。

人形机器人产业已呈现出“技术定型+订单落地+量产筹备”的递进逻辑。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63.39亿元,2035年或超4000亿元。

投资者可关注两条主线:一是绑定特斯拉等海外头部企业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二是国内龙头企业生态链。在行业从“百台量产”向规模化扩张的过程中,这些企业有望率先受益。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