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的地域歧视:看河南人是如何给“北上广深”贴标签的!
发布时间:2025-11-01 08:53 浏览量:2
文/胡铁瓜
在华夏历史上,我们很少听说有什么种族歧视,咱们老祖宗一直认为只要你被我华夏文明所教化,那么我就把你当成自己人!但是地域歧视这玩意却历史悠久,根深蒂固,不过似乎又没有造成种族歧视会导致的那种分裂动乱甚至是屠杀,因为所谓的地域歧视绝大多数都是停留在嘴皮子上的,毕竟种族那是一辈子也换不掉的,但是“北上广深”的户口并不是谁都拿不到的!
而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从三千年前就开始给周边的人贴标签,起外号,只能说地狱歧视这玩意似乎真是咱们祖传的……
当时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他们将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称自己的家园为“华夏”或“中国”。在他们眼中,四方邻居都是未开化的“蛮夷”。但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古人要用“夷”、“蛮”、“戎”、“狄”四种不同的称谓来区分四方族群?我这个“北狄”就跟哥几个唠唠这事!
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农耕为主的文明。在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我们的祖先发展出了发达的农业文明和复杂的社会结构。
在商代人的世界观里,世界被划分为五个部分:中心是商王国,也就是“中原”,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则分布着四个不同的族群——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这种划分在《礼记·王制》中有明确记载:“中国戎狄,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文献详细描述了各方族群的特征、生活习惯和语言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最早的这种划分并非纯粹出于歧视,更多反映了古人对周边世界的初步认知和分类。古人通过观察四方族群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文化特征,用简洁的符号将其记录下来。
如今也有考古发现证实,商周时期的中原文明与周边地区确实存在明显差异。中原地区的青铜礼器、城址规模和文字系统都显示出更为复杂的社会组织。这种文明程度上的差异,成为中原人产生优越感的基础。
先说北狄,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狄”字已经出现。这个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左边是一只犬,右边是一个人的形象。这个结构形象地描绘了北方草原民族与犬类的密切关系。
犬在游牧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它们是狩猎的伙伴、放牧的助手、家庭的护卫。北方草原民族与犬的这种共生关系,给中原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根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北方民族“随畜转移,逐水草迁徙”。这种游动的生活方式与中原定居的农耕文明形成鲜明对比。当时的中原人难以理解这种“居无定所”的生活,因而视其为未开化的表现。
春秋时期,北狄成为中原诸国的重大威胁。《左传》记载了多起狄人侵扰中原的事件。公元前660年,狄人攻破卫国,杀卫懿公,导致卫国被迫迁都。这一事件让中原各国对北狄产生了更深的戒备。
然而,中原与北狄的交流并非只有冲突。考古学家在内蒙古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中,既发现了具有北方游牧文化特征的器物,也出土了明显受中原影响的青铜器。这说明双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在今天的河北省北部,考古发现了许多春秋时期的遗址,其中既包含中原风格的器物,也有北方草原文化的因素。这些发现证实了中原与北狄接触地带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再说东夷,在四方族群中,东夷与中原的关系最为复杂。“夷”字在甲骨文中最初写作一个蹲踞的人形,本意就是“人”,并没有贬义。在商代甲骨卜辞中,常有“王征尸方”的记载,“尸方”即指东夷。
商代时期,东夷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山东半岛和淮河下游地区。考古学上的岳石文化就被认为是东夷族的遗存。与中原地区相比,东夷文化有其独特特征,如特有的陶器造型和祭祀习俗。
到了周代,“夷”字的写法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大”和“弓”的组合。《说文解字》解释:“夷,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这个变化反映了中原人对东夷特长的新认识——他们善于制作和使用弓箭。
山东地区多山近海的地理环境,使东夷人发展了发达的渔猎经济。弓箭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这给中原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历史上,商朝与东夷关系密切。有学者认为,商文化本身就吸收了大量东夷文化因素。商纣王征伐东夷的战争,消耗了商朝国力,间接导致了商的灭亡。
周初,周公东征,平定东夷叛乱,加强了周对东方的控制。但东夷文化并未消失,而是逐渐融入华夏文明。孔子是鲁国人,鲁地原本就是东夷文化区,可见东夷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考古发现显示,东夷文化并不落后于中原。在山东章丘城子崖遗址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墙,以及精美的黑陶器,都证明东夷地区有着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
这里得给上海的朋友提个醒,别见着“东”就往自己身上揽,当年东夷跟上海那片八竿子打不着。倒是山东的朋友可以想想,你祖上被说成“扛弓的人”,是觉得这标签挺酷,还是觉得中原人把你们的生活简化成只会“射箭”了?
不过还有个细节,商代甲骨文里记着“妇好征讨尸方”,这“尸方”我们刚才说过就是东夷部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老婆,也是个能上战场砍人的女将,她带兵打东夷,说明东夷在当时绝不是软柿子,中原人想拿捏也没那么容易。
接下来就是南蛮了,与北方和东方不同,南方广袤的土地在商代中原人眼中更为陌生和神秘。“蛮”字在甲骨文中尚未出现,直到西周金文中才见到这个字。
“蛮”字的上半部分是“言”(表示语言),下半部分是“虫”。这个结构生动表达了中原人对南方族群的看法,说话像鸟语,生活在蛇虫遍布的环境中。
《诗经·小雅》中已有“蠢尔蛮荆”的诗句,显示周人对南方楚人的歧视。周昭王时期,周朝多次南征荆楚,最终昭王溺死于汉水,这加深了中原对南方的戒备。
南方的地理环境确实与中原大不相同。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气候湿热,森林密布,蛇类繁多。对于来自干燥黄土地带的中原人来说,这种环境既陌生又危险。
“瘴气”是中原人对南方环境不适应的典型例子。北方人到了南方,容易感染疟疾等疾病,他们将这些疾病归因于南方特有的“瘴气”。这种认知差异,加深了中原人对南方的恐惧与歧视。
然而,南方并非一片蛮荒。考古发现证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文明程度。商周时期,江西吴城文化、湖南炭河里遗址等都显示南方存在复杂社会。
周代,南蛮分为多个支系,包括江汉地区的荆蛮、东南地区的吴越、岭南的百越等。楚国最初也被周人视为蛮夷,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显示了一种不同于中原的自我认同。
秦汉时期,随着中央政权向南扩张,南方地区逐渐被纳入中华文化圈。但南方独特的环境和文化特征,仍在很长时期内影响着中原人对南方的看法。
最后就是西戎了,西戎的“戎”字在甲骨文中由“戈”和“盾”组成,直观表现了西戎族群的特点——善于使用武器,勇猛好战。
西戎并非单一民族,而是多个族群的统称,其中包括羌、氐等多个部落。他们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宁夏和陕西西部。这些地区与中原接壤,双方有着频繁的接触和交流。
考古学上,西戎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明显差异。甘肃、青海地区的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被认为是西戎的遗存。这些文化的墓葬中常出土青铜武器,显示战争在这些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西周时期,西戎成为周朝的严重威胁。周都镐京靠近西部边境,直接暴露在西戎的兵锋之下。周孝王时期的青铜器“班簋”铭文记载了周人与西戎的战争。
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攻破镐京,杀周幽王,导致西周灭亡。这是中原政权第一次被周边族群摧毁,显示西戎的强大战斗力。东周迁都洛邑,部分原因就是为了避开西戎的威胁。
然而,西戎与中原的关系同样复杂。周人本身可能就起源于西部,与西戎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周先祖后稷之母姜嫄,可能就是羌人。这种亲缘关系使得周戎之间的关系既紧张又密切。
秦人的崛起改变了西戎与中原的力量对比。秦本为东夷族群,西迁后与西戎长期作战,逐渐征服了西部各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西戎的大部分地区被纳入秦朝版图。
历史的长河中,这些族群界限并非固定不变。随着时间推移,各族群与中原的交流日益频繁,彼此的界限逐渐模糊。
春秋时期,这种融合已经开始。齐国原本是东夷地区,鲁国则是周公分封给周公旦的领地,两国在文化上既有差异又有交流。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进一步缩小。
楚国是一个典型例子。春秋初期,楚国被中原诸国视为蛮夷,楚王也以蛮夷自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楚国逐渐接受中原文化,到战国时期已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代表。
中原王朝对四方族群的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从简单的歧视和征伐,到逐渐承认差异、寻求共处之道。周代的“五服”制度,将天下按亲疏关系分为五个层次,就是一种管理多元族群的努力。
秦汉大一统后,原有的族群界限进一步被打破。秦始皇南征百越,北伐匈奴,将广大地区纳入帝国版图。汉武帝时期,进一步开拓西南夷、朝鲜等地,中华文明圈不断扩大。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的族群标签逐渐失去实际意义,但作为一种文化偏见,却长久留在了历史记忆中。
如今我们通过对这些族群称谓的文字学分析,我们可以还原古代中原人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每个称谓都抓住了相应族群最显著的特征:北狄与犬的关系、东夷的弓箭、南蛮的蛇虫环境、西戎的武器装备。这些观察虽然简单,但确实抓住了各方族群的文化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称谓最初可能并无强烈的贬义,更多是一种客观描述。但随着中原文明的自我中心主义加强,这些词汇逐渐带上了歧视色彩。
《尔雅·释地》说:“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这里的数字表示各族群内部的分支复杂性,说明古人也意识到四方族群并非铁板一块,而是有丰富的多样性。
历史文献中,对不同族群的态度也有差异。对东夷往往较为温和,甚至有“夷俗仁”的说法;对北狄和西戎则更多强调其凶猛好战,对南蛮则突出其环境恶劣。这种差异反映了中原与各方族群实际接触经验的不同。
三千年前的地域歧视,在今天看来既有可笑之处,也有可思之点。从现代人的视角看,将复杂多元的文化简单归类为几个标签,无疑是片面和幼稚的。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价值和内在逻辑,不能简单以文明与野蛮二元对立来看待。
但我们也应理解古人的局限性。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古代,人们对外界的认知必然有限。通过观察最显著的特征来认识和分类陌生族群,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看今天的北上广深,他们三千年前基本上不是北狄就是南蛮,甚至都够不上还算是相对较为文明发达的东夷或者是强悍的西戎,不知道下一个三千年之后,又有哪些地方会成为引领文明方向的标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