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称孙中山是革命的先驱,但文韬武略远逊色于导师毛润之
发布时间:2025-11-13 10:19 浏览量:1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时代总会涌现出伟大的人物,他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近期,关于孙中山先生与另一位伟人的比较话题甚嚣尘上,成为众人热议的焦点。我此前已撰写过几篇相关文章,本不想再对此多言。毕竟,他们处于不同时代,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皆是伟大人物,我们理应心怀尊重,从他们的事迹中汲取智慧与力量,而非执着于一比高下。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总有一些人热衷于此类比较,似乎非要众人认同他们的观点才肯罢休,这种片面且不恰当的比较方式,实在是对历史的一种不尊重。
这些人全然不顾大众感受,肆意颠覆历史常识,成天鼓吹这个厉害、那个能干。尤其针对孙中山先生,近期对其的宣扬热度达到了一个新高度。适度地宣传一代伟人本无可厚非,这有助于我们铭记他们的贡献,传承他们的精神。但这种热度呈几何级增长,就不免让人觉得蹊跷。稍加思索便不难发现,他们此举醉翁之意不在酒,实则是想让孙中山先生与另一位伟人相抗衡。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我们对历史人物应有的客观认知,也容易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和误解。
我内心对孙中山先生怀有由衷的敬意。他所提出的三民主义、建国方略,以及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94年,孙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旨在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团体。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国家遭受列强欺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孙中山先生以非凡的勇气和远见,率先举起了革命的旗帜,为无数仁人志士指明了方向。此后,他策划多次反清起义,虽屡战屡败,但始终没有放弃。每一次起义的失败,都意味着无数革命志士的牺牲,但孙中山先生从未被挫折打倒,他始终坚信革命的火种终会燎原。1905年,他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并将其阐发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为中国的民主革命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然而,若硬要将他捧为“中华国父”,称其为“中国现代化的开山祖师”“千古第一伟人”,就有些言过其实了。从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来看,他的文韬武略还算不上顶尖。其文韬大多停留在口号层面,缺乏切实可行的深度实践。例如,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平均地权”的设想在当时缺乏具体的实施办法和可操作性。这一设想虽然具有前瞻性,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实施途径,最终难以真正实现。武略方面,也几乎没有卓越的战绩可供彰显。黄花岗起义中,革命党人虽英勇奋战,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次起义虽然展现了革命党人的英勇无畏精神,但从军事战略和战术的角度来看,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如准备不够充分、力量过于分散等。与历代雄主相比,他尚有一定差距,更无法与另一位伟人相提并论。
这段时间,平台上关于中山先生功绩的帖子众多。但无论怎么书写,都难以企及另一位伟人的智慧光芒。另一位伟人有着四渡赤水的神来之笔,1935年1月至3月,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境的赤水河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运动战。面对国民党几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另一位伟人指挥红军巧妙地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这一战役充分展现了另一位伟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战略眼光,他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战场形势下,准确把握战机,灵活运用战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三大战役更是展现了他的雄才大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这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论持久战》的军事奇谋,1938年5月,另一位伟人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论持久战》演讲,科学地论证了抗战的发展规律,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批判了对抗日战争的各种错误认识,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人民群众,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理论纲领。在当时,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强大攻势,国内存在着“亡国论”和“速胜论”等错误观点,《论持久战》的发表犹如一盏明灯,为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战的方向。《论十大关系》的治国宏论,1956年4月25日,另一位伟人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这篇讲话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为我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思路。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最大的贡献在于为革命进行筹划,为国人开启思想启蒙,他是当之无愧的伟大革命先行者,但仅此而已,与另一位伟人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的伟大成就不可同日而语。
此前,有人称孙中山先生是“推翻帝制第一人”,对此争议颇多。有位名为“吃瓜蒙主”的网红就认为,太平天国对清廷的打击更为致命,“推翻满清第一人”应是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年至1864年,持续了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运动虽然规模宏大,给清王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如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内部矛盾激化等,最终未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而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妥协性。例如,为了实现南北统一,孙中山先生被迫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袁世凯。这一妥协使得革命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被窃取,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近日,又有人宣称孙中山先生完美破解三千年之大变局,让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是“中国现代化的开山祖师”。显然,这是将另一位伟人的功劳强行安在了孙中山先生头上,如此做法实在不妥。
再来说说“国父”这个称呼。在封建社会从未有过此说法,新中国也未曾使用,仅在解放前,国民党为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尊重而使用过。大约在1940年,蒋介石出于政治需要提出了这一称呼。从字面意义来讲,“国父”是对开国有决定性贡献者的崇高敬意。对于民国而言,孙中山先生虽未正式担任过总统之位,但毕竟担任了两个多月的临时大总统,勉强可使用这一称呼。然而,若应用于当今,或者冠以“中华国父”之名,无论如何都是说不通的。那些成天发帖喊“国父”的人,要么是民国遗民,要么别有用心。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历史人物的称呼,避免使用一些不恰当或容易引起歧义的表述。
有些人总爱提及孙中山先生建立了中华民国。但中华民国究竟如何,大家有目共睹。中华民国建立后,很快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实行独裁统治,破坏民主共和制度。此后,段祺瑞、冯国璋等军阀轮流执政,国家陷入了长期的动荡和分裂。孙中山先生担任临时总统的时长,大家也心知肚明。历史上有作为的雄主,身边总是谋臣猛将如云。秦皇汉武、刘邦刘秀、朱元璋等,哪一位不是麾下人才济济、群星闪耀?反观孙中山先生,其身边能有多少得力干将?他的政令又能影响多少人?再看看另一位伟人,三年解放战争,仅投诚的国民党将军就达1043人。他白手起家,赢得民心从而夺取天下。建国后,对外战争更是无一败绩,其文韬武略古今无双,伟大功绩举世公认。
“莫与苍天比辽阔,珠峰不语自巍峨。日月恒新照今古,起落从未误分毫。”另一位伟人的胸襟犹如苍天般广阔,他是群山之中的珠峰,是历史星空中的北斗。他的丰功伟绩将如日月般永远普照大地,如苍松翠柏般万古长青。我们应当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这些伟大人物,尊重历史事实,切莫进行不恰当的比较。“天下为公”出自《礼记》,而真正让人高山仰止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情怀。
有共鸣者,欢迎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