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万人香港研究:低剂量他汀吃10年,整体症风险降低53%!

发布时间:2025-11-13 11:37  浏览量:1

本文174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才40多岁,怎么会突然中风?”

这是香港多家医院急诊科里,医生们常听到的一句话。

其实,许多中风并不是“突然”的,而是身体早已积攒了“炸药”——血脂异常

最近,一项历时10年的研究,给出了明确答案:他汀类药物,哪怕是低剂量,坚持服用10年,中风风险可降低53%心梗风险下降40%以上

这不是虚言,而是香港中文大学联合香港医院管理局,基于150万人健康数据,发表在《柳叶刀·区域健康》上的研究成果。

这一次,科学终于给了“他汀”一个公正评价。

“听说他汀伤肝”“吃了会肌肉痛”“是药三分毒,我还是自然点比较好”。

这些说法,你可能也听过吧?
但问题是:你怕的副作用,其实大多数人都不会碰上;你不怕的心梗中风,却真的在一步步靠近你

他汀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也就是俗称的“坏胆固醇”。

坏胆固醇高了,血管就像被油垢堵住,时间一长,血管狭窄、斑块形成、血栓脱落,就可能发生心梗或脑梗。

他汀的工作,简单说就是:

这项研究覆盖香港150多万人,追踪时间长达10年,数据量巨大、统计严谨。

研究者将人群分为两组:一组长期服用低剂量他汀,另一组未服药。

结果显示:

中风风险下降53%

心肌梗死风险下降42%

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34%

总死亡率下降30%

注意,是低剂量,不是高剂量。
这说明,并不是只有重症患者才需要吃他汀,很多高危但“未发病”的人,也能从中受益。

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吃他汀,但很多人其实早就“入选”了,只是自己不知道。

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版)》,以下人群属于高风险,医生通常会建议使用他汀:

明确患有冠心病、脑卒中或外周动脉疾病;

糖尿病患者,特别是合并高血压或吸烟;

LDL-C ≥ 4.9 mmol/L;

10年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风险 ≥ 10%;

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而对于一些“边缘人群”,医生也会综合考虑年龄、家族史、体重、血压、血糖等因素。

所以,是否吃药,不能靠自己猜,也不能看别人吃不吃,要看医生评估结果

他汀的副作用,确实存在,但大多数是轻微、可逆、极少见的。

常见的有两种:

肌肉酸痛:通常发生在刚开始服药阶段,停药后会缓解;

肝功能指标升高:极个别人可能出现,但可通过定期监测发现,及时调整。

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的统计数据,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1%。

而他汀带来的益处,则是几十倍、上百倍地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香港的这项研究也再次验证了:
长期服用他汀的患者,死亡率明显更低,生活质量也更稳定。

当然,吃他汀不是“免死金牌”。

如果你一边吃药,一边抽烟喝酒、熬夜、吃高油食物,那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要想真正远离心脑血管疾病,这些基础生活策略同样重要:

合理饮食:少油少盐,控制糖分,增加蔬果和全谷物摄入;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

戒烟限酒:烟草是动脉硬化的催化剂,酒精则可能影响血脂代谢;

管理情绪:长期压力也会影响血压和血脂水平。

药物是辅助,生活习惯才是根本

在中国,每年有超过300万人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

很多人本可以避免,只是没在该吃药的时候吃药,没在该体检的时候体检。

他汀不是万能药,但它是目前最有效、最安全的降脂手段之一。

香港这项150万人研究,不是孤例。

在欧美国家、在中国内地,类似的研究早已反复验证过他汀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别再让误解,成为你生命的绊脚石。

如果你属于高风险人群,

请主动询问医生是否需要服用他汀,为你的血管,提前打上一把“安全锁”。

参考资料:

[1]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2]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