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天变身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稚晖君与邓泰华的资本纵横术

发布时间:2025-11-13 12:17  浏览量:1

过去一年,这家年出货量级还只有千台的年轻公司,和超过40家上市公司达成资本合作、对外参与投资近30家公司、成立近20家合资公司。

2025年中国资本市场最受瞩目的交易 尘埃落定 。 11月6日,科创板材料公司上纬新材(688585.SH)公告称,智元机器人对其的股权收购已完成交割。董事会提前换届,在新 的 非独立董事候选人名单中,“稚晖君”彭志辉的名字在列。

这位前华为“天才少年”、B站知名UP主,如今的身份是智元机器人的联合创始人、总裁兼CTO。他即将入主的上纬新材,已正式成为智元的控股子公司。 自7月收购消息披露以来,上纬新材股价从7.78元 / 股 最高飙升至132.10元 /股 , 涨幅 超过 1 5 倍 。

外界对这场交易的解读多集中于这太像“借壳上市”了,但智元方面否认了36个月内的借壳计划。 有 接近 智元机器人 人士告诉 腾讯新闻 《 潜望 》 , 智元机器人 已抽调 管理层 支持 上纬新材 业务。

目前, 人形机器人赛道已有宇树等多家公司在申请上市,但A股还没有一家真正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谁能够拔得头筹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尽管没有构成规则意义上的借壳,但智元通过这场交易,实现了至少三个目的:打通A股融资渠道、锁定上游核心材料、成为事实上的“A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这 一举动 也是智元更大资本布局里的一环。在过去一年里,这家年出货量级还只有千台的年轻公司,和超过40家上市公司达成资本合作、对外参与投资近30家公司、成立近20家合资公司。智元正试图在行业早期快速构建生态壁垒。 推进 业务资本化 , 不仅 是 智元机器人 的 核心商业模式 , 也是 竞争 对手 模仿不来 的 优势 。

同行们还在找钱,智元已经完成了教科书式的创业公司并购上市公司。这种别人家 只能羡慕 的能量,和智元创始人团队的背景高度相关。

完成上纬新材交割的当天,新的董事会候选名单公布。非独立董事席位全部来自智元。除了“稚晖君”彭志辉,还包括:

田华(前华为东北欧企业副总裁、计算产品线副总裁);周斌(前华为昇腾计算CTO、英伟达CUDA Fellow);姜青松(前华为全球企业无线销售总裁,现智元合伙人);钮嘉(前华为云计算HRBP部长,现智元合伙人、CHO)

智元几乎将一套覆盖技术、市场、销售、人力资源的完整华为系班底,复制到了这家科创板公司。

智元的核心班底来自华为AI计算产品线。这场并购真正的操盘手,是彭志辉在华为的老领导、同样出身电子科大的师兄——邓泰华。邓曾任华为副总裁和计算产品线总裁,现任智元机器人董事长兼CEO,如今,他也是上纬新材的实际控制人。

数位接近智元的人士向腾讯新闻《潜望》表示,彭志辉更多主导技术,公司的战略决策核心是邓泰华。

邓泰华没有将智元设计为局限在一家机器人制造商。智元机器人成立于2023年,2025年3月B轮融资过后估值150亿,其和宇树科技是目前中国估值最高的两家人形机器人独角兽。如果说宇树出名靠的是“春晚扭秧歌”,智元最初为人所知是“前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参与组建的公司”,但真正出圈,还是来自于对上纬新材的收购。

从7月首次公告到11月初交割完成,智元仅用约120天、约21亿元就将一家科创板公司收入囊中。

操作手法精准:

第一步是协议转让。2025年7月,智元旗下的持股平台“智元恒岳”以9.41亿元受让上纬新材29.99%的股份。这个数字避开了30%触发全面要约收购的监管红线,以最低成本入局 。

第二步是表决权放弃。这是关键一步。2025年9月23日,在股权尚未过半时,智元推动原控股股东承诺放弃其合计53.62%所持全部股份的表决权。这意味着,智元恒岳仅凭29.99%的持股,在持股不过半的情况下提前拿到了公司的控制权。

第三步是发起部分要约。智元恒岳在9月25日发起部分要约,以11.61亿元收购37%的股份。至11月6日交割完成,智元恒岳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比例达63.62%,形成绝对控股 。

这笔钱绝大多数靠贷款。公告显示,智元恒岳与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签署了《银团贷款合同》,获得了总额不超过13.90亿元的并购贷款,贷款期限长达10年。

对智元而言,上纬新材不仅是一家年营收近15亿元的化工企业,其在热固性可回收环氧树脂领域的技术,能大幅降低机器人本体的制造成本。对其收购,意味着对上游核心材料的垂直整合。

更关键的是,它为智元解了近渴——提供了一个灵活的A股融资平台。

对智元来说,其两轮融资后估值超百亿元、但去年营收仅有1亿元人民币。高估值高亏损,智元当下最需要两个能力,一是融资能力,找到持续输血的渠道;二是量产能力,只有量产才能带来营收。

智元机器人已经是全球出货量最大的人形机器人企业,但其出货量仍旧只有千台。人形机器人赛道尚属早期,技术路线都尚未收敛——在此之前,找到足够的钱活下去,是所有公司的第一要务。

人形机器人又是软硬件的结合体,和宇树科技以硬件为主不同,智元选择的是更重的“全栈自研”路径,即同时开发硬件本体和软件大脑。在众多机器人公司中,这是少数派的选择。

这种 方式 慢 、 难 , 智元的破局方式是生态共建。邓泰华曾称,生态共建是具身智能产业规模化的核心驱动力。

智元通过两条路推进:

一路向上游,投资孵化,打造产业闭环。

企查查数据 显示 , 智元在一年内密集投资了近30家创企,覆盖核心零部件(如富兴电机、千觉机器人)、AI大脑(如灵初智能、星源智机器人)、场景落地(如飞阔科技)等。

为了支撑这个投资版图,智元还与高瓴联合成立了数亿元规模的具身智能产业基金,并启动“智元A计划”,目标孵化超50个早期项目。

而收购上纬新材,正是这一“向上”战略的极致体现——它不再是参股,而是将核心材料供应商彻底垂直整合进自身体系。

长期 居于 幕后 的 邓泰华曾在今年8月 罕见 露面智元首届合作伙伴大会, 为 智元 的 生态战略 站台 。 当时他透露,智元投资的15个早期项目投资年化收益率高达8倍。他还强调,智元本身并不是财务投资,在这 个过程中,主要是在积累投资的产业经验、加强系统化体系的建设,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产业生态建设。

一路向下游,成立合资公司,开拓场景与订单。如果说对外投资是“广撒网”,那么成立合资公司就是“深度绑定”。智元在一年内成立了接近20家合资公司 。

此前,智元对外公布今年的营收目标是10亿元,而其去年的营收还只有1亿元。有接近智元人士表示,成立合资公司是智元的核心商业模式之一 , 也是 其他家 无法 模仿 的 优势 。这种策略的精髓在于,智元可以借此开拓订单。对智元的合作伙伴来说,他们或有市值管理的需求,或有进军新赛道的需求。而智元通过让渡部分股权,换取合作伙伴的核心资源,包括渠道、场景、资 金。最重要的是换回订单,提高营收。双方各取所需,利益绑定。

在过去一年,智元密集成立了近20家合资公司。其合作伙伴分为两类:

一是产业资本,多为资金雄厚、场景丰富的上市公司。

这种模式效果立竿见影。

例如 , 与文旅龙头大丰实业(603081.SH)成立“硅基方舟”,大丰提供了不少于 1500万元的意向采购订单。与“果链巨头”蓝思科技(300433.SZ)成立“智启未来”,蓝思承接了智元机器人的生产组装业务,预计明年量产上万台。与智能制造装备商均普智能(688306.SH)成立“普智未来”, 8 月 已迎来200台具身智能机器人下线, 并且 规划2026年产能扩展至2000台。

二是地方国有资本。 例如 , 与珠海科技产业集团成立“智汇元启”,不久后智元中标珠海“具身智能应用创新中心”1274万元的采购项目。与绍兴上虞国资等成立“杭绍具身智能”, 智元 又 与希尔机器人联合中标2474万元的绍兴工业数据采集智能终端项目。与东阳光集团等成立“光谷东智”,不久后智元机器人以3101.61万中标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项目。

通过这两种方式,智元在短短两年内,就构建了一个从上游材料、核心部件,到AI大脑,再到下游生产代工和最终客户的产业闭环。接近智元人士告诉腾讯新闻《潜望》,这也是为什么智元能够迅速在一年内营收从1亿元增长到10亿元的原因——当然,这也是智元不断对外寻求融资的原因。智元利用资本杠杆试图在行业早期,通过“投资+合资”的模式,拓展出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生态。

如此宏大的布局想要长久走下去,资金问题是智元必定要解决的。如此一来又回到了智元为什么要收购上纬新材 。 直接IPO周期长、审核严。夜长梦多, 智元 需要一个更快捷、更低成本的融资渠道。

11月11日,上纬新材宣布独立启动机器人业务布局,承载该业务的官方公众号“智元上纬”随即上线,同时发布了人形机器人概念产品预热海报。尽管智元机器人官方回应称,上纬新材是独立开展具身智能业务,并非与智元联合推进,但是上纬新材仍旧很快涨停。

一个事实是,一些人已经在按照“借壳上市的人形机器人第一股”来对上纬新材进行交易。 尽管 不构成法律意义上的借壳上市 , 智元 仍在 人形机器人资本化 中 走了 “ 捷径 ” 。

宇树则选择了 另一条路 。今年7月,宇树对外公布将选择科创板上市。9月,宇树发布声明称,公司正积极推进首次公开募股的筹备工作,并表示预计将于10月至12月间向证券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文件,届时相关运营数据将正式披露。

在这背后,宇树的战略 是 产品为王。宇树 成立于 2 0 1 6 年 , 以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的“机器狗”起家,其核心壁垒是硬件和运动控制能力,核心部件自研率高 , 因此 得以 快速 降本 , 目前 已经实现了规模化销售和连续五年盈利,2024年营收超10亿元。这为其 还 是 早期 的人形机器人业务提供了充足的现金流。随后, 宇树 也试图 实现 人形机器人 的快速 降本 , 试图 以价换量 快速打开市场。

宇树的模式是渐进式的,靠产品“造血”;而智元的模式是生态式的,靠产品还远远不够。

路径 不同 ,赌注 不同 。

11月10日,智元机器人关联公司智元创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企业名称变更为智元创新(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改通常被视为企业上市的重要前期动作。此前有消息称,智元计划在明年第三季度前完成香港首次公开募股 , 目标估值400亿至500亿港元。智元对赴港上市多次予以否认。但是, 市场 多 认为 ,其赴港上市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

从智元在资本市场的布局及其构建生态的核心战略来看,上市几乎是其必经之路。时机也尤为关键——港股正处于近年来表现较佳的阶段,窗口期可能有限。截至2025年10月,今年已有数十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披露赴港上市进展, 根据 腾讯新闻 《 潜望 》 了解 , 另有部分公司处于秘密申请阶段。随着收购上纬新材的落定,与竞争对手相比,智元已提前锁定一条明确的融资渠道,暂时可在资金层面松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