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父彭德怀 13 历史留下的是深深的感叹!永远的遗憾!
发布时间:2025-11-13 17:34 浏览量:1
作者:彭 梅 魁
历史留下的遗憾
两次常委会开完后,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于 1959年8月2日在庐山正式开幕。
毛泽东讲了话, 随后各组开始分组讨论,批判伯伯写的那封信,并 向各方面延伸,涉及到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 周小舟、李锐等人在会议期间的发言插话,追查以 伯伯“为首的军事俱乐部”,清算伯伯和张闻天等几十年来在党内斗争中所犯的“路线错误”,查 “历史根源、社会根源”。
总之,会议从批判对认识 形势上的“右”倾机会主义,进入到对个人历史的 清 算 。
令人遗憾的是,伯伯的很多老同事、老部下不 得不发言表态,但他们实在举不出伯伯篡党篡军、 反对党和反对毛泽东的事例,只好说一点伯伯的缺 点。这种言不由衷实在不是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 线的发扬。
令人遗憾的是,林彪、康生、陈伯达这样的野 心家和极少数别有用心的坏人,竟能在会上颠倒是 非,无中生有,大放厥词,并在以后得到重用,委 以重任。
仅举林彪为例。
林彪是中途上山的,他在第一次常委会上发言 只有几句。显然,他是在探测气候。 一旦他摸准了 毛泽东的想法,感到时机已到,就开始无限上纲。 他说伯伯是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中国只有毛 主席是大英雄,别人谁也不要想当英雄。
按常理,林彪和伯伯相处时间也不短,各自率 领的一、三军团,可以说是毛泽东指挥军事战事的 左右手,多次作战中相互配合,取得了很大胜利。 凭着他的判断,对伯伯的为人本质应该是了解的, 但为了自己的野心,竟说伯伯是“老奸巨猾的本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没有接受”,“你混同了资 产阶级思想体系”。他的话很厉害,几乎是为伯伯 的问题定了性。
8月4日,林彪在传达常委们谈话的内容时, 说伯伯的这一套“是我们党内一种右倾的政治危 险,发展下去,是极其危险的,那会动摇、破坏我 们的总路线、大跃进。另一方面从长远来说,他是 我们党里面的一个隐患。毛主席说,去年五月间讲 党的分裂问题,主要是指他。”
在三个半小时的传达会上,林彪讲话占了多半 时间,而且区别于其他常委的细节是,通篇讲话连 一个“同志”都不提,只以“他”来代替,其他常 委则都称“彭德怀同志”。明明是他自己在常委会 上污蔑伯伯是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而在传达 时却说是常委们的看法。
就在林彪大批伯伯的时候,他的内心里却认为 批彭有错。说毛泽东批彭是“说绝了,做绝了,绝 则错”。认为大跃进是“凭空想胡来”。他看到朱德 在常委会上被毛泽东点名,就在讲话中点名批判朱 德,说朱德从来没有当过总司令。他无中生有地说 伯伯想当大英雄,掌握大局面。接着又对毛泽东大 搞个人崇拜。说“毛主席无论在天资方面、学问方 面,事业的成就,工作能力,马列主义的水准方面,更何况思想意识”,彭德怀在哪个方面能比得 上呢?
两面派的手法搞得淋漓尽致!就是这个林彪, 后来竟被指定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如此两面三刀之 人,竟能在党内青云直上,这怎么能不令人感叹 呢?
但是,历史是无情的,11年后,也是在庐山 上,林彪“翻了车”。虽然他仍大搞对毛泽东的个 人崇拜,讲毛泽东是天才,但其抢班夺权的意图却 暴露无遗。这个在庐山大批伯伯,大整伯伯的林 彪,其政治生命也开始从庐山走向尽头。
令人遗憾的是,党的八届八中全会作出了错误 的决议。可喜的是,这一错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时被纠正。
令人遗憾的是,伯伯在常委会上,对很多与事 实不符的指责申诉无效,不得不以大量的时间任凭 着责难。
有人记得:伯伯对话时并没有激动过, “似乎过于冷静,面部表情非常严肃,痛苦的感情 藏得很深,但还是使人能感觉到一点”。
这种异乎 寻常的克制竟使列席会议记录的人心里为伯伯非常 痛苦,以至于持笔的手常常不听使唤,字迹潦草, 如同天书。
伯伯置身于批判火药味十足的其他会议上,表现出超人的沉静,这需要怎样的意志力啊!
当时与 会的一位干部回忆道:“有一天,我刚好坐在彭德 怀的身后,我前面就是他那宽阔厚实的背影。彭总 静静地坐着,很少说话。他轻轻摇一把葵扇,仔细 听所有的发言,却并不为自己辩白。只是有时对某 些事实作必要的说明。他有惊人的记忆力,二三十 年前的事,即使细枝末节,都记得清清楚楚。他身 旁的方凳上,搁着一只大茶杯,茶水喝完之后,用 三个指头把绿莹莹的龙井茶叶捞出来,放在嘴里, 慢慢地嚼着。”
这哪像是在参加批判自己的会议,简直像是在 饭后茶余谈天闲聊。
毛泽东除了个别谈话,批阅材料,还在大会上 讲话。
8月11日,他在大会上没有点名地批评伯 伯等人,三十多年中,阶级立场还没有变过来,总 是格格不入。这些同志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以资 产阶级民主主义资格参加党的。
最后他又讲:和伯 伯的关系,难道庐山就此分手,不应当分手。
令人遗憾的是,毛泽东和伯伯这两位同乡、战 友,恰恰就是在这次庐山会议分了手。
关于这方面 的情况,黄克诚有着简要而且很精当的分析:
彭德怀出身于贫苦的劳动人民家庭,全心全意地要改造旧社会,军功极大、地 位很高,而从不忘本。他从小就是反抗性 极强的人,而且总是带头为首。
说他有个 人英雄主义,入党后已改得很多了。说他 桀骜不驯、好犯上,那也只是在他认为不 对的时候。他耿直,讨厌捧场,建国后对 歌功颂德看不惯。看不惯就要说,而且说 得很难听,从不怕得罪人。这样的性格, 如何能不遭疑忌?
早有 一次,主席对彭开玩笑似地说:
老总,咱们定个协议,我死以后,你别造反,行不行?
可见主席对彭顾忌之深,而 彭并未因此稍增警惕,依然我行我素,想说就说。
他性格刚烈,遇事不能容忍,不 大能适应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水至清则无 鱼,人至察则无徒,所以不易和领导及周 围同志搞好关系。从主席批评彭的话中, 可以看出他们两人在生活方式上也是格格 不入,相处得不很愉快,多有误会。
毛主席建党、建军、建国的伟业,彭 德怀身经百战的功勋,都是昭昭卓著的。 两个人都十分忠诚于革命事业。谁能料 到:他们竟因为某些观点的分歧和性格的差异,发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形成颇深的 成见。加以庐山会议时,上述种种因素, 以至发展到不能相容的地步。庐山会议这 一场悲剧有偶然的因素,但实非偶然。这 个事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巨大深远。
这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悲剧,而是我党 的悲剧。从此,党内失去了敢言之士,而 迁就、逢迎之风日盛。
在毛泽东和伯伯经过三十多年的亲密合作之 后,历史留下的是深深的感叹!永远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