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机器人炸穿热搜!猫步比超模还丝滑,何小鹏剪开“皮肤”哽咽自证:这不是真人套壳!

发布时间:2025-11-14 02:01  浏览量:1

“这机器人走路也太绝了吧!肩颈舒展、胯部摆动,转身都带着韵律感,说不是真人我第一个不信!”

11月5日,小鹏2025科技日的一段短视频在全网疯传。视频里,全新一代IRON人形机器人迈着轻盈的“猫步”缓缓走来,柔和的体态、自然的肢体语言,让百万网友集体“破防”——有人调侃“这猫步比我练了三年的瑜伽还标准”,有人较真“肯定是真人套壳,里面藏着小姐姐”,甚至有网友开玩笑“建议小鹏直接出道女团,比偶像练习生还能打”。

这场本是技术成果展示的发布会,硬是凭着一台机器人的“出圈”,把热搜榜搅得沸沸扬扬。而小鹏创始人何小鹏后续的“自证行为”,更是让事件热度再上一个台阶——他不仅亲自拉开机器人的“拉链”,还让员工现场剪开机器人的小腿“皮肤”,一度哽咽着说“这像极了《让子弹飞》里剖开肚子自证清白”。

这台让全网争论不休的IRON机器人,到底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小鹏为何非要“撕开衣服”自证?除了机器人,这场科技日还藏着哪些能改变未来的创新?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场“科技圈顶流事件”背后的故事。

一、一场“猫步”引爆全网:机器人太像人,反而被质疑“套壳”

在小鹏2025科技日之前,提起人形机器人,大多数人的印象还停留在“动作僵硬、走路别扭”的阶段。无论是特斯拉的Optimus,还是国内其他企业的产品,虽然都号称“人形”,但在肢体协调性上总透着一股“机械感”——肩颈僵硬、胯部不动,转身时像生锈的玩具,更别说走出有韵律的步伐了。

但IRON机器人的出场,彻底打破了这种印象。

活动现场,这台全身覆盖着柔软外皮的机器人缓缓走上舞台,没有复杂的动作,只是简单的直行、转身、迈步。但就是这短短十几米的路程,让现场观众瞬间安静,随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它的肩颈没有机械的卡顿,随着步伐轻轻舒展,像人走路时自然的放松状态;胯部随着双腿交替微微摆动,幅度不大却恰到好处,完全复制了人类走路时的发力方式;转身时更是流畅丝滑,上半身先转,下半身顺势跟进,没有一丝生硬的衔接。如果只看背影,你很难相信这是一台由代码和机械构成的机器人,说是某个模特在走T台也毫不违和。

更让人惊艳的是它的“外表”——全身的柔软外皮质感细腻,灯光下呈现出自然的光泽,头部的屏幕能模拟出丰富的表情,搭配灵活的双肩,整体造型既科技感十足,又充满了“人味儿”。

这段展示视频被传到网上后,迅速引发全网热议。截至11月10日,相关话题累计阅读量突破5亿,讨论量超过30万。

网友的评论五花八门,有人彻底被圈粉:“这才是我想象中的人形机器人!走路都带着优雅,未来想把它带回家当管家”;有人开启“找茬模式”:“你们看它的手腕转动角度,太灵活了,机械根本做不到,肯定是真人躲在里面”;还有人脑洞大开:“建议小鹏搞个‘机器人T台秀’,绝对比时尚圈的发布会还火”。

面对铺天盖地的“真人质疑”,小鹏的反应速度堪称“神速”。科技日当晚,何小鹏就发布了一条短视频:视频中,他走到IRON机器人面前,轻轻拉开了机器人背部的“拉链”——露出的不是人类的衣服,而是内部复杂的机械结构和线路。

但这波自证并没有完全打消质疑,有网友说“拉链拉开的只是外层包装,里面还是能藏人”。于是在第二天的“超级增程”发布会上,小鹏专门增加了一个环节:几位女性员工拿着剪刀,直接剪开了IRON机器人小腿的“皮肤”和“仿生肌肉”,露出了里面的电机、齿轮和传动结构。

看着被剪开的机器人,何小鹏在台上一度哽咽:“我没想到要这样证明,就像《让子弹飞》里,非要剖开肚子才能证明自己只吃了一碗粉。但我必须证明,这是中国企业自己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算法和机械的完美配合。”

这场“硬核自证”让事件热度达到顶峰,有人心疼何小鹏的无奈,有人感慨中国科技企业的不易,也有人终于相信:这台机器人,是真的“自己在走”。

二、技术大揭秘:能走猫步的机器人,到底有多牛?

为什么IRON机器人能走出如此丝滑的“猫步”?它的“拟人化”背后,藏着小鹏多年的技术积累。用通俗的话来说,这台机器人之所以像人,核心在于“身体够强健、大脑够聪明”——就像一个拥有强健体魄和聪明头脑的人,才能做出自然的动作。

1.身体构造:“骨骼-肌肉-皮肤”完美配合,模仿人类运动方式

要让机器人像人一样走路,首先得有一套类似人类的“运动系统”。小鹏为IRON打造了“骨骼-肌肉-皮肤”三层结构,每一个部分都暗藏玄机。

先看“骨骼”——也就是机器人的内部框架。IRON搭载了仿照人背脊的设计,这是它能做出自然体态的关键。和传统人形机器人的“硬邦邦的脊梁”不同,它的脊梁采用了多关节设计,能实现轻微的弯曲、扭转,就像人类的脊梁一样,让上半身在走路时能自然晃动,避免了“僵硬感”。

再看“关节”,IRON的手部实现了22个活动点位——简单说,它的手指、手腕、手肘能做出22种不同角度的动作,抓握、拿捏、翻转都不在话下。更厉害的是它的肩、腰、胯三个部位,相比今年4月发布的工程版,复杂程度直接上了一个台阶:内部电机位置重新调整,还增加了很多辅助机械结构,让关节的活动角度更大、更灵活。

现场展示的“内部结构版”机器人视频中,我们能清晰看到它的腰胯部极其灵活,能像人类一样左右扭动、前后摆动,肩部关节的活动范围也远超同类产品——这就是它能走出“猫步”的核心硬件基础。

然后是“肌肉”和“皮肤”。IRON的仿生肌肉采用了特殊的柔软材料,能模拟人类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让动作更柔和,避免了机械运动的“顿挫感”。而全身包裹的柔软外皮不仅触感细腻,还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能随着关节的活动自然拉伸,不会影响机器人的动作,同时也让它的外观更贴近人类。

除此之外,IRON还搭载了新型电池——这种电池体积小、重量轻,安全性还高,让机器人实现了“轻量化”。不用背着沉重的电池,机器人走路时的负担更小,动作自然更轻盈。

2.智能系统:3颗智能芯片+人工智能模型,机器人有了“自己的思想”

如果说硬件是IRON的“身体”,那软件就是它的“大脑”。这台机器人之所以能根据指令自主做出自然动作,核心在于它搭载了智能学习系统和3颗专用智能芯片,运算能力极其强大——这个运算水平,相当于几十台高端电脑的总和。

传统的人形机器人,动作都是“提前设定好的”:工程师提前编写好程序,机器人只能按照固定的轨迹运动,就像“提线木偶”一样,每一步迈多大、转身转多少度,都是固定的,所以看起来很僵硬。

但IRON完全不同,它采用了“智能动作生成”技术。简单说,你只需要给它一个简单的指令,比如“向前走”“左转”“走猫步”,它的“大脑”会根据现场环境自主生成动作——比如地面有点不平,它会自动调整步伐的大小和重心;转身时遇到障碍物,它会自然放慢速度、调整角度。

小鹏汽车机器人副总裁米良川解释说:“IRON的前进不是每个动作都靠指令控制,人给出的只是基本意图,最终的运动是机器人自己‘想’出来的。这和人类走路很像,我们不会刻意想怎么迈腿、怎么保持平衡,但身体会自主完成这些动作。”

这种“自主思考”的能力,来自于智能学习系统的训练。小鹏把大量的人类运动数据、环境数据输入系统,让AI不断学习、改进,最终掌握了人类运动的规律。比如“猫步”,系统不仅学习了模特走T台的姿态,还结合了人类走路时的重心变化、肢体协调逻辑,所以IRON走出来的猫步,既标准又自然,没有一丝刻意模仿的痕迹。

除此之外,IRON还具备了自动紧急制动技术。如果走路时遇到突然出现的人或障碍物,它会自动减速、避让,最大程度保护周围人的安全。同时,它还特别注重隐私保护——所有的个人数据都存储在机器人本地,不会上传到网络,避免了数据泄露的风险。

这些硬件和软件的完美结合,让IRON成为了目前国内最像人的人形机器人,也让小鹏离“中国首个量产高阶人形机器人”的目标更近了一步。按照规划,这台机器人将于2026年底实现规模量产。

三、方向大调整:从“工厂干活”到“商场服务”,机器人的出路在哪?

虽然IRON机器人火出了圈,但很多人会问:这台机器人到底能用来干什么?

其实,小鹏的机器人发展计划,在短短半年内发生了一次大调整。

今年4月,小鹏在车展上发布IRON工程版时,明确表示:这台机器人已经在小鹏广州工厂投入测试,未来将应用于工厂自动化生产线和门店服务,比如在工厂里“打螺丝”,在门店里给客户介绍产品,提升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

但在这次科技日上,何小鹏却公开“重新定位”了这两个场景。他直言:“当前机器人手的耐用程度距离实际使用还有很远,让机器人在工厂打螺丝,成本太高、稳定性不够;而家务场景更是复杂,机器人不仅很难做好家务,还容易引发安全问题——比如擦窗户时掉下来,或者碰倒家里的易碎品。”

所以,IRON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从“工业+家庭”转向了“商业服务”,具体可以概括为“导览+导购+巡逻”三大场景。

比如在商场里,它可以当导购员,根据你的需求推荐商品,带你找到目标店铺;在博物馆、科技馆里,它可以当讲解员,用生动的语言介绍展品,还能和游客互动问答;在写字楼、园区里,它可以当巡逻员,定时巡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警。

为什么选择这些场景?小鹏的逻辑很清晰:首先,这些场景已经完成了基础的技术改造,机器人容易适应;其次,目前这些场景大多由人工或非人型机器人覆盖,IRON的拟人化优势能提升服务体验;最后,这些场景的安全风险较低,对机器人的“动手能力”要求不高,刚好契合当前IRON的技术水平。

不过,这个战略转变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觉得“导览导购太浪费了”:“这么先进的机器人,只用来带路、讲解,有点大材小用”;也有人表示理解:“科技产品落地需要循序渐进,先从简单场景入手,积累数据和经验,再逐步拓展到更复杂的场景,才是稳妥的做法”。

小鹏机器人团队负责人米良川也回应了这个问题:“机器人的发展路径需要长期稳步推进。导览、导购、巡逻这些场景先试点,根据真实数据找出问题,再驱动技术提升。工厂和家庭场景我们也不会放弃,但目前资源不会优先倾斜,毕竟技术成熟需要时间。”

除了应用场景的转变,小鹏还宣布开放IRON的开发工具,邀请全球技术爱好者共同建设人形机器人应用生态。这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开发者为IRON开发各种应用,让它的功能越来越丰富——比如有人开发教育应用,它可以当家教;有人开发医疗辅助应用,它可以照顾老人、病人。

对于消费者来说,最关心的还是“量产时间”和“价格”。按照小鹏的规划,IRON将于2026年底实现规模量产,但具体的价格还没有公布。不过参考同类产品的定价,以及小鹏“科技普及”的理念,这台机器人的价格大概率会比特斯拉Optimus更亲民,或许会成为第一款走进大众视野的高阶人形机器人。

四、不止机器人:小鹏的“科技梦想”,藏着三个未来方向

很多人以为,小鹏的科技日只是为了发布机器人,但实际上,IRON只是小鹏“智能实体战略”的一个代表。在这次活动上,小鹏还展示了另外两个关键领域的创新——智能驾驶和低空飞行汽车,这三个方向共同构成了小鹏的“未来蓝图”。

1.智能驾驶升级:新系统让汽车更“懂路”

对于小鹏来说,智能驾驶技术是它的“看家本领”。过去几年,小鹏凭借领先的智能驾驶能力,在汽车圈树立了“技术派”的形象。所以在这次科技日,小鹏推出了新一代智能驾驶系统,试图继续巩固“智能驾驶领先者”的地位。

新一代系统的操作逻辑更加智能:直接把摄像头拍摄的视频作为输入,跳过中间环节,直接生成动作指令。简单说,汽车就像人一样,看到前方有行人,不用“思考”,身体会直接做出避让反应,反应速度更快、更精准。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小鹏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大量的计算设备、高昂的训练费用,经过长时间的改进,才实现了技术突破。用小鹏智驾负责人刘先明的话来说:“我们相当于把智能驾驶系统的‘底层逻辑’换了一遍,虽然更复杂,但能让机器学到更多现实数据,做出更灵活的判断。”

从发布会展示的效果来看,新一代系统的表现确实亮眼:在复杂小路测试中,全程只需要人类接管1次;遇到复杂路口会车时,能精准判断对方的行驶意图,平稳避让;在拥堵路段,还能自动跟车、保持车距,完全模拟人类的驾驶习惯。

更重要的是,小鹏还宣布向全球商业伙伴开放新系统(非免费开放),大众汽车集团将成为首发客户。同时,得益于新技术的能力提升,小鹏的自动驾驶出租车业务将提前到2026年启动试运营,还会推出三款专门的车型。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未来小鹏的汽车会越来越“好开”,自动驾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会大幅提升,或许再过几年,我们就能真正实现“双手离开方向盘,放心让汽车自己跑”。

2.低空飞行:续航500公里的飞行汽车,能实现“空中旅游”吗?

除了机器人和智能驾驶,小鹏的另一个“科技梦想”是低空飞行汽车。在这次科技日,小鹏展示了两个重要成果:一是“陆地航母”即将量产,二是全新的飞行汽车A868亮相。

先说说“陆地航母”——这是一款可以在地面行驶、空中飞行的交通工具,此前已经曝光过多次。小鹏宣布,这款产品已经接近量产,未来将推出西北首条低空自驾旅游线,让游客可以“空中看敦煌”,体验立体出行。

想象一下,坐着飞行汽车飞越敦煌的沙漠、戈壁,从空中俯瞰莫高窟、月牙泉,那种体验确实让人向往。但问题是,低空飞行旅游真的能顺利实现吗?

参考国内的情况,这些年有不少企业尝试过低空飞行器旅游,但大多是“昙花一现”。比如亿航智能,在多个城市开通了低空航线,但由于政策限制、安全规范等问题,并没有进入大规模商业运行,很多航线开通后不久就停了。

所以,小鹏的低空旅游线能不能成功,关键还要看政策和运营。不过小鹏方面表示,已经和相关部门进行了沟通,会严格遵守低空飞行的相关规定,确保航线的安全和合规。

再看全新机型A868,这款飞行汽车的目标更远大:续航500公里,最高航速360公里/小时,采用特殊设计,看起来科技感十足。从现场展示的模型来看,它的设计非常前卫,适合长途低空飞行。

但这款产品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目前展出的只是展示模型,后续还需要经过复杂的审批和认证。参考行业经验,这个过程往往需要3-5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以,我们想要坐上A868飞行汽车,可能还需要耐心等待。

不过,小鹏在低空领域的布局已经很清晰:先通过“陆地航母”和低空旅游线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出更先进的机型,最终实现“空中通勤”的目标。虽然难度很大,但一旦实现,将会彻底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

五、从“AI汽车公司”到“智能实体公司”:小鹏的梦想,不止于车

在这次科技日的结尾,何小鹏说了一句话:“AI的最大价值在于改变现实世界,而不只是改变数字世界。数字世界的改变速度快,但影响浅;现实世界的改变速度慢,但影响深。所以,小鹏要从AI汽车公司,升级为面向全球的智能实体公司。”

什么是“智能实体”?简单说,就是让AI拥有“身体”,能够感知现实世界、与现实世界互动——机器人、智能汽车、飞行汽车,都是小鹏为AI打造的“身体”。

从这个角度来看,IRON机器人的发布,不仅仅是一款产品的亮相,更是小鹏战略升级的标志。它意味着小鹏不再局限于汽车领域,而是要通过AI技术,渗透到机器人、低空交通等多个领域,打造一个“万物互联”的智能生态。

但梦想越大,挑战也越大。目前来看,小鹏的三大核心业务都面临着不小的考验:

机器人业务:虽然IRON很火,但应用场景还比较单一,量产时间还需要两年多,到时候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能不能成功商业化还是个未知数;

低空飞行业务:政策限制、审批流程、运营模式等都是巨大的障碍,国内还没有成功的先例,小鹏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智能驾驶业务:虽然新系统表现亮眼,但最终还要看实测效果,消费者关心的是“实际开起来好不好用”,而不是发布会的演示有多精彩。

除此之外,小鹏还面临着资金和资源的压力。机器人、低空飞行、智能驾驶升级,每一个领域都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如何平衡各业务线的资源,避免“顾此失彼”,是何小鹏需要解决的难题。

但无论如何,小鹏的这份“科技追求”值得肯定。在很多企业都在追求短期利益的时候,小鹏愿意投入大量资源研发机器人、飞行汽车这些“未来产品”,这种勇气和远见,正是中国科技企业需要的。

就像何小鹏在发布会上说的:“改变现实世界很难,可能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但我们愿意坚持。因为我们相信,总有一天,AI会通过各种‘身体’,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六、机器人的“猫步”,是中国科技的“进步步”

IRON机器人的“猫步”之所以能引爆全网,不仅仅是因为它走得优雅,更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技企业的成长和突破。

曾经,人形机器人领域被国外企业主导,我们只能跟在后面学习;而现在,小鹏的IRON机器人在拟人化程度上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甚至引发了“真人质疑”——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IRON机器人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小鹏的智能实体战略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正如网友所说:“哪怕现在还有不足,哪怕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只要有人愿意为科技创新付出,中国科技就会不断前进。”

2026年底,IRON机器人将实现量产;未来几年,小鹏的智能驾驶技术会不断升级,低空飞行汽车也可能逐步落地。我们有理由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会慢慢走进我们的生活。

最后,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小鹏IRON机器人能成功量产并商业化吗?如果它定价在50万左右,你会考虑购买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外骨骼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