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范难忘三个人
发布时间:2025-11-14 07:13 浏览量:1
本文作者赵木子,经济日报驻辽宁记者站高级记者李巍之女。如今也在新闻单位从业。
2002年,作者就读大学二年级时,为完成社会实践作业,专访了时任清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的范敬宜。
在老范去世15年的今天,听这位令人尊敬的前辈谈他难忘的三个人,令人不胜感慨系之矣。
人生难忘是知遇
赵木子
采访令人尊敬的新闻前辈范敬宜
带着专访名人之社会实践的作业,我拜请范老作为我的名人采写对象。
范静宜,外行人也许不会认可他有名人之冠,但是业内人,会口碑载道地公认他是一位办报奇才。
范静宜曾是经济日报总编辑,人民日报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创办人。他的人生经历和从业经历都带有传奇色彩。
现已七旬的范老,倒请我去北京饭店贵宾楼自助餐厅接收访谈。令我受宠若惊。见到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新闻前辈,我更是兴高采烈。
我自以为,作为大学在读后必将踏入媒体的晚辈,首先要把采访内容,预定为对新闻专业,办报体验的探寻和讨教,进而,其回顾前尘往事以表达他一个长者学者的深邃与豁达。
采访在欢乐的气氛中进行。当下访谈,很流行一句式问话。笔者有问:范老,您人生最难忘的是什么呀?范老不加思索且意味深长地回应道:人生难忘是知遇啊!
范老说,世有伯乐,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此,范老意味深长。他说:国庆35周年时,当自己以国家外文局局长的身份参加国宴,走上猩红地毯的60几级台阶时,每上一级台阶,便会想到念叨一个与我有恩的人。范老感慨的讲:那些在茫茫人海中发现并帮助我的人,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贵人,是他们,拯救了我的命运,成就了我的事业。
张化成:知遇之一
在上世纪50年代的火红日子里,20岁的范敬宜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情结,令他坚定地选择了去向。去东北,支援国家建设;去报社,完成当新闻人的夙愿。
他怀揣心中的梦想,怀揣50块钱,登上了去沈阳的列车,来到了东北日报后来的辽宁日报报到在报社的副刊,他笔耕不辍,连篇累牍。然而,没多久,他那理想化的情怀和学生气的坦诚,让他戴上了右派帽子。1957年,26岁的他到农场劳动改造了两年多。1960年,他成了报社人们避之不及的"摘了帽的右派"。1966年文革时期,新账老账一起算。他是牛鬼蛇神,是革命的目标,是斗争的对象。
1969年,他38岁。全家被下放到农村接受再教育。那个村子是辽宁最西部,最贫困的角落_建昌县二道湾子公社大北沟大队东下坎生产队。从湾到沟到坎,越走越坎坷,越走越荒凉。半年过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压得这个文弱书生,几近难以招架。
然而有一天,他被叫到公社做一打三反运动的宣传展览。由这样一位诗书画全才办出来的展览,一下子轰动了小小的二道湾子公社。
张化成,那时的县委副书记。他是范静宜一生最重要的伯乐之一。
有一天,张化成去公社检查工作。公社主任带他去看那个展览。张书记一进门就惊到了,这展览办的水准远远超出了他的想像。他不禁急急地发问,这是谁搞的?公社主任喃喃地说,是一个右派,叫范静宜。张化成沉吟一会儿说,我要见见这个右派!公社主任马上说,不妥不妥,他是右派。你的身份不便见这样的人呐!公社主任见书记不改初念,便心生一计:这样吧,咱不直接接见,让他在不知不觉中,给你瞧瞧这个人。
在特定的环境下,他们的见面颇有戏剧性。那天中午,范静宜被公社办的干事约出来逛集市。张化成贴站在公社办公室的窗前外望。只见范静宜从他的窗前慢慢走过。凭直觉,张化成说了一句:这个人挺面善,不像坏人呢,可以用用。
不久,市里要办教育革命展览。要求各县拿出佳品,张化成立刻想到范敬宜是不二人选。迫于压力,酝酿再三,张书记想了一个主意,把它"藏"在城边上一个中学的背阴处小屋里开展工作。当然,展览又轰动一时。名列全市第一。
之后,范敬宜被张书记留在农业学大寨指挥部。1972年,指挥部取消了。如何留用范静宜?张书记顶着极大压力,变相安排范静宜进了县种子站。几年下来,范静宜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全县29个公社,300多个大队。对农业有了新的了解,对农民有了深的情谊,这个过去被批评为"搽粉太多未必见美"的文艺记者,眼下写出了代表全县最高水准的范静宜文体。
范静宜认为,一个县就是一个中国的缩影。他在农村的经历对他将来的把握大势,掌握全局,有了特别深厚的积淀。而他的人品与他的才华一样散发着光辉。他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精神,以及满腹经纶,出手不凡的文化底蕴,感染着当地的各级干部和农村群众。他的荣誉不是奖杯而是口碑。
1978年,是范静宜决定性的一年。下乡十年的范静宜,也写了十年的入党申请书。张化成书记开始考虑他这个已经摘帽的右派的入党问题。但是,当支部议论这个问题时,人家说,你们还是别讨论了,别给以后设置障碍。张书记何尝不了解,这件事全国没有先例。但他坚定地说:没有先例,我们自己创。
马汉卿:知遇之二
马汉卿,那时的县委书记。他也是范静宜一生决定性的人物之一。
马书记了解范敬宜,更知晓范敬宜入党之难题。他和张化成的不谋而合,抑或是不期共识,令他们深感责任重大亦意义重大。
为了慎重起见,马书记在1978年的那个春节,给近30个公社的书记,县委所有部门的领导,县委班子里的成员挨个打电话。了解他们对老范入党有什么意见。难得的是,所有被征询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应该的,应该的。他这么肯干,应当给予肯定。范静宜多年的工作付出和努力,赢得了全县上下的一致认可。
1978年4月的一天上午,县里召开县委常委会议,研究范静宜的入党问题。讨论整整进行了一大天,他们查阅了范静宜所有的档案和材料。会议气氛凝重而深沉。
天色慢慢地暗下来。最终马汉卿一拍桌子,拍板:我看了他所有的材料,我了解了他所有的工作,我认为他并不是右派。我们接受他入党并不违反党章。如果将来上面认为我们做错了,我甘愿戴上高帽挂着牌子去游街,到那时,希望你们都能跟着我去陪斗。至于他本人只要不犯其他的事儿,我们党内,就承认既成事实了。于是,在史无前例的情况下,范静宜入党了。
当时有人说,老范入了党就如虎添翼了,我们建昌留不住了。马书记说,老范的前程大着呢,我们算是替国家培养了一个人才!
马汉卿,这种朴实开明的气度,这种敢于承担风险的骨气,直到今天还影响着范老,对他后来做事做人都留有不可磨灭的印记。
任仲夷:知遇之三
范静宜从右派变成了党员。党员的身份又把范静宜还原成了记者。1979年,他从农村回到了辽宁日报社。48岁的范静宜重新走进了辽宁日报编辑部。
任仲夷,当时的辽宁省委书记。他对范静宜的事业发展有知遇之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关于农村改革已成为敏感话题。届时,中国农村改革甚至出现了瓶颈。范静宜凭借着政治与新闻的敏感,以及对农村对农民的一种深刻了解,写出了《莫把开头当过头》的评论。文章犹如一石激水。辽宁上下为之沸沸扬扬。有些人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反扑。了解范静宜的人更认为,范静宜这右派是没当够。
令人没想到的是,省委书记任仲夷居然在省委常委会上旗帜鲜明的表示:我认为范静宜记者说的对。并且加了一句"莫把支流当主流"。
三天后,人民日报全篇发表了此文,中央电台也全文广播,全国报纸纷纷转载。全国轰动。人民日报不仅肯定了这篇文章的改革作用,还充分赞扬了范静宜的工作态度。
人民日报见报后的第二天,任仲夷对省委秘书长说:走,去辽报,见见那个范静宜!辽宁日报领导见省委书记亲自来面见一个普通记者,很是震惊。只可惜,范敬宜此刻还在下边村里采访哩。次日,一无所知步履匆匆的他回到报社,但见横幅呀,简报呀,到处都是自己的名字。
此后,任仲夷特别赏识范静宜的见地和学识。他曾告诉一些市领导,对农村的问题多去问问辽报的范敬宜,他有头脑。
范敬宜后来当了辽宁日报副总编辑后,会时不时出入省委书记的办公室,或审稿或请示,征询省委意见,了解书记思考。他们成了思想共鸣的同路人。
省委书记以一个领导的博大胸怀,以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及时充分地肯定了范静宜,也给了一个新闻记者以政治生命。
范老走上新闻岗位时,还是一个刚出校门的年轻人。如今已是令许多同行仰慕的德高望重的前辈。
抚今追昔,范老常挂在口头上的不是他的新闻佳绩和人格魅力,而是他在磨难中,有胆有识有能有为地帮过他的一个个伯乐。这份知遇之恩,在范老的心底深沉而敦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