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钰:“第二个结合”与新闻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5-09-15 09:53  浏览量:1

作者:胡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本刊学术顾问)

来源:《青年记者》2025年第9期

导 读:

身处重大的全球形势变化与传播技术变革的时代,当代中国的新闻文化建设必须具有科学的方法论,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新的建设路径。“第二个结合”为当代中国新闻文化建设提供了崭新视角和理念,其方法论意义与现实指导性需要深入阐释与实践。

新闻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关乎新闻舆论工作的价值内核与引导能力,关乎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关乎党的文化领导权的确立,对于提升新闻舆论工作水平与文化强国建设都具有战略意义。

在中国新闻文化的建设中,无所作为不行——只是陷于新闻业务中而忘记新闻的文化属性与宏观视野,会是低效甚至无效的;盲目作为也不行——只是因循守旧、自说自话,从概念到概念,从符号到符号,会是低效甚至是负效的。身处重大的全球形势变化与传播技术变革的时代,当代中国的新闻文化建设必须具有科学的方法论,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新的建设路径。“第二个结合”为当代中国新闻文化建设提供了崭新视角和理念,其方法论意义与现实指导性需要深入阐释与实践。

一、基于“第二个结合”的方法论,确立新闻文化建设的战略视角

“第二个结合”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彼此契合,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以新的文化生命体巩固了中国的文化主体性,为当代中国新闻文化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实践创新空间,为推动中国新闻舆论工作再上新台阶,对内以新闻舆论凝聚人心,对外推动世界理解当代中国,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从“第二个结合”看当代中国新闻文化建设有两个新的战略视角。一是文明视角的新闻文化建设。中国特色新闻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新闻实践,中国特色新闻实践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华文明、中国道路、中国新闻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是理解中国新闻文化的基本逻辑,换言之,要建设好当代中国新闻文化,就要从中华文明深处去寻找依据与资源,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结合”上去寻找信心与方向。

中国新闻文化与西方新闻文化有着许多差异,体现在新闻内容的文化立场上,一个突出表现是:前者以正向舆论引导为主,后者以冲突事件报道为主。换言之,前者追求新闻报道的正向社会效果,后者追求新闻报道的显著社会关注。在西方新闻学的新闻定义中,有一个经典定义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一定义凸显了西方新闻观对反常性的追求。中西新闻观差异的原因仅仅从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上来分析还是不够的,其深层次差异因素可以从中西两种文明逻辑的差异来分析。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是和平性,遵循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同时个体的利益让位于集体与社会的利益,表现在新闻报道中,总体是以“扬善”为主,反对媒介中心主义,强调新闻参与社会的有机性;而西方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是扩张性,遵循强者的征服、戒律的惩罚,同时个体的利益优于集体与社会的利益,表现在新闻报道中总体是以“惩恶”为主,凸显媒介中心主义,强调新闻对社会特别是政府的独立性乃至批评性。

从文明视角来分析中西新闻文化,中国新闻文化体现的是积极新闻学,善于发现社会事件中的积极性,以正面报道为主,追求新闻报道的正向效果;西方新闻文化体现的是冲突新闻学,善于发现社会事件中的冲突性,喜好报道事件的反常现象,追求新闻报道的显著效果。从文明的视角来观察中国新闻文化的特征与内涵,推动当代中国新闻文化的建设,就有了更坚实的土壤与更丰厚的营养。

与此同时,基于“第二个结合”,即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来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可以让中华文明中的精华在当代新闻舆论工作中有着更积极的转型。从“和文化”来看,仅仅追求一团和气是不能发挥新闻舆论工作的监督作用的,因此片面地强调报道正面内容只会让新闻舆论工作丧失活力,让新闻报道丧失公信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辩证法强调对立统一,都让新闻舆论监督具有了与新闻舆论引导同等重要的地位。换言之,没有新闻舆论监督的新闻舆论工作是不完整的。在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实践中,一方面,鼓励全党办报、开门办报,让新闻舆论监督有了更多广泛而真实的信源,也让新闻舆论工作更有机地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基于新闻报道社会效果的考量,新闻内参成为重要的独特舆论监督手段,既能够让敏感的、负面的社会问题做到下情上达,又能够规避负面信息向社会扩散可能引发的负面社会效果。

基于“第二个结合”的方法论,树立文明视角,让中国新闻文化建设有了更深厚的历史积淀,有了更鲜活的社会基础,也有了更充分的现实解释力。中国新闻文化是以人为本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有着鲜明的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体现为新中国新闻事业中涌现出的许多著名新闻人及其新闻名篇,如穆青及其新闻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充分展示了对人民的深厚情感与对典型人物的深度挖掘,而其报道效果也是影响了所在时代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尽管数字技术、智能技术日益发达,但对中国新闻文化建设来说,依然要坚守与发扬的还是以人为本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依然还是要坚持获得第一手的新闻采访内容并以新闻报道服务人民福祉。

另一是人类视角的新闻文化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都彰显了当代中国对人类未来命运的终极关注,中国的发展始终是超越一国利益的,是追求天下大同的。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时,在建设中国新闻文化时,反对的是本国中心主义,反对的是一国优先,坚持的是文明多样性,坚持的是各国共同发展。

从人类视角看待中国新闻文化建设,体现在新闻活动的文化使命上,就要让中国新闻文化更加关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挖掘与阐释,就要让中国新闻文化成为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以国际比较的方法来分析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到,许多内容的概念是具有共同性的,比如自由、民主、公平、正义,但其内涵是有差异的,这就需要在建设中国新闻文化时予以重点关注,在新闻报道中贯穿对这些关键性的基本概念的阐释。从“自由”的概念与内涵来看,自由不是无条件的,而应是有边界的,是负责任的,自由要关注多数人的自由,而不能仅仅是少数人、少数国家的自由,不能仅仅是有钱人、有权人的自由。从“民主”的概念与内涵来看,仅仅以“一人一票”的票选形式来衡量民主是狭隘的,民主追求的是人民当家做主,实现的是人民共同利益,形式上的所谓票决民主往往并不能真正体现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些具体价值阐释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就能有效地推动不同民族与不同国家间对这些共同概念的认识,推动中国新闻文化乃至中华文明价值观获得更多的世界认同。

当代中国新闻文化应关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也是中国为人类新文明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发展做出的贡献。为此,在中国新闻文化建设中,不能局限于中国视角说中国发展的成就与中国文化的伟大,而是要基于更加宏观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与此同时,对中国新闻文化建设来说,不能仅仅关注中国的文化建设与发展成就,还要关注不同国家的文化建设与发展成就。换言之,既要向世界传播中国,也要向中国传播世界,更要向世界传播世界。

把握“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当代中国的新闻文化建设有了科学方法,让由此“结合”而形成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引当代中国新闻文化建设。

二、从理论素养与历史素养入手,推动“新闻人”成为“文化人

梁衡认为,新闻与文化的关系就是信息文化与整体文化的关系。从内容和形态的角度,文化可以细分为六种,即信息、知识、思想、道德、审美和制度文化。在他看来,新闻人“虽从事文化形态中的六分之一的工作,却要以其余的六分之五为基础。他虽从事表面信息的采集、传播,‘风起于青蘋之末’,但自己不是随风吹的浮萍。他有深深扎在文化土壤中的根”。“一个好的新闻人最后必定是一个文化人。”[1]

新闻文化是信息文化,新闻人是传播信息的人,这是新闻活动的实质,但如果仅仅把新闻活动限定为信息传播行为,忽视了其需要的文化根基与产生的文化影响,新闻文化就无从谈起,也就无法建设丰厚的新闻文化。对新闻人来说,只有具有了“六分之五”的文化基础,才能从事好“六分之一”的信息传播工作,才能建设好新闻文化。其实,在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数智环境中,对文化基础的要求更高更深,如何在几乎同步报道的复杂舆论环境中具有宏观判断力、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报道内容,都需要深厚的文化积累。正所谓“工夫在诗外”,好的新闻作品需要好的文化积累,好的新闻人必定是文化人。

范敬宜在离开新闻一线岗位到清华大学从事新闻教育,非常重视新闻与文化的关系,并专门开设相关课程,在他看来,“新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且是各种文化的交汇点。新闻人本身就应该是文化人,不论是被称为瞭望者,还是守望者,新闻工作者都应该是有社会责任感、有学问、有道德、有能力的文化人”[2]。

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大规模应用于新闻活动中的时代,会出现一种认识误区,即优秀的“新闻人”需要高超的技术能力,表现在一些新闻单位的人才招聘上也是大量招聘软件工程、计算机等技术人才,甚至轻视新闻专业的学习训练,似乎推动“新闻人”成为“技术人”,就可以让当代中国新闻事业取得大发展。殊不知,这种认识只是片面的甚至短视的。新闻活动作为人类社会获取信息的第一环节与主要实践,最需要的还是思想性的筛选、挖掘能力,而不是技术性的加工、包装能力。推动“新闻人”成为“文化人”,才是提升新闻活动影响力、建设新闻文化引导力的“不二法门”。

新闻人需要“深深扎在文化土壤中的根”,才能“根深叶茂”与“开枝散叶”,否则就只能是“信息蒲公英”,随风吹,随风飘,无根基,无分量。范敬宜的新闻名篇《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深入基层挖掘农村改革现象,敢于逆潮流而直言,反映时代趋势,而其“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的心得,体现了深厚的理论思维与历史眼光。这篇作品成为改变范敬宜命运的重要契机。晚年的范敬宜在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新闻作品来,有什么“特殊规律”时,明确指出,“回顾自己一生走过的道路,忽然意识到‘文化底蕴’对新闻工作者的作用”[3]。

从新闻文化建设来看,新闻人的文化根基最重要的有两点:理论素养与历史素养。理论素养教给科学的思维方法与认识论,防止表面性、片面性的认知,能够拨开现象看本质,分清主流与支流;历史素养教给宏观的分析视野与经验体系,防止静止性、孤立性的认知,不做历史虚无主义者,能够把握事物的动态性与联系性。

2006年,甘惜分先生曾经刊发一篇文章谈新闻专业学生的学习问题,文章中谈到两个问题,一个是:“现在有些青年不但很少读马列之书,连毛泽东的书也很少读,这是很不好的倾向。”再一个是:“新闻工作者要多读点历史,包括中国史和世界史。这句话我说了多年,有些人好像还不大重视。”[4]这两个问题,正是理论学习与历史学习的问题,也正是理论素养与历史素养的问题。在他看来,“盲目地工作是不行的。不能面对人民、面对人类、面对时代、面对未来的人,不可能成为出色的新闻工作者,不是一个清醒的人。”好的新闻工作者“要独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独立写作,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写套话和废话。在爱国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指引下,敢为天下先,想人之所不敢想,言人之所不敢言。新闻工作者站在时代的前列,不要掉队,不要成为时代的落伍者”[5]。

“第二个结合”给“新闻人”成为“文化人”提供了方法论。为了防止盲目地工作,努力成为时代的引领者,新闻人务必要以“第二个结合”为指导,培养自己的理论素养与历史素养,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与文化底蕴。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从中把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还要学习其中的广博知识与写作手法;要读中国古典典籍,从中把握系统的历史脉络,还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与文辞之美;与此同时,还要常读字典(包括各类词典),提升文字水平,这在当代的屏幕阅读、鼠标写作环境中成为一个突出需求,显得尤为必要。范敬宜在清华大学上课时,学生就曾开列8篇中国古典名著篇目希望他结合专业课程讲解,这8篇文章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和“风骨”篇、陆机《文赋》、王勃《滕王阁序》、柳宗元《封建论》、苏轼《前后赤壁赋》、方苞《狱中杂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究其原因,学生们认为学新闻的如果只吃“压缩饼干”和“维生素丸”,不吃五谷杂粮,不吃蔬菜鱼肉,肯定会得“贫血症”。[6]事实上,有了经典、古典与字典的“三典”阅读与积累,新闻人才会成为文化人,新闻作品才会成为有文化底蕴的文化作品,新闻文化才会真正成为整个社会文化的引领者。

在数智时代,好的新闻人要能够产出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不能仅在速度上比拼,也不能在炫酷上用技,而是要真正在文化底蕴与思想深度上下功夫。比如关于殷墟博物馆创造性地推出美食类文创的新闻,仅仅报道甲骨文面条、甲骨文咖啡、甲骨文炒酸奶等信息是不够的,仅仅是做些快闪短视频也是不够的,而是要能够真正挖掘这些甲骨文的符号意义及其如何融入现代生活,给予更充分的阐释,才能获得更大的传播力影响力,才能更显示出新闻人的文化素养。

三、基于全球文明倡议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强化用文化同世界对话的理念

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华文明为当代世界发展提供的思想公共产品,体现了“第二个结合”的基本精神,基于全球文明倡议,可以有效推动新闻文化建设,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创新的实践,提升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特别是国际传播能力。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中唯一具有数千年连续性而生生不息的文明形态,当代中国发展是当代世界发展中极具显示度的重大事件。不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都为当代中国的国际传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深远的意义。中国小故事,可以成为人类大故事。基于“第二个结合”的方法论,强化用文化同世界对话的理念,就要认识到,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要善于挖掘中华文化在建设当代人类新文明的进程中担负的时代使命。

2025年7月,来自140多个国家的政党政要、政府部长和各界人士代表,在北京举行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围绕“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 共促世界和平发展”主题深入交流,达成广泛共识,并发表了会议宣言。会议高度肯定了全球文明倡议的世界意义,期待有更多国家从全球文明倡议及其实践中受益。《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提出:“加强人文交流合作是消除文明隔阂和误解、促进人类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有效途径。我们呼吁加大各国人文往来,拓展教育、科技、文化、学术、智库、媒体、青年、旅游、体育、艺术等各领域交流合作,推动地方间友好交往,增进民心相通,深化理解互信。”[7]在该次会议上还通过了“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行动计划清单”,涉及110项行动,这些都成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文化同世界对话的生动内容,成为中国新闻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

基于全球文明倡议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给中国新闻文化建设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新闻人是文化人,新闻机构是文化机构,中国新闻文化应该也可以在全球文明倡议的践行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是拓展新闻机构的文化传播内容,生产更多体现全球文明倡议精神的内容产品。全球文明倡议精神中有两个基本内涵,是新闻机构打造新话语与新叙事体系的重要依据。一个是文明多样性的内涵。每一种文明都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不同文明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姿的人类文明百花园。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可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为此,新闻机构要深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明多样性,特别是有海外网络的新闻机构,不应该只是满足于做信息内容的生产,而是要深挖不同国家和民族具有独特文化与文明内涵的内容,向中国传播世界不同文明,也向世界展示中国新闻文化的文明视角与人类视角。另一个是文化遗产的内涵。每一种文明的形成都源于自己的历史与生活,都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都应当得到传承与发展。新闻机构应该成为促进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交流合作的积极力量,通过自己的新闻报道,反映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守护人类文明成果,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些年来,一些中国新闻机构走进埃及、伊拉克等国的文化遗址现场,进行深度报道,既报道当地文物工作者的挖掘与保护工作,也报道中国文物工作者的参与与支持,充分体现了全球文明倡议精神,发挥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二是建设新闻机构的文化交流平台,以新闻机构为纽带组织跨文化交流活动。新闻机构要扩展文化功能,就不能将自身局限为信息生产机构,而是要打造文化交流平台,通过自身的纽带作用,联系不同的群体共同交流、发声。换言之,新闻机构不仅要到社会中发现新闻线索、报道新闻事件,也要搭建平台聚集新闻信源、“制造”新闻事件。更重要的是,这种平台功能可以极大地拓展新闻机构的社会影响力与资源整合力,而基于跨文化交流的平台建设,可以让新闻机构的文化形象更加鲜明。近些年国内一些媒体围绕“一带一路”、全球南方国家等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现在还需要更大规模地拓展新闻机构的这种平台功能,同时深度地体现文化与文明的交流对话,不能仅仅停留在事件性甚至商业性的交流上,而是要真正体现新闻机构的文化属性,立足于提升新闻文化的建设水平。

三是提升新闻机构的文化引领意识,提供更多体现时代性与理论性的内参作品与智库报告。新闻机构是信息密集与人才密集的区域,要将这“两个密集”转化为自身在文化建设上的引领力,就要善于使用好自身的信息资源,建设好自身的研究能力,善于透过复杂性的现象发现趋势性的内容,善于通过新闻机构独特的传播能力来扩展媒体的文化引领力。

近些年,新华社等新闻机构围绕国际人文交流、人文经济学等推出了一系列高水平的智库报告,并通过自身传播网络强势推出,取得了好的效果,引领了全社会的舆论与理论。2025年7月,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在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上发布《共同守护人类文明瑰宝——新时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智库报告。报告认为,新时代以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成就斐然,持续不断为世界各国贡献中国智慧。当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集中体现为“OPEN”创新范式——贡献原创(Originality Contribution)、保护第一(Prioritizing Protection)、强化协同(Enhancing Collaboration)、合力保障(Necessary Guarantee)。报告强调,中国素来以负责任态度参与文化遗产领域全球治理,积极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开展紧密合作,通过契约共践、技术共享、人才共育、挑战共克、发展共赢,构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共同体,为世界多国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报告通过相关网站、期刊、社交媒体等平台以中英文面向全球发布。这种智库报告具有较强的阐释力与传播力,体现了用文化同世界对话的理念,展现了中国媒体在新闻文化建设上的主动意识与引领能力。

对于中国新闻文化建设来说,能否通过内参与智库报告提出更多有创造性的理论发现与思想观念,推动文化政策、文化理论与文化强国建设,是体现新闻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新闻舆论工作者作为社会发展的瞭望者和引领者,要善于发现各种大趋势与小苗头,善于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扬善与抑恶,善于通过多样方式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如此才能让新闻文化真正成为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与活跃引领。

在全新的传播技术环境中,当代中国的新闻活动达到了空前的活跃状态,所谓“全民记者”“实时新闻”“机器写作”的现象成为普遍存在,新闻使用行为已经成为全社会日常行为,这为新闻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现实基础,但也提出了明确的方法要求,仅仅拼“快”比“炫”是不行的,而是要坚持科学的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深度的思想性与文化感,如此才能建设清朗的新闻舆论,才能建设具有引领性与感染力的新闻文化。

参考文献:

[1]梁衡.署长笔记:新闻原理的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94-97.

[2][3][6]范敬宜.范敬宜文集:新闻教育文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5,56,49.

[4][5]甘惜分.甘惜分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756-757,680-682.

[7]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N].人民日报,2025-07-12.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胡钰.“第二个结合”与新闻文化建设[J].青年记者,2025(09):61-6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