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进校园不是“炫技”,谈育人与技术的共生之道
发布时间:2025-11-14 07:50 浏览量:1
我亲历了从黑板粉笔到智能白板的变迁。如今人工智能走进课堂,不少同事和家长却陷入迷茫:是跟风用AI刷题改作业,还是担心技术削弱孩子的思考能力?其实“教育+人工智能”的核心从不是技术堆砌,而是用智能工具回归育人本质。
要让AI真正服务育人,首先得打破“技术至上”的认知误区。去年我带的初三班级尝试用智能学情系统,发现它能精准定位学生的知识盲区——比如多数孩子在几何辅助线添加处卡壳。但我没有让系统直接推送解题视频,而是结合数据设计了“互助探究课”,让学生带着系统生成的个性化疑问分组讨论,AI则作为素材库提供不同思路的辅助案例。期末时,班级几何平均分提升12分,更重要的是,学生主动提问的次数翻了倍。这让我确信:AI该做“精准导航”而非“代驾司机”,立德树人的核心永远在人。
教师的角色转型是落地关键。不少老教师对AI望而却步,其实无需追求“技术全能”,找准结合点更重要。我校语文组的李老师就很有智慧,她用AI生成不同风格的作文范文,让学生分析优劣;再借助语音识别工具,把学生的口头习作转化为文本,重点讲评逻辑和表达。这种“AI搭台,教师唱戏”的模式,既减轻了重复备课负担,又把精力集中在思维引导上。学校还建立了分层培训体系,从基础的课件制作到高阶的学情分析,帮不同年龄段教师找到适配的AI工具,半年内就有80%的教师能熟练应用。
规避风险才能走得长远。家长最担心的隐私问题,我们通过与技术公司签订保密协议、仅采集课堂学习数据来解决;而AI可能存在的“算法偏见”,则靠教师人工复核来兜底——比如智能评卷系统对作文的情感维度评分,必须结合教师的人工评价才生效。更关键的是守住情感教育的底线,我规定每天的课堂必须保留15分钟“无屏幕时间”,用于小组辩论、师生谈心,避免技术阻隔情感交流。
重庆大学的AI辅导员“润欣”能提供全流程服务,陆军军医大学的“医数慧脑”助力临床思维培养,这些案例都证明:AI与教育的融合,关键在“为我所用”而非“被技术绑架”。作为教师,我们要做技术的驾驭者;作为家长,不妨多关注孩子用AI解决了什么问题,而非单纯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