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者:银河通用

发布时间:2025-11-14 08:37  浏览量:1

深夜的北京,一家24小时零售药店内,机械臂精准地锁定并抓取药品,打包后交给即将前来取货的快递员,这套行云流水动作的执行者并非人类,而是银河通用机器人的Galbot G1。

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银河通用创始人及首席技术官王鹤在2025年智源大会现场发出“Galbot,我又热又饿,帮我拿点吃的”的指令时,机器人无需人工遥控,自主在现场1:1还原的商超场景中规划路径,从货架中识别并抓取饼干饮料送达。

成立于2023年5月的银河通用,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累计完成超24亿元融资,成为国内具身智能赛道融资与估值的头部玩家。

其投资方阵容豪华——不仅包括美团、宁德时代等产业巨头,还有深创投、蓝驰创投、经纬创投、启明创投等知名机构,以及北京、上海等多地国资投资平台。

在众多人形机器人企业追逐双足行走的类人形态时,银河通用却选择了一条“非常规”发展路径——采用“轮式底盘+可折叠腿部”的机器人本体设计,将重心放在上半身手眼脑的协调能力上。

---

01 创业

王鹤的学术背景常被视为银河通用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这位1992年出生的年轻学者,20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系,后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斯坦福读博期间,王鹤的研究方向从半导体元器件转到了计算机视觉。他在物理学等方面的背景,让他找到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如何让AI帮助机器人看懂世界、跟世界交互。

2021年,王鹤回国任教于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建立具身感知与交互实验室。作为国内少有的研究具身智能的年轻科学家,王鹤由此被众多投资人发掘。

创业的想法在2023年春天萌芽。当时Google推出了多模态模型PaLM-E,虽然“在今天看来,PaLM-E不是真正端到端的具身模型,但它出来以后,让大家思考具身可以跟多模态大模型搭在一起”。

王鹤敏锐地意识到,“如果再不创业,可能就晚了”。

王鹤坦陈,当时自己存在两个短板:一是没有硬件量产经历,二是不懂商业融资相关事务。但在投资人的引荐下,他很快找到了有硬件经历和商业运作能力的合伙人。

从萌生创业想法到公司注册完成第一轮融资,全程只花了一个月。2023年5月,银河通用机器人正式成立。

02 记录

银河通用的融资能力令人瞩目。成立两年多来,累计融资超24亿元,其中于2025年6月完成了由宁德时代及溥泉资本领投的11亿元人民币融资,创下今年以来具身智能赛道最大的单笔融资。

如此强劲的融资能力,不仅源于王鹤的学术背景,更源于银河通用清晰的技术路径和商业化规划。

光源资本是银河通用的早期投资方、长期独家财务顾问,其创始人、CEO郑烜乐认为,王鹤是“极少数兼具科学远见与商业原力的开拓者”。

郑烜乐指出,王鹤对具身智能的社会意义与产业路径有宏大思考,且始终以第一性原理锚定落地闭环。

与多数科学家创业不同,王鹤不是执着于打造“锤子”(技术)再寻找“钉子”(场景),而是从产业痛点反推技术架构,驱动机器人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宁德时代投资银河通用,看中的正是其在工业领域应用和推广的巨大潜力。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计划将人形机器人引入生产线,为推动工厂向完全自动化生产发展。

03 路径

在技术路线上,银河通用选择了与众不同的发展路径。

仿真合成数据是银河通用最鲜明的技术标签之一。公司自主研发的全仿真合成数据生产管线,能在短短一周内生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十亿级机器人操作数据集。

王鹤形象地解释了他们的技术路线:“我们要用大量的合成数据去做预训练,用真机数据做后训练”。这种 “合成预训练+真机对齐”*的策略,以极低的边际成本批量生成高度多样化的合成数据,用于大模型的预训练阶段。

“在零售场景中若需要机器人理解‘按顺序抓取矿泉水’,我们只需采集一人一天即可完成的数据量,便能完成模型的高效微调。这种‘以小补大’的方式极大提升了训练效率与场景适应性”。

2025年1月,银河通用发布全球首个基于十亿级仿真合成动作数据预训练的端到端具身大模型GraspVLA,实现零样本泛化能力。

郑烜乐评价道:“GraspVLA发布后,定义了机器人泛化能力的标准,甚至称之为具身智能的‘DeepSeek时刻’也不为过”。

04 产品

在机器人本体设计上,银河通用展现出极强的务实精神。

2024年6月,银河通用发布首代具身大模型机器人Galbot G1,采用了 “可折叠腿部+轮式底盘” 的结构,而非双足设计。这一外形面临过不少争议。

王鹤对此有独到见解:“现阶段双足稳定性不如轮式底盘。我们认为在落地的第一阶段是上半身手眼脑的协调,下半身能升降,如低处能摸到地、高处能摸到两米多高,手能伸进货架取货,就够了”。

他将具身智能的技术路线分为“当下能落地的、未来一段时间能落地的,以及放眼长远要做的事”。作为公司创始人及CTO,他必须平衡产品研发的近中远期需求。

王鹤认为,具身智能需要“沿途下蛋”,同时仰望星空。“今天的轮式方案、5年后的人形本体、15年后的C端普及,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技术阶段”。

与市场上众多追求“类人形态”的机器人公司不同,银河通用专注于让机器人掌握真正有用的技能。

“我们期望的是人形机器人能发挥有价值的工作,让具身智能真正创造智能化的价值”,王鹤表示。他清醒地看到,人形机器人卷本体的结果是把机器人卖出钢铁原材料的价格,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价格战的苗头。

05 落地

商业落地能力,是银河通用能从众多机器人企业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公司已初步实现通用机器人的规模化落地应用:当前已签约100家智慧药店。团队正将机器人解决方案拓展至广义的智慧零售场景,涵盖数码产品、景区文创等商品。

“今年下半年,大家可能在很多城市的核心景区、闹市区,看到银河通用机器人经营的便利店”,王鹤透露。

在具体场景中,Galbot G1展现出了惊人的实用性。以银河通用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智慧药房”无人值守解决方案为例,面对货架上数十种商品,Galbot G1可以自主分析哪些需要补货,并从货筐中识别出对应的商品,精准抓取,并放置到货架的对应位置。

银河通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智慧零售解决方案已获得100家门店订单,年底前将在全国投用。

在北京试点的十多家药店中,40平方米的空间里,Galbot单“人”管理着5000种SKU,上万盒药品,实现24小时盘点、取货全流程运营。

商业化落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王鹤透露,目前这一应用场景已经实现了市场化,预计今年将为银河通用带来近亿元人民币的收入。

06 未来

王鹤预测,具身智能终局规模将是 “汽车单价×手机销量”的万亿级市场。“以一台机器人单价10万元计算,如果公司能达到1000万台年出货量,对应至少1万亿产值,公司也将蜕变为颠扑不破的行业巨头”。

他规划了清晰的发展路线:“如果银河通用今年能落地1000台机器人,两三年后要突破万台,再过3年要冲击10万台的规模,这样才能保持企业处于行业龙头地位”。

机器人的成长应该是“技能累积”而非“等级跃升”。先在零售场景练成“L4技能”,再在工厂掌握上下料的“L4技能”,当几十上百个技能叠加后,自然能进入家庭场景。

银河通用在工业领域的布局也在加速落地。公司与全球工业巨头博世集团旗下博原资本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并签署三方战略备忘录,该合作将聚焦工业制造场景,共同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探索和全球市场落地。

面对未来,王鹤有着清醒的认识:“具身智能模型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距离什么活儿都能干可能需要五年到十年的时间”。

“大量的科研成果在过去这么长的时间里一直有出现,但可规模化生产的产品却一直没有落地”。

07 结语

银河通用的发展历程,为整个具身智能行业提供了一个范本——如何在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实地解决现实问题。

从王鹤的学术背景到公司的技术路径,从产品设计到商业落地,银河通用始终遵循着第一性原理,从产业痛点反推技术架构。

在资本热捧与媒体聚光灯下,银河通用始终坚持自己的节奏。“创业公司不能一开始就挑战‘造轮子’,先用成熟方案跑通商业化,才有底气谈技术迭代”。

这种务实策略让他们在短短一年内,将机器人推进到“可商用”阶段。

在众多机器人企业热衷于展示“叠衣服、刮胡子、拉拉链”等复杂操作的demo时,银河通用则埋头于攻克“不那么复杂”的移动、抓取、放置技能。

因为王鹤清楚,能把“简单”操作的泛化性问题彻底解决,就已经是人类具身智能和机器人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正如其所言,当无数个“能干活的小进步”汇聚成河,那些曾被视为“空中楼阁”的智能图景,终将在仓库、工厂、街道的每一个具体场景中,生长出改变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