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做课题:走好关键三步
发布时间:2025-11-14 10:40 浏览量:1
成员跨地域分布导致资源难以统筹,城乡、校际办学场景差异让研修内容难以适配;成员专业发展层次不均衡,亟须精准引领……如何跨越种种现实困境,助力不同发展层次的成员实现高效成长?教育部新时代“双名计划”刘俏梅名师工作室以课题研究为助推器,践行“想清楚—做扎实—出成果”的实践模式,促进工作室内涵发展,赋能教师专业成长。
想清楚:精准选题,以问题点亮方向
如何确定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方向,确保选题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能突破地域界限,展现工作室众人之长,是工作室选择课题时首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的工作室成员长期扎根一线,拥有大量的教学实践资源,不少成员还有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大单元视域下的单元整体教学研究”“第一学段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基于人本发展的习作评改策略研究”“基于节气文化的融合课程开发及实施研究”……这些课题展现了大家在教学教研过程中的实践与思考,极具研究价值。然而,哪个方向更适合作为工作室的共同研究主题呢?我们结合所列课题,围绕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困惑,通过比较分析,一致认为“基于节气文化的融合课程开发及实践研究”有难度也有亮度,可以尝试;大单元是热门话题,也不错。
为了确保课题的问题导向性、前瞻性和实效性,我们将“跨学科学习”与“大单元教学”两大研究主题置于更宏大的教育背景下进行审视,力求在政策解读与理论研究中进一步明晰方向。我们关注到“文化自信”的核心地位,关注到教育新走向——“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如果将“文化自信”的内核与“跨学科学习”的新要求深度融合,既是响应教育新走向的必然选择,也是文化传承从文本认知走向实践认同的关键路径。更重要的是,工作室主持人于2020年立项的市级课题“基于节气文化的融合课程开发及实践研究”的相关理念与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标理念完美契合,若以此为课题,一定能提升工作室研究的立意高度和时代感。
考虑到工作室课题应与成员资源相匹配、应全员参与的要求,我们多次进行多方论证和分析,包括研究背景和问题的陈述、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的明确、研究方法和路径的设计、研究资源和条件的评估、研究风险和可行性分析、预期成果和应用前景预判等,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最后是课题确立阶段,这一环节专家的指引必不可少。在上海师范大学的组织下,王荣生、董蓓菲、薛法根等专家对工作室课题方案“基于节气文化的跨学科学习设计及应用研究”进行论证指导,专家结合教育教学领域的政策、理念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从研究内容的确立、研究目标的定位、研究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逐一支招,将课题确定为“大观念视域下的优秀传统文化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研究”。之后,工作室主持人重新撰写立项申请报告,最终该课题成功立项为湖南省基础教育规划重点资助课题。
做扎实:深耕实践,以过程淬炼能力
课题成功立项后,如何将研究落到实处,让工作室成员从“被动接活”向“主动建构”转变?
做好课题研究总体规划。围绕研究主题,确定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各阶段研究步骤及人员分工。工作室构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学科学习知识网络,开展课例研究,研发评价量表,设计课题研究技术路线图,采用“理论建构—提出假设—研究探索—总结提炼”的路线开展行动研究。
将课题研究与团队研训结合。工作室创建了“双联动”课题研修活动思路,努力提升成员的理论水平,并引导大家研训结合,从而发现规律、归纳方法、构建策略、总结经验。如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全体成员根据课题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书籍进行集体研读,并从观点、主张等维度分享阅读收获,将个人所得转化为团队共享的知识资源。
坚持以“真问题”贯穿研修活动。例如,课题研究初期聚焦三大核心问题“跨学科学习的本质内涵是什么”“跨学科学习与综合性学习、项目化学习的区别何在”“如何系统地进行跨学科学习设计”,这些问题构成了初期研究的主线。
邀请专家深度参与研究全过程。以工作室导师薛法根老师为例,首次线下研讨他便为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构建图谱化的大主题、确立跨学科的大观念、建设一体化的大情境。在后续指导中,他更进一步参与到教学设计板块的制定、具体案例的设计乃至课题专著的撰写中,全程为我们把握方向、提供策略。
充分激活团队资源,个体与集体共同成长。工作室下设若干小组,分别负责不同类型的活动策划与推进,从而开发出一系列多样化、创新性的主题研修项目。每一位成员展示个人研究成果,并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携手并进。如在《家乡的年夜饭》 这一课例的研发过程中,我们整合了成员所在地区的年夜饭特色,从不同地域的年夜饭菜单中寻找共性与差异,深入挖掘背后的年味内涵与文化意蕴。在《好玩的传统玩具》跨学科教学设计中,我们联动湖南省洞口县水东镇中心小学与湖南师大附中星沙实验学校两所成员单位,分别从乡村和城区学校的视角出发,围绕传统玩具开展跨学科学习研究。这一实践,不仅生动展现了城乡各异的教育特色,更通过深度整合构建了一个跨区域、多校协同的研究范式。
通过科学规划、研训融合、问题牵引、专家护航与成员协同,工作室将课题研究落到实处,不仅让每位成员在实践中提升了研究能力,更破解了地域分散、层次不均的难题,为成果产出筑牢了坚实基础。
出成果:转化赋能,以实效彰显价值
课题成果的转化是教育科研的“最后一公里”,决定了研究是止步于纸面,还是能够真正赋能教学实践。我们主要通过以下路径实现成果转化。
从成果到素养。工作室成员将课题研究成果内化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行动自觉,是实现成果转化的根本路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工作室成员全程深度参与,每次活动后及时撰写研究反思,深入回答这项研究帮助我学会了什么、改变了什么等核心问题,从而将基于问题的研究真正转化为改进教学的具体行动。
从经验到工具。我们致力于将教学设计、课件等课题成果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资源,同时对研究过程中的有效经验进行提炼形成模块化成果,并将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有效工具(如“课堂观察量表”)进行标准化、模板化处理,从而降低学习与应用的门槛。截至目前,工作室共产出精品课30节,节气文化融合课168节,并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进行广泛推广。
从实践到引领。课题研究要善于将经验型总结凝练成高质量的科研论文、研究报告或专著。这是成果得到学术界认可的关键一步。工作室成员已在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23篇,出版专著1部,并在各级各类学术会议、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分享研究成果,扩大了成果的影响力。
此外,我们将课题研究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固化为工作室、学校乃至区域的常态工作机制,实现成果的推广与辐射,通过举办成果展示会、承办“国培计划”项目等形式将研究成果向更大范围输出。
由此,我们逐步建构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物化于品、辐射于众”的完整价值链,真正实现以课题研究驱动工作室发展、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教育部新时代“双名计划”培养对象,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火炬学校教师)
•工作室名片•
教育部新时代“双名计划”刘俏梅名师工作室成立后,创新提出“三板共进”培养路径:加固能力底板,夯实理论基础,提升持续学习力;加高专业短板,精准突破发展瓶颈,增强教学研究力;拉伸特色长板,塑造教学品牌,激发教育创造力。
经过3年系统研修,工作室11位成员实现专业能力阶梯式提升,现有特级教师2人、正高级教师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5人、市级骨干教师4人,形成梯次分明、专业过硬的高素质教师团队。工作室成员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23篇,赴多省(区、市)送教,开展20余场教研活动,覆盖薄弱校20余所,惠及教师超3000人次,彰显服务基础教育均衡、助力高质量发展的示范价值。
《中国教师报》2025年11月12日第4版
作者:刘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