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立场的课堂教学“深改”行动
发布时间:2025-11-14 10:40 浏览量:1
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中学近年来提出并践行了“人本课堂”教学理念。这一理念将“学生立场”作为根本出发点,其核心精神凝练为“学生第一、每个学生都重要”。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主体地位,视学生为完整而独特的生命个体,致力于“让学生成为学生,让自己成为自己,让人成为人”,真正让“人”立于课堂的正中央。
人本课堂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重视人、关心人、成就人。在课堂教学的滋养中,引导学生将世界的外在美好内化为自身的修养与气质,成就“最美的自己”。它致力于构建适合学生和美发展的教育场域与成长空间,最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近年来,随着课堂教学改革走进深水区,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中学着力推进人本课堂教学改革。通过系统构建“三五三”教学策略、打造“问题导向的深度学习”课堂生态、推进“AI赋能课堂教学”等一系列举措,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课堂教学“深改”行动。
构建“三五三”教学策略系统
针对教师教学策略单一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人本课堂实施,学校研发了“三五三”教学策略,即“课前三问、课中五让、课后三思”。具体而言,“课前三问”是指一问学生学什么?二问学生怎么学?三问怎么知道学生学会了?“课中五让”是指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开口表达,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合作体验,让学生得出结论。“课后三思”是指一思学生和教师的快乐指数,二思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三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三问”定方向:借助“课前三问”,引导教师课前备课要从基于知识的教学转向基于素养的教学。学生学什么?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根本问题,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学科育人价值。学生怎么学?设定教学路径是教学的关键问题。学生的核心素养只有通过适合的情境,才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理解、形成并进而发展核心素养。怎么知道学生学会了?追问教学效果,是教学的基本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培育,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五让”重主体:“课中五让”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素养课堂生态。课堂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为逻辑起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开展有根据、有条理、有深度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开口表达”强调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思想,并将思维外化得以表现。“让学生提出问题”指向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源起。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具挑战,鼓励学生深层追问。“让学生合作体验”强调以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开展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习得素养、解决问题。“让学生得出结论”指向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教师提供思维支架,培养有助于学生自觉发展的核心素养。
“三思”明得失:“课后三思”从情感出发,首先关注“学生和教师的快乐指数”,追求人精神层面的愉悦与获得;其次以问题解决和改进引导教师感“悟”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的真谛。如上完一节化学课,教师反思到在本次初识二氧化碳的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反馈,发现学生对实验环节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特别是在进行二氧化碳与水接触的性质实验时,学生动手操作,亲眼见证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极大地提升了学习乐趣。教师也从学生的积极互动和认真思考的表现中感受到教学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发现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师将加强对基础薄弱学生的关注和辅导,帮助学生跟上教学进度。
“问题导向的深度学习”新样态
区别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和主体性弱化的传统学生学习样态,人本课堂旨在构建“问题导向的深度学习”新型学习样态。在这一新型学习样态中,学生从真实而有挑战性的问题出发,激发内在探究动机,主动投入学习过程;通过广泛而深入的阅读获取信息、整合知识,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在富有意义的任务驱动下,学生串联知识、协作实践,实现知识的深层理解与有效迁移;借助持续、平等的对话,他们表达观点、质疑反思、深化认识,推动思维向高阶迈进;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中,学生学会倾听、互助、共担责任,发展社会情感能力;最终,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生”的成长转变,充分体现了人本课堂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与支持。
为实现“问题导向的深度学习”新型学习样态,学校重点依托学历案让学习可见。学历案制作思路和要点:使用“课前三问”策略,前测定位确定学习目标→明晰核心问题→根据核心问题拆解子问题、子任务,形成问题链,同时创设情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分层教学,根据需要设置拓展提升→课堂检测,评价反馈本节课所学内容→学习反思。各学科教师在学历案中突出核心问题和问题链的设计,围绕问题设计活动,同时为学生搭设学习支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通过系统的讲义设计开展对话教学,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各学科形成了完整的学历案资源。例如在七年级语文课上,教师从《望岳》《春望》《闻官兵收河南河北》三首诗出发,以杜甫如果有朋友圈、好友点赞评论为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点赞原因,评价好友评论。教师通过适时提供背景链接与阅读素材,搭建学习支架,并组织分享交流,以推动学生深度学习,使学习过程清晰可见。
AI赋能教与学方式变革
学校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加强课堂教学过程性与增值性评价。学校通过AI课堂教学评价模型和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评价模型设计量规,收集课堂行为数据。结果表明:2024年的课堂类型与之前相比,教师主导型下降18%,说明教师正在逐步减少对单一知识传授的依赖。与此同时,师生互动型和自主探究型课堂分别呈现了7.5%和10.5%的增长,这反映出课堂正在向更加注重学生参与和主动学习的方向发展。从学习过程的观察数据也可以明显看出,在课堂行为中,学生独立学习、展示汇报、合作学习的时间占比远超于平台数据。教师可以直观地识别教学中的不足,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精准把握学生的能力发展。例如学校一英语教师根据AI分析数据,了解到课堂上教师讲话时长高达38分钟,促使其深刻反思该如何改变课堂样态。在后续的教学中,该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及其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均有显著增强。学校也借助AI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发现教学问题并不断改进,有效推动了教与学方式变革。
人本课堂实施7年来,学校以不同主题分阶段推进、扎实开展,取得了显著效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成果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当课堂真正以“人”为中心,当每一个独特的生命都被看见、被尊重、被成就,教育便超越了知识讲授成为一场温暖而深刻的成长陪伴。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中学的人本课堂探索,正悄然改变着课堂教学样态,书写着一个全新的未来,在这里,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者,更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主动创造者。
- 上一篇:名师工作室做课题:走好关键三步
- 下一篇: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