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社会交叉学科论坛:科技风险治理与人类文明未来

发布时间:2025-11-14 12:22  浏览量:1

10月25至26日,科技风险治理与人类文明未来:科技与社会交叉学科论坛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顺利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风险治理与人类安全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文研院副院长谢耘教授主持。中山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文研院院长、哲学系系主任张伟教授为开幕式致辞。他首先代表主办方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在致辞中,他介绍了文研院的成立背景与发展使命,并表明文研院将进一步成立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工作室,持续深耕科技与社会交叉研究领域。

张伟指出,本次论坛既是一次高水平的跨学科深度学术对话,亦是STS工作室扬帆启航的起点。他期待本次论坛通过跨学科对话,汇聚智慧共同探索科技治理的“中国路径”,为科技风险治理与人类文明未来贡献“中大智慧”。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监事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张大庆作开幕式发言。他表示,科技风险的本质是 “技术异化”及人类主体性危机。所以,STS需融合科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力量。他期望未来在科技风险治理中,我们能进一步探索 “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亚洲自然哲学学会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孝廷在发言中表示,STS研究在人类文明转型期具有核心意义。研究强调了我们需正视科技负效应带来的 “存在性危机”以及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他呼吁学术共同体能高度关注人类的共同命运,推动形成新文明共识,以应对科技带来的风险。

中国未来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及科技风险治理与人类安全专委会主任刘益东研究员介绍了量子计算、自适应大语言模型等技术的潜在风险,特别提到超级人工智能存在“随时爆发不可控危机”的可能性。他期望本次会议能够共同探讨科技风险治理,为应对这一重大议题贡献真知灼见。

开幕式上,中山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工作室正式揭牌。张伟院长、张大庆教授、刘孝廷教授、方芗副院长共同为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工作室揭牌。

10月25日,论坛共安排了5场主题报告与1场圆桌论坛。开幕式后,上午的第一场主题报告由中山大学谢耘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在《重思发展学——末日生存的理念和策略》报告中批判传统发展模式导致“生态剩余”枯竭,呼吁建立“未来性”文明,以应对现代性困境。东北大学王健教授在《走向合声的STS研究》报告中强调STS领域的多学科土壤,并建议当前研究方向需从“批判解构”转向“积极实践”。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在《反思现代性,持续关注常规科技的风险》报告中,通过三聚氰胺事件与迁地保护的案例,解释了常规科技的伦理失察与实效困境,并指出常规科技的方法论是建模与简化。

第二场主题报告由电子科技大学雷瑞鹏教授主持。清华大学杨舰教授通过剖析二战时期日本核武器开发的历史,强调了科技的政治属性,呼吁科技伦理必须超越“成果是否实现”的功利主义视角。北京大学张大庆教授在《健康风险价值的再审视》报告中指出,公众对高科技风险(如人工智能、核能)的感知显著高于日常健康风险(如慢性病、不良生活方式),这源于公众在风险认知上的“文化偏差”。北京大学唐文佩教授在《从预防到恐慌:疾病筛查中的风险文化》这一报告中提到,在医学化趋势下,“疾病前期”的概念扩展导致如糖尿病前期、肿瘤的过度筛查与诊疗,造成了“健康人”身份焦虑与医疗资源的浪费。

第三场主题报告由北京大学张大庆教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张秀华教授介绍其原创概念“工-科学”,表示现代科学正从“数理科学”、“技术科学”向“工程科学”转型。电子科技大学雷瑞鹏教授在《生物样本数据库类比模型的认知规范性和道德意义》中指出了生物医学数据的权属争议及治理路径,主张通过“数据共产主义”模型平衡共享与隐私保护。中山大学卢镇波教授介绍了低空飞行器的开发研究,其研究聚焦于高效气动布局、低噪声设计与AI驱动的自主控制等关键技术。

第四场主题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主持。中山大学潘恩荣教授作题为《造化论:极境人工智能的性能与伦理统一发展理念》的报告。他主张以“造化论”应对“极境人工智能”风险,在技术智能发展中同步嵌入伦理导向,反对“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径。中山大学方芗副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国内无人机发展面临适航认证滞后、空域规划迟缓等困境,且各地执法标准不一,呼吁建立跨学科治理框架防范风险。中山大学朱一文教授通过展示计数系统的演化历程,提出科学有其血缘判定标准,技术选择具有社会建构性,应打破“科学→技术→社会”的单线进步迷思。南方科技大学田松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工业文明依赖科技产业链加速循环,伴生资源枯竭与污染转嫁,已逼近生态崩溃临界点,并主张“STS-E(Ecology)”分析框架,重构“人-技术-大地”共生关系。

第五场主题报告由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主持。南方科技大学吴岩教授介绍了科幻作品类型与功能的流变,并指出科幻作品需从“技术展示”转向“科技风险预警”,建议当前应重建“悲剧精神”,以唤起对科技副作用的具身性认知与警惕。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大洲教授提出了智能社会的“免疫系统”构建,该体系基于监管沙盒、对抗测试与递归治理等实验主义机制,形成自适应能力,以实现负责任创新发展。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刘益东研究员指出当前AI治理面临“科技伦理失灵”与“普朗克困境”,主张从追求效率和增长的“工具理性”转向以安全和人本为优先的“价值理性”。广东工业大学臧艳雨教授指出,我国人工智能政策仅仅侧重经济社会目标,呈现东高西低区域差异,建议在量化评估中强化生态目标。

圆桌论坛由中山大学方芗副教授主持。与会的专家学者积极探讨,互相启发,形成共识:STS发展需要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的在地化研究,挖掘“低空经济”“干细胞伦理”等新兴议题,构建“批判型田野”,揭示科技产业链背后的生态与伦理盲区,有效介入科技治理实践。在平台建设上,可以通过设立博士后专项与交叉学科授权点,建设“科技风险智库”等形式持续输出前沿领域学术研究成果。

10月26日,本次论坛在文学园5栋403会议室召开青年博士沙龙。学术沙龙由中山大学方芗副教授主持。澳门大学法学院博士生王章宇在报告中展示中美生成式AI基因组研究面临的法规壁垒,提出或可在科技协定框架下协商透明科研合作机制的建议。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士生梁皓钦在报告中指出医务社工面临角色模糊化、工作行政化及职业权威缺失问题。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士生苏振浩在报告中论述,数智社会背景下智能物质如消费级无人机如何作为能动的行动者,与人类协同构建并稳定消费网络。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朱文杰的报告从患者视角分析了“医疗辐射”科普面临的困境,并指出有效的医疗科普不能仅从专业视角出发,必须理解患者的信息获取逻辑。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石旭鹏探讨了人工智能如何作为催化剂推动数学研究从传统的个体化模式转向大规模协作模式,并指出“信任”并非与数学理性相对立,而是协作数学得以可能的认识论前提。

本次论坛以“科技风险治理与人类文明未来”为主题,汇聚了科技哲学、社会学、公共政策、工程伦理等多领域智慧,系统探讨颠覆性技术所带来的伦理与安全问题。未来,文研院将不断助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与前沿领域研究,努力营造深圳校区浓郁的人文社科学术氛围,持续推动我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