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老年人最凶的疾病,致死率很高!医生:多了解早预防
发布时间:2025-11-08 01:25 浏览量:1
王大爷今年68岁,平时身体硬朗,生活规律。和老朋友下棋时,他总是自豪地说一句:“我可从不熬夜,也没啥大毛病,这一辈子,什么大病都轮不到我头上。”
谁曾想,半年前的一次清晨晨练,还没走出100米,他就突然摔倒在地,手脚麻木、口齿不清。邻居们赶忙送他到医院,医生却一脸凝重地说:“这是脑卒中,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中风’,非常危险!”
很多中老年朋友以为,平时身体没什么小病、生活作息又规律,重大疾病就不会找上门。但事实恰恰相反,脑血管疾病才是困扰老年人的“隐形杀手”。
据中国卒中学会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350万人,其中超过80%发生在60岁以上人群,致死率高达18.6%,致残率则更是达到70%。更令人揪心的是,因认识、预防不到位,不少人直到发病后一知半解,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机。
看到“脑卒中”三个字,很多人还停留在“突然晕倒”“半身不遂”的印象,但它的危害远不止于此。
脑卒中学名“脑血管意外”,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梗,占比87%)、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占比13%)。它的特点是发病急、进展快、致死致残率高,对中老年人尤为致命。
为什么老年人更容易中招?原因有三:
血管如“水管”,时间久了易老化、变窄、变脆。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会让血管“管壁”越来越厚,类似管道结垢,一旦血流不畅、血块堵塞或血管破裂,就容易发生卒中。
统计数据显示,6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发病率约为年轻人的4倍。相较其他年龄段,老年人本身调节能力变差,遇事不及时处理,风险瞬间大增。
遗憾的是,脑卒中死亡率居老年致死病因前列,仅次于恶性肿瘤和冠心病。中国卒中登记研究显示,50岁以上中风存活者一年后死亡率高达22%,绝大部分为二次复发或并发症所致。
如何早期发现脑卒中?医生总结,这三类征兆最需重视:
突然口齿不清、言语含糊。比如原本说话清楚的长辈,突然嘴巴歪斜、发音困难、别人听不清。
肢体无力或麻木,尤其是一侧手脚。不少老年人误以为“睡姿不对”“压着麻了”,其实是中风的典型前兆。
视力突然模糊、眼前发黑。很多家属把这归结为“年纪大眼花”,实际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时,常伴视力受损,若3-5分钟后自行好转,更要警惕!
更值得关注的是,约有16%-24%的脑卒中患者,发作前48小时内/数天内都出现过可逆性先兆(短暂肢体无力、短时眩晕),但因缺乏常识未及时求医,遗憾错过干预的黄金窗口。
致死率高的背后,80%以上能防可控!医生揭示:这5类习惯最容易埋下祸根
为什么脑卒中致死率高?一方面是发病急难救治,另一方面“风险习惯”太多人没重视。医生提醒,下面这5类行为。
高盐饮食:长期重口味、腌制食品摄入过多,使血压升高,卒中风险提升2倍以上。
缺乏锻炼、腹型肥胖:久坐不动,腰围大于90cm(男性)、85cm(女性),卒中发生率比瘦人高出68.5%。
三高”失控(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血压在140/90mmHg以上、血糖空腹>7mmol/L、总胆固醇>6mmol/L,都极大增加脑血管堵塞和出血风险。70岁以上卒中患者中,约有72%存在三高问题。
长期熬夜、压力大:研究证实,长期睡眠不足(每天少于6小时)、焦虑抑郁人群卒中风险提升39%。
吸烟饮酒:吸烟者脑卒中风险比不吸烟者高50%,酒精摄入(特别是烈性酒)则让血管损伤加快。
要想降低脑卒中威胁,建议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做好日常预防:
三高”筛查与管理:每年定期体检,重点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发现异常马上就医调整,别“拖着凑合”。
健康饮食,低盐低脂:少用腌制咸菜、火腿肠、方便面;多吃绿叶蔬菜、粗粮和鱼类。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 5g 以下。
科学锻炼,适度运动:快步走、游泳、慢骑单车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分多次进行,“慢到能说话,但不能唱歌”最合适。
心理调节,规律作息:充足睡眠、情绪疏导。遇事多倾诉,避免过度焦虑、熬夜追剧或长时间玩手机。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分享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国卒中学会年度报告(2022)》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世界卫生组织脑卒中全球风险报告》
《中国居民健康状况调查(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