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比老师还全能?就差一张资格证:我们不是神,只是孩子的爸妈
发布时间:2025-11-13 16:19 浏览量:1
昨天,刷到一位博主关于“家校共育”的言论在网上炸了锅。
他说:“老师只是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可家长不行——孩子回家,我们要辅导英语、数学、语文,还要做手工作业、打卡签到……家长和老师之间,只差一张教师资格证。”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千万家长的心湖,评论区瞬间被“太真实了”、“说到心坎里”……刷屏。
原本呼吁家长多陪伴孩子的社会共识,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家长的全能枷锁;本该是家校配合的教育,渐渐成了家长的独角戏。
现在的家长,手机里永远躺着班级微信群、QQ群,生怕错过老师的一条消息。
老师在群里发作业、发打卡要求,家长就得屁颠屁颠地跟上:监督孩子写作业、检查对错、拍视频打卡、帮孩子做手工、甚至帮孩子改作文……孩子没交作业、写得不好,第一个被问责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有家长吐槽:“白天在公司被领导骂,晚上回家被孩子的作业气,半夜还要给老师发打卡截图。以前觉得上班累,现在才知道,上班只是工作,下班才是第二份工作,还是24小时无休的那种。”
可老师呢?有人说“现在孩子不能打不能骂,老师不敢管”,可这不是把教育责任全推给家长的理由。
教书育人本是老师的职责,可如今,批改作业的是家长,监督学习的是家长,连学校布置的实践作业,最后完成的还是家长。
想起我们8090后上学的日子,哪有这么卷?
那时老师布置作业,只需要写在黑板上,我们自己抄下来,回家自己想办法完成。
第二天交上去,老师会一笔一划批改,错了会当面讲解,没写作业的,老师会批评孩子,甚至挨揍,而不是找家长算账。
农村的孩子更明显:父母忙着务农、务工,根本不知道我们的作业是什么,甚至连家长会都未必次次能去。
可我们照样能按时交作业、考出好成绩——因为那时的学校,扛起了教育者的责任。
对比现在,总有人说“现在的孩子不好管”,可管孩子的方式有千万种,不是把作业、监督、责任全丢给家长,自己当甩手掌柜。
最讽刺的是双减——本以为减的是孩子的负担,没想到减来减去,累的是家长。
学校作业少了,可家长怕孩子跟不上,只能掏钱送课外班。一节课几百块,一学期几万、几十万的补课费,让普通家庭望而却步。
可不补又怕孩子落后,只能咬着牙硬扛。
有家长算过一笔账:每天上班8小时,下班买菜做饭1小时,辅导孩子作业到深夜11点,周末还要送孩子去补习班……
一年下来,时间没了,钱没了,自己的身体也垮了。现在的家长能活久点,都算本事。
我们不是反对家校共育,而是反对家校责任倒置。
家长的角色,是孩子的后盾,不是老师的助教;家长的责任,是陪伴孩子成长,不是替老师完成工作……
我们要上班、要生活、要面对成年人的压力,我们不是全能神,只是想让孩子好好长大的普通人。
国家说生娃不要钱,可养娃的成本,早就在教育的内卷里翻了倍:补课费、资料费、手工作业的材料费……更别说家长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教育从来不是家长一个人的事,也不是学校把责任推出去就完事的事。
当家长们害怕班级群消息、辅导作业到崩溃、为补课费发愁时,我们该反思:这样的“家校共育”,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
家长不是神,只是孩子的爸妈。
别让我们在全能的枷锁里,耗尽对孩子教育的热情;别让本该温暖的陪伴,变成压垮成年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希望有一天,学校能重拾教育者的担当,扛起该有的责任,社会能给家长松松绑——让教育回归本质,让家长只做家长,让老师只做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