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确定!全市学校新增一门课!

发布时间:2025-11-14 13:39  浏览量:1

近日

临沂市教育局等10部门印发

《临沂市“人工智能+教育” 实施方案》

方案提出

从2025年起

经过3—5年努力

实现全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全覆盖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开辟中小学生人工智能“第二课堂”

临沂市教育局等10部门关于印发

《临沂市“人工智能+教育” 实施方案》的通知

临教办字〔2025〕19号

各县区委网信办,各县区发改局、教体局、科技局、工信局、公安局、财政局、人社局、大数据局、信息通信发展办事处,高新区、沂河新区有关部门单位:

为深入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山东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纲要(2025—2035年)》要求,落实《山东省教育厅等10部门关于印发〈山东省“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教数字〔2025〕2号),加快构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新生态,为教育强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临沂市教育局等10部门研究制定了《临沂市“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临沂市教育局

中共临沂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临沂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临沂市科学技术局

临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临沂市公安局

临沂市财政局

临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临沂市大数据局

山东省通信管理局临沂市信息通信发展办公室

2025年9月29日

临沂市“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及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教育强国、强省规划纲要和《山东省教育厅等10部门关于印发〈山东省“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教数字〔2025〕2号)有关要求,加快构建教育数字化发展新体系,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提升教育数智治理能力,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聚焦育人根本,依托人工智能打造人本化创新教育生态,赋能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引导技术应用与价值塑造相统一,培育具有创新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储备人才。

(二)强化应用牵引。聚焦教、学、研、评、管等核心需求,拓展应用场景,深化人工智能应用创新,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学用一体,支持师生加强人工智能教学及应用的探究实践,强化人工智能应用能力,提升数字素养与数字技能。深化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打通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实施路径,推动人工智能应用规模化、常态化。

(三)聚力协同发展。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高校支撑”的协同机制,汇聚社会力量,推进协同创新、资源共享与产教融合,拓展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覆盖面。遵循“示范引领、分层推进、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区域、校际、群体间的协同发展,助力教育优质均衡。

二、工作目标

从2025年起,经过3—5年努力,打造人工智能教育重点应用场景集群,构建本地特色化课程体系,实现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全覆盖。在全市中小学内培育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有示范意义的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优秀案例,实现师生人工智能素养全面提升。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治理精准高效,公共服务持续优化,有力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市建设。

三、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创新生态

(一)推进全学段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分学段、全覆盖开展人工智能知识普及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研制中小学(含中职)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一体化构建课程、师资、管理、评价等核心体系。实施师生人工智能素养监测制度,实现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全域覆盖。

(二)构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全域普及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人工智能资源,激励校本化资源开发与应用,深化共建共享机制。构筑校企社协同育人网络,推动驻临高校、科研机构及科技企业开放人工智能实验室、展厅等场馆,开辟中小学生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强化数字教材规范建设,分域分业打造示范性精品数字教材,推进校企联合研发。联合高校及科研机构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创新研究基地,加强智能教学理论、学科知识图谱及人机协同教育模式等前沿领域攻关。

(三)深度赋能人工智能教学与评价。实施领航校示范工程,遴选市级人工智能教育战略支点学校,加强人工智能特色课程体系化建设与全域推广,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创新与路径突破。重点培育20所左右人工智能应用领航校,在备课授课、作业批改、学生发展等核心环节,创立“人工智能+教育”场景应用新范式。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双方协同育人,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教学过程,建设一批校企协同、特色鲜明、资源丰富的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坚持全面发展育人导向,重构人工智能赋能的考试评价体系,强化教育考试大数据深度挖掘能力,打造智能巡考、智能评卷、体育智能测评等创新应用场景。融通学业成绩、课堂行为、实践活动等全维度数据,构建综合性智能评价模型,推动教育评价从单一结果评判向全过程发展性诊断战略转型。

(四)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专项行动,利用山东省教师管理服务系统,构建教师素养数字“画像”体系,实现教学、教研及管理数据的无感化采集。将校长人工智能领导力、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市、县(区)两级教师培训计划,分层分类组织开展培训,实现学校教师全覆盖。开展人工智能助力教师队伍建设试点。研发认证培训课程,建立年度人工智能素养提升成果展示机制。分层遴选培育60名左右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首席信息官。

(五)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体系。以人工智能技术引领科研范式革命性突破,构建人机协同科研创新生态,重塑科研全流程、创新模式与评价机制,全面提升科研组织运行效率。深度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有机融合,推进“揭榜挂帅”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标志性产业链产学研精准对接示范样板,增强人工智能、IPv6等重点领域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能力。强化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与战略前瞻研究,支持开展重大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系统推进教育数字化标准体系建设,实现网络、数据、应用、服务等关键标准的全面覆盖与强制落地。

四、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保障体系

(一)全面构建现代化教育数字基础设施体系。统筹整合“两新”等国家战略政策资源,系统推进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加快构建市级教育行业云服务平台,分阶段实施教育应用系统云端迁移,确保各级教育机构千兆级专网接入。全面推进校园全域无线网络覆盖工程,实施教育系统IPv6全面升级改造,实现教育信息化设施全栈IPv6支持。建设智慧校园和智能化教室,推动学校校园网络提质扩容,有序普及符合技术标准和学习需要的教学智能终端。

(二)深化教育数据治理。完善“爱山东”政务服务平台“教育专区”,服务教育“一件事”高效办理和校务“一网通办”,推动“入学一件事”向幼儿园招生延伸,普通高中毕业证电子化覆盖率达到100%,学生资助申请实现“网上办”“掌上办”,特殊困难学生“免申即享”。构建全市教育数字档案管理体系。加强教育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教育数据分级分类建设,建立教育领域身份和数据可信体系,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建立教育数据服务商准入审查制度,做好教育系统重要数据的备份和异地灾备工作。

(三)构建数字化应用评价激励体系。强化应用导向,分级分类开展教育数字化建设应用成效评价,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将数字化应用作为申请市有关教育教学项目的重要因素,纳入学校和教师评优评先内容。加强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水平监测,系统评估校长数字化治理能力及师生数字素养发展状况。

(四)构建多元化投入保障体系。创新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人工智能+教育”经费筹措机制,重点保障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质数字资源开发及运营服务经费投入,对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给予倾斜支持。推动基础电信企业制定各级各类学校专属网络资费优惠方案。积极拓展市场融资、社会捐赠等多元化筹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规范有序投入教育数字化建设。各级各类学校优化经费支出结构,保障教育数字化支出。

(五)构建全方位教育数字化安全治理体系。强化党委(党组)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健全各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机构,构建责任明确、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教育系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覆盖“人工智能+教育”全链条监管体系,完善人工智能算法与大模型备案审查机制。实施教育类大模型和算法推荐的实时动态监测预警。深入开展人工智能伦理安全与治理研究。科学规范人工智能应用进校园管理。

五、加强组织领导和规划实施

将“人工智能+教育”深度融入数字临沂战略发展布局,建立由网信、发展改革、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公安、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大数据、通信管理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实施常态化会商与协同推进机制。组建市级“人工智能+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培育发展数字教育领域专业社会组织,构建涵盖教育治理、技术研发、教学实践的全方位专家智库体系。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各学校要将“人工智能+教育”列为重点发展工程,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创新开展试点示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整合教研、电教、信息、装备等专业力量,建立协同推进机制,为“人工智能+教育”深度应用提供全方位支撑,助力教育强市战略目标实现。

扫描二维码下载附件《临沂市“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任务分工方案

《临沂市“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任务分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