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理解的古代诗人往往存在着偏差
发布时间:2025-11-14 15:02 浏览量:1
人们理解的古代诗人大多存在着偏差,但他们认为理解得很全面,并没有存在偏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人们总是通过诗人的诗来理解诗人本身,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诗人写诗只是表达一定的理想和志向,书写个人的小情绪,甚至只是歌功颂德,却并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心态。他们想的是一回事,写出来是另外一回事,也就是诗歌饰伪,并没有求真。可是后代人总是认为诗人写出来的诗是真实可靠的,是真实表露心声的,就要通过诗来了解诗人,其实只是了解了诗人一个侧面,甚至了解了诗人思想中的一点一滴,就像了解大海中的一滴水一样,并不能看到整个大海的全貌。何况诗人写诗可以作伪,并不一定真实地表露心声,那么读者通过阅读诗人的诗作来理解诗人,本身就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李白一方面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另一方面又写“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而他真的做官以后,却发现官场险恶,不到两年就被排挤出长安,到外地云游,写出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想着为君王效力,想着安邦定国,想着功成身退,却最终功未成,身也未退,只不过是善于写诗的醉汉罢了。他一生娶了三任妻子,还被妻子休过,却从来不提,只是写一些豪情壮志,写一些醉酒之后虚幻的想象,居然还写和别人一起炼丹的情景,写了很多宫廷诗,只是应景之作,却不是他自己喜欢写的。当然,后代人理解李白只是从他的诗作来理解,甚至读一读学者们写的《李白传》,似乎可以深入地了解,但后代人对于李白本身缺乏太多的认识,以至于缺乏太多的现实印象。
人们心目中的李白只是喝醉了酒就作诗的浪漫主义诗人,还能背出他的几首诗,却偏偏不知道李白一生的思想变化,不知道他到底要干什么,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娶三个妻子,更不知道他的儿女们都干了什么。李白的散文写得不错,书法也不错,只不过没有被后代人强化而已。人们头脑中的李白形象都是被主流意识形态强化的形象,并不是原原本本的历史形象。连同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就更别提历史人物了,被改写得非常严重,甚至误导了后代很多人。对于杜甫的理解也是如此,很多人认为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可是杜甫写诗也有化用别人诗句的现象,其实就是抄袭,和李白化用鲍照的诗句是一样的,只不过那时候没有侵权和盗版的说法,不然李白和杜甫都会被前代诗人的子孙告上公堂。白居易虽然写了很多讽喻诗,也曾因此获罪,但他的人格并不会那么完美。他仍然要在官场应酬,甚至用小妾换白马,最终导致小妾自杀身亡。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足以见得当时白居易在官场的行径。人们对于曹操的认识,对于曹丕和曹植的认识,对于嵇康和阮籍的认识,都存在着很多的误解,即便中文系的学生学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也仍然只是理解了一个侧面,却不可能做全面而深入地理解。除了史料缺乏,就是权力系统改写了历史,改写了文学史。人们看到的都是在权力系统主持之下选的诗作,带有一定的主流意识形态倾向,并没有做全面地考察和选择,只是让人们看到了主流意识形态需要人们看到的诗作,而对于诗人其他方面的认识,却没有扩展,不管是诗人经历,还是诗人的人格,不管是当时时代风气的影响,还是诗人思想的体现,都没有完全展现出来。
人们只是根据诗人的诗作来理解诗人本身,想要“窥一斑而见全豹”,却形成错误的认识。人们对于宋代苏轼的认识也存在着很多偏差,而文化人似乎都喜欢苏轼的作品,喜欢写关于苏轼的文章,以至于出现了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写苏轼的文章一大堆,却大多拾人牙慧,没有什么新意,也挖掘不出什么新意。写他的文章大多在赞扬他,说他有随遇而安的精神,却没有看到他思想的偏差,没有看到他对于女人的态度,没有看到他一生汲汲于功名富贵的做法。他只是写诗作词,表达自己旷达的胸襟,不但写了很多优雅的禅诗,仿佛早已经悟透人生,而且写了很多豪放词,还会写婉约词,简直笔法多样。他越是这样,越能体现他内心相反的想法,总是给皇帝写信,要求皇帝重新启用自己,却在皇帝下达诏书启用他的时候,第二年就死掉了。还没有走到京城就得病去世了,官迷的形象早已经跃然至上,而他所有的诗作和词作都不足以解释他这种官迷的心态。陆游的诗和辛弃疾的诗也大多存在着片面性,总是有很多爱国诗选出来,以至于人们称他们为爱国诗人。当然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他们写个人情绪的诗也应该流传下来,而不应该被抹杀,不应该被雪藏。诗歌本身是感性的东西,虽然宋代有了哲理诗,但哲理诗并不能真正算作诗歌,只能算是宋代诗人自娱自乐的一种东西。
其实诗词本身就是一种自娱自乐的东西,有了哲理诗的开创作用,后代诗人作诗似乎有一些议论的成分,缺少了唐人写诗的直观情感和意境。人们并不一定非得去了解诗人,就像钱钟书说的那样,感觉鸡蛋好吃,并不一定去了解下蛋的母鸡。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了解古代诗人的生平,了解他们的性格,了解他们为人处事的方式,了解他们所生活年代的社会风俗,甚至可以写一写关于他们的文章,但只是通过了解诗人的诗作来了解诗人本身,进而写关于诗人的文章,怎么说都有着误解的嫌疑。即便是专门研究古代某一个诗人的中文系教授,也不敢说自己已经完全了解这个诗人,只能说根据历史史料来推测这个诗人的脾气秉性,推测这个诗人一生的经历,推测这个诗人有哪些亲戚朋友,和同时代的哪些诗人交往过,却并不可能完全准确地说就是那样。历史尚且存在着很多谜,就更别提古代的诗人了。本身就是一个谜,只能当成一种诗歌符号存在,或者说当成一种文化符号存在,却不是活生生的人。倘若后代有一些文化人把某个古代诗人还原成血肉丰满的人,也就是还原成活生生的人,那么他一定靠自己的想象来还原,而不可能真实地还原,甚至他的写作出现文字方面的歧义,却认为自己写得很好,认为准确还原了古代某个诗人形象。这种自恋自大的现象非常多,看看有多少人在写李白、杜甫,有多少人在写苏轼、陆游,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诗人写诗不一定为稻粱谋,不一定为了赚很多钱,有可能只是怡情遣兴,只是自娱自乐,当然也有可能作伪,心口不一。后代权力系统选择了诗人和诗作,以至于给后代人形成很多的误解。人们理解的古代诗人存在着偏差,却往往不自知,其实应该主动探索一下,去阅读更多诗人的作品,阅读关于诗人的资料,尽量阅读一手资料,哪怕到图书馆去查,费点事,也要阅读第一手资料,不然只是人云亦云,看当代人写古代诗人的文章,怎么说都看了二手或三手的资料,存在太多的个人化情感和偏差,不足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