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翻车了?哈工大最新研究:经常喝咖啡,肺癌风险或增加54%

发布时间:2025-11-14 15:19  浏览量:1

很多人把咖啡当成提神“神器”,但一项新研究却给这杯苦中带香的热饮,泼了一盆冷水。

这不是空穴来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项研究分析了超过22万名成年人的健康数据,结果发现:经常喝咖啡的人,患肺癌的风险比不喝的人高出54%。

这项研究登上了国际权威期刊《流行病学前沿》,一经发表,立刻引发广泛关注。

更让人吃惊的是,研究中不仅男性风险升高,女性喝咖啡多了,同样会增加肺癌风险。就算剔除了吸烟这个常见的致癌因素,咖啡和肺癌之间的关系依然没能抹去。

这就让人开始心里打鼓了:天天早上那一杯香浓的咖啡,真的有问题?

咖啡本身其实是个“复杂角色”。

它含有上百种成分,最出名的当然是咖啡因,这东西能让人精神一振。但除此之外,咖啡在烘焙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不太友好的物质,比如丙烯酰胺

这个名字听起来拗口,其实就是一种在高温下容易生成的化学物。丙烯酰胺早就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可能致癌物”。

这东西不少食物里都有,比如炸薯条、烤面包、饼干、甚至炒菜炒焦了也会出现。

咖啡和这些食物一样,在深度烘焙时也会产生丙烯酰胺。

长期大量摄入,很可能对肺部细胞产生慢性刺激,就像反复刮擦一块皮肤,久了总会出问题。

很多人一听肺癌,第一反应就是吸烟。

但这项研究特意分析了不吸烟的人群,结果依旧发现风险增加。说明咖啡并不是只在“烟民”身上才有影响。

有一种说法是,咖啡可能干扰身体内的DNA修复能力。身体每天都在修补受损的细胞,而某些咖啡成分或许会让这个修补过程打折扣。

一旦修不好,坏细胞可能就“造反”,一步步变成癌细胞。

还有一种可能是,咖啡影响了身体的雌激素水平

这个尤其跟女性有关。雌激素一旦失衡,就可能引发一连串问题,比如乳腺癌、子宫癌,甚至也可能跟肺癌挂上钩。

那到底喝多少咖啡才算“多”?

根据研究数据来看,每天超过2杯(大概500毫升以上)的习惯性饮用,就可能让风险明显上升。

而且不是越浓越好。

深烘焙的咖啡,虽然味道香浓,但丙烯酰胺含量也比浅烘焙的高。如果连着几个月、几年都喝这种咖啡,肺部就像在经常吸入炒焦的油烟。

看着不起眼的一杯咖啡,背后可能是一种长期累积的影响。

有些人喝了咖啡会心跳加快、手发抖、晚上睡不着。

这不是心理作用,而是身体真的对咖啡因敏感。尤其是中老年人,肝脏代谢能力减弱,咖啡因在体内停留时间更长,刺激更大。

还有一类人,喝完咖啡容易胃痛、反酸。这是因为咖啡会刺激胃酸分泌。

长期下来,胃黏膜可能受损,甚至引发胃炎胃溃疡。这些人本身就不适合喝咖啡,更别说天天喝、大杯喝了。

咳嗽老不好、胸闷、体重突然下降的人,更应该警惕。别一味以为是感冒或上火,这些都可能是早期肺癌悄悄发出的信号。

很多人离不开咖啡,是因为它能提神。上班前来一杯,晚上加班来一杯,困了累了靠它续命。

但这只是“短期借力”。身体本来就需要休息,靠咖啡硬撑,就像电池没电了非要拿电钻继续干活,时间一长,机器也会出毛病。

长期依赖咖啡提神,反而会让大脑更容易疲劳。因为咖啡因只是“拦住”了疲劳感,但并没真的让身体恢复。

等药效一过,反而更困更累。

更糟的是,这种提神还会让人上瘾。

喝得越多,效果越不明显,反而越喝越多,像进了个死循环。

其实提神不只有咖啡这一条路。

早上起来洗把冷水脸、在阳台站几分钟、活动一下身体,都比闷头喝咖啡强。尤其是多晒太阳,让身体分泌褪黑素和血清素,自然醒得快、精神好。

早餐吃点含碳水的东西,比如全麦馒头、玉米粥、煮鸡蛋、香蕉,也能帮大脑“启动”。比起靠咖啡冲击神经,这些方式更温和,副作用也少。

如果实在喜欢那股咖啡香,其实可以换成低因咖啡或者麦芽咖啡,虽然口感稍有不同,但对身体的刺激小很多。

咖啡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万能保健品。它像厨房里的辣椒,用对了能提味,用多了易伤胃。

过去有研究说咖啡能降糖、护肝、防老年痴呆,这些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但这些作用往往和少量适度饮用相关,喝多了好处就变坏处了。

在这次哈工大的研究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喝咖啡但不吃早餐的人,肺癌风险更高

空腹喝咖啡会刺激胃,也可能让咖啡因吸收更快,加重身体负担。

咖啡有没有问题,关键在于怎么喝、喝多少、谁喝。

每天喝咖啡的习惯肺癌风险变化建议每天0杯正常风险可适当饮用每天1杯风险略增控制在1杯以内每天2杯以上风险升高54%建议减少摄入空腹喝咖啡风险进一步增加建议搭配早餐

生活中,很多习惯看起来无害,但一旦变成“天天如此”,就可能在身体里悄悄埋下隐患。咖啡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不必一刀切地戒掉咖啡,但要学会给它“设个闹钟”:每天一杯已经够了,最好在早上喝,别空腹,也别在下午五点后喝,以免影响睡眠。

如果有家人总是咳嗽、胸闷、乏力,又正好天天喝咖啡,不妨劝一劝,别让这杯香浓的饮品,成了健康的“隐形杀手”。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世界卫生组织.丙烯酰胺致癌风险评估报告.WHOPress,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