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一场自我如故的完美谢幕丨大声思考
发布时间:2025-11-14 18:32 浏览量:1
美国时间11月10日,95岁的传奇投资者巴菲特发布感恩节致股东信,这是他最后一封致股东信,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更像是这位有史以来最伟大投资者的谢幕辞。大家很好奇,大师在信中会揭示些什么不同寻常的秘密呢?毕竟,这是最后的机会了。 我一边看着这封不同寻常的信,一边听着巴菲特最心爱的歌曲《My Way》,感觉歌词很好地诠释了他当下的心态。
And now, the end is near; And so I face the final curtain 此刻,终点即将来临。我也将面临人生谢幕 My friend, I'll say it clear, I'll state my case, of which I'm certain 朋友,我将知无不言,向你讲述那些我所确信的经历
巴菲特在信中表达“I’m ‘going quiet’”,这意味着他将安静谢幕—明年起不再负责运作伯克希尔,不在年度致股东信上面长篇大论,也不会在股东大会上发言。但让大家十分欣慰的是,巴菲特表示自己依然健康,甚至偶尔还有Idea,就是投资灵感,他还会继续通过每年的“感恩节信”,和大家保持一种联系。
巴菲特的这封信主要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与慈善事业相关,另一部分是与伯克希尔的投资相关。本文先简单讲述慈善事业部分,再探讨大家更加关注的投资理念部分。虽然,慈善事业并不是大部分人关心的重点,但这与巴菲特的价值观有莫大的关系。只有真正了解了大师的价值观,才能更好地领悟他的投资理念。
命运的眷顾与财富的传递
曾经有人怀疑,巴菲特的慈善行为只不过是一种伪善,只不过是为了确保在家族财富传承的时候,可以更好地避税。但是,我想说的是,巴菲特做慈善事业的目的绝不是为了避税。
公开资料显示,巴菲特将捐出99.5%的个人财富用于慈善事业,而只留下0.5%的个人财富给三个子女。这根本不是那种算计如何捐一点小钱,就可以为自己的子女避更多税的财富转移。
巴菲特的确曾经答应把自己大部分的财产捐给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之所以后来更改遗嘱,那是因为2021 年比尔·盖茨与梅琳达离婚。这给盖茨基金会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巴菲特随后辞去了该基金会受托人的职务。梅琳达之后也从基金会辞职。基金会核心人员的变动,让巴菲特开始担忧其后续运营方向和稳定性。巴菲特这才在遗嘱中明确表示,在他去世后,将不再向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捐赠更多资金。
根据感恩节股东信的安排,巴菲特的剩余财富将交给三家慈善信托基金,由他的三个子女—苏西、霍华德和彼得分别各自管理和监督。为了预防这三个人出现意外,巴菲特甚至还为他的三个孩子指定了备用受托人,以便在意外发生的时候,可以继续接任,处理完巴菲特几乎全部的遗产(他计划捐出99.5%的财产)。
之所以将财富转移给子女管理的慈善基金,实际上背后也有巴菲特的深思熟虑。他表示,做出该决定是因为看到孩子们逐渐成熟,且对三个子女的价值观和行事方式有着百分之百的信任。
事实上,他的三个子女在慈善领域早已颇有建树:女儿苏茜运营的谢伍德基金会聚焦幼儿教育,还执掌着资助大学奖学金的苏珊・汤普森・巴菲特基金会;长子霍华德管理的基金会专注粮食安全与缓解冲突问题;小儿子彼得的基金会则致力于提升原住民生活品质。他表示,这三个人本性都是好的,会慢慢的积累经验。三个人都愿意为此付出,会互相帮助对方做好这份慈善工作,并且都不存在什么利益冲突。
巴菲特表示,三个孩子的年龄分别是72、70、67岁,正值智慧和经验的黄金期,还不算老年。对于真正的价值投资者而言,听到这些话,相信会激动地几乎要从椅子上掉下来。这是多么大的福音啊。巴菲特勉励自己的孩子们,他们不必创造奇迹,也不必害怕失败与失望。这些都是人生常态,巴菲特自己也经历过不少。他们只需做得比政府或一般私人慈善更好一点,毕竟,那些财富再分配机制本身也并不完美。
号称先知的巴菲特,通过他的人生智慧,已经预料到,他的孩子将来在管理这些财富的时候,不管他们怎么做或者做什么,都会遭遇到各种想象不到的突发事件和舆论压力。他是在提前做好心理建设,以便他的孩子们能够更好地胜任这份工作。
在他一生中,巴菲特见识过各种不同、试图恶意转移财富的人,包括那些唯利是图的政客,那些只想着延续个人王朝的选择,还有那些形形色色的无能且又古怪的慈善家。巴菲特也曾经调侃,那些因为有良好的声线(歌手),良好的生理性结构(形象好),或者仅仅是因为出生在一个很好的家庭的人(富二代),就获得了与他们对社会贡献度极不匹配的巨大财富。他对此表示了强烈的不屑。
信中,巴菲特表现出了深刻的人文关怀精神。他说,“幸运女神”反复无常,而且极不公平。权贵与富人分得了远超应有份额的好运,却往往不愿意承认。他强调,那些出生在富贵之家的继承人,一出生就实现了终身的经济独立。而其他人则可能在早年生活中面对地狱般的环境,或者更糟糕的是,身体或精神上遭受的残疾剥夺了他们的机会(很多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那些机会)。具有极强同理心的巴菲特甚至表示,“如果我出生在世界上许多人口稠密的地区,我很可能会有一段悲惨的人生,而我的姐妹们的境遇会更糟”。
这就是巴菲特为什么过去不断强调,自己是男性,是出生在美国,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他认为,既然自己中了卵子彩票,抽到了超长的幸运签,就理所当然应该努力回报社会。
简而言之,尽管捐赠计划的确是发生了变化,但巴菲特强调这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慈善使命的长期传承。
接下来探讨大家更加关注的投资理念部分,听听老掌门人对于伯克希尔的未来是如何交代的。
一方水土和一群人的精神传承
奥马哈,一个地处美国中部的小地方,对于巴菲特而言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里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也是他的事业成长壮大的摇篮。这里还培养出包括巴菲特本人在内的多位优秀人物。巴菲特调侃道,这会不会是因为奥马哈的水质量特别好。巴菲特不无骄傲的表示,成就一番事业不一定非要在纽约这种大城市。
在巴菲特感恩节信中所表彰的奥马哈优秀代表人物中,首选就是芒格。作为与巴菲特齐名的投资者,巴菲特的儿子霍华德甚至认为,芒格是比巴菲特本人更加聪明的人。巴菲特甚至夸张地表示,正是得益于芒格的投资理念,把他从猿猴进化成了人类。
随着《穷查理宝典》引入中国以后,芒格先生的热度一直不减。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了他惊人的智慧,和直言不讳的性格。令人尊重的芒格先生,即使是在经历了离婚,经历儿子因患白血病离世,半夜在帕萨迪纳的街头痛哭,经历了被庸医导致一只眼睛差点失明,他也绝不自怨自艾。他会告诉自己是个幸存者,而不是受害者。
第二个被表彰的奥马哈优秀人物是斯坦·利普西,正是他挽救了布法罗晚报。这是一笔曾经让芒格都感到绝望了的投资。伯克希尔投资布法罗晚报3300万美元,而晚报曾经一年亏损额400万美元。1968年,斯坦将《奥马哈太阳报》(周刊)卖给伯克希尔。十年后,他应巴菲特的请求搬到了布法罗。当时伯克希尔旗下的《布法罗晚报》正与它的晨报竞争对手,展开“你死我活”的报业大战——而布法罗晚报正处于下风。正是斯坦先生带领团队,常驻布法罗,严格执行巴菲特的建议。最终,斯坦打造出了新周日报版,让那个原本血亏的报纸,一年股东回报超过100%。
巴菲特不仅仅表彰自己的团队,即使当年曾经拒绝过他的人,他也不吝赞美之词。当唐·基欧担任可口可乐总裁时,公司推出了命运多舛的“新可乐”。唐发表了一场著名的演讲,向公众道歉并宣布恢复“原版可口可乐”。那场“撤回声明”的演讲如今已成经典。唐坦然承认:可口可乐真正属于公众,而不是公司。随后,销量迅速飙升。然而,就是这位伟大的CEO,在早期拒绝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入股邀请。当时,刚从纽约回来的巴菲特,走到马路对面的邻居唐·基欧家。他敲门,希望再次游说他们入股,却发现屋子里灯全灭了。
但是,巴菲特很清楚,唐·基欧夫妇就在楼上,估计正在某个角落里瑟瑟发抖。多年后,唐·基欧的太太懊恼回忆,他们俩口子觉得把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交给这样一个没什么经验的毛头小伙子不太靠谱,何况他们还有五个孩子要养。
来自印度的阿吉特·贾恩,20世纪末在奥马哈生活过几年。他主要负责伯克希尔的再保险业务。他在1985年加入伯克希尔后,从零开始创建了一个庞大的再保险公司,为伯克希尔创造了巨量的"浮存金"和承保收益。巴菲特对他的评价极高,称他为"世界级"的管理人。
与阿吉特类似,来自加拿大伯克希尔候任CEO格雷格·阿贝尔,自20世纪末也住在奥马哈。在2024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就公开表示,阿贝尔的资本配置能力很强。他是一位出色的管理者、不知疲倦的工作者,也是一个坦诚的沟通者。巴菲特会继续持有相当数量的伯克希尔A股(而不是马上捐给上面提到的慈善基金),直到股东们对格雷格的信任,能够达到当年他们对巴菲特和查理的程度。巴菲特甚至要求他的孩子们和他一样,作为伯克希尔董事,要完全支持阿贝尔的工作。
巴菲特继续勉励道,“格雷格·阿贝尔完全兑现了我当初对他作为伯克希尔下一任 CEO的高期望。他对伯克希尔许多业务和员工的了解,已经超过了现在的我。而且,即使是那些其他CEO甚至都不会注意的领域,他都会关注到,并且学习得极快”。巴菲特最后表示,“我想不出有哪位CEO、顾问、学者或政府官员,比格雷格更适合管理你我的财富”。
对于这位新掌门人,老掌门人巴菲特不仅表达了足够强的信任,甚至可以说是扶上马,还要再送一程,煞费苦心。这也恰恰是巴菲特的个人魅力所在。他总是不遗余力地表扬那些优秀的管理人。而正是这些已经不再为金钱所感召的人,只为能够得到巴菲特的公开赞扬,会不知疲倦地尽心尽力为伯克希尔工作。
信中,巴菲特表达了他对于伯克希尔最美好的祝愿。他表示,如果运气好的话,伯克希尔可以再存续一个世纪,而且只需要五到六名首席执行官。整体而言,伯克希尔的业务前景要优于美国企业的平均水平,而且伯克希尔拥有几颗业务关联度极低的“大宝石”(也就是说,伯克希尔已经拥有可口可乐、喜诗糖果这类特别好的生意)。
虽然在十年、二十年后,也许会有不少公司表现超越伯克希尔,规模太大本身的确就是一种拖累。但是,伯克希尔遭遇毁灭性打击的概率,比他所知任何公司都要来得低。对于未来伯克希尔的CEO人选,巴菲特表示,需要特别回避那些目标是在 65 岁就退休,那些特别渴望成为富翁,或者那些只是希望创立自己的个人帝国的候选人。
巴菲特一方面表扬,伯克希尔的管理层与董事会对于“股东至上“的意识之强,几乎超越所有他曾经所见过的公司。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无顾虑的表示,未来伯克希尔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令人不快的情景:譬如,母公司或子公司一位出色而忠诚的首席执行官,也许会不幸患上痴呆症、阿尔茨海默氏症或其他使人衰弱的长期疾病。
巴菲特还进行自我检讨,历史上他和芒格作为其他公司的董事,曾经多次遇到类似情况,但他和芒格并没有对此采取什么行动。他表示,这种失败可能会导致巨大的错误。如果,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董事会必须对首席执行官可能会出现的这种情况,保持高度警惕。集团的首席执行官也必须对那些在子公司层面的管理层可能会出现的这种情况,保持足够的警惕。这种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巴菲特号召董事们,在保持足够高警惕的同时,到时要有勇气,大声地把真实情况说出来。
在最后的思考中,巴菲特再次建议要选择最佳榜样学习,他给出的彩蛋是汤姆·墨菲。汤姆·墨菲虽然长期从事传媒圈的工作,但却非常低调,很少接受外部采访。在《商界局外人》一书中,对他有一些简单的介绍。他主张管理要去中心化,十分注重管理费用节俭。墨菲的核心理念是,放弃那些低水准的平庸生意,只专注于最好的生意。如果有机会,就对那些被低估的好生意进行回购。这些都深深影响了巴菲特。
作为艺术家和导师的巴菲特
如果称呼巴菲特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投资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慈善家,相信不会有太多的异议。其实,巴菲特的内心还有一种特别值得玩味的心态。那就是,他一直视自己为一名艺术家,视伯克希尔为画板。他很向往那种像米开朗基罗一样,可以在西斯廷教堂的墙壁上自由创作《最后的审判》的感受(这也是为什么,他在论述内在价值的自由现金流时候,经常用到审判日(Judgment Day)这个比喻)。
他希望可以凭借着多年积累的投资智慧与经验,在伯克希尔这个他最心爱的画板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伟大的作品。伯克希尔多年所积累的辉煌业绩,就是他留给世人的一幅又一幅的作品。他不允许任何人在这个画板上涂鸦,甚至包括他自己。
在2025年奥马哈年度股东大会召开之前,他突然感觉到自己老了。也许是,多年的战友芒格先生离世,让他有些伤感。也许是,对于坐在对面那些不太熟悉的面孔,他偶尔不能马上喊出对方的名字。这对于普通人而言,根本就不是个什么大事。但对于以记忆力惊人著称的巴菲特而言,他从内心深处认为自己老了,而且是在以一种不可逆的状态衰老。
他也许觉得,既然缺乏更多的灵感,不能继续在伯克希尔的画板上创作出更多伟大的作品,那也绝不能因此而留下败笔。正如艺术家希望把最美好的作品留给世人一般,巴菲特选择今年5月在股东大会上宣布年底卸任,大概率也是这样一种心态。
巴菲特还有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心态,让人更加肃然起敬。他曾经表示,希望后世的人,会以一个老师的身份,而不是以投资者的身份来记住他。他希望,自己可以像他的老师格雷厄姆一般,能够给世人以真相、智慧和启迪。
他在致股东信中系统地分享投资理念和人生智慧。这些信件已成为投资界的年度必读资料,被誉为"投资圣经"。在信中,他尽可能尝试把最复杂道理简化为最简单和朴实的语言,让更多的人能够听懂。为了确保达到这个目的,在每次起草致股东信的时候,他都会想象自己是在和完全不懂金融的姐姐对话。他需要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姐姐讲述各种复杂的金融现象,以及理解他是如何应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局面。
因此,在感恩节的这封告别信中,白发苍苍的巴老师都不忘对他的学生们给予他最后建议。而他的学生们(伯克希尔的股东们、阿贝尔、他的孩子们、董事和管理层、价值投资爱好者们)都在认真地聆听老师的谆谆教诲。
在这封信的最后时刻,他还不忘告诉世人,“伟大不是通过积累财富、名气或权力得来的。只要你以无数种方式帮助他人,就是在帮助这个世界。善良无须成本,却无价。无论你是否信仰宗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永远是最好的行为准则”。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巴菲特超越了他的老师格雷厄姆,从雪茄蒂进化到滚雪球。他超越了华尔街和学术界。他完全是在以自己独一无二的方式在不断进化,成就历经60周年的伯克希尔传奇。事实上,如果从1956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有记载的投资记录开始计算,他的传奇历经了70年!
后记:自我如故
《My Way》是巴菲特最爱的歌,也是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闭幕曲。多位世界知名的歌手,包括: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多明戈和卡雷拉斯,美国歌手猫王皮尔斯利,以及大家所熟悉的邓丽君、张学友、陈百强,分别在不同场合演唱过这首歌。很大程度上,《My Way》的歌词,也唱出了巴菲特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话。
这里忍不住想和大家最后聊聊,巴菲特经历过什么样的blow(磨难),又是如何真实地做他自己 。
巴菲特的投资传奇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其中穿插着数次足以令普通企业家身败名裂的至暗时刻。
“维斯科金融公司”案例。这起案例发生在1972-1973年,巴菲特因阻止维斯科金融的不符合股东利益的合并计划,并在收购交易告吹后,高价收购维斯科金融的股份,遭到了美国证监会(SEC)的调查。SEC在进行调查的时候,一开始怎么也不相信,巴菲特会如此的诚实,以及把股东当成是合伙人一样负责任的心态。
类似的另一个案例,1977年巴菲特收购《布法罗晚报》也是重重涉险。原告同时也是直接竞争对手,在法庭上直接引用巴菲特的原话,对巴菲特进行控诉。正是由于巴菲特在法庭上的诚实,从而导致当地法院出具强制令,一度禁止晚报进行合理的商业竞争。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案例就是,所罗门兄弟公司债券违规招标事件。这是巴菲特投资生涯中最具戏剧性的案例之一,这个事件几乎让巴菲特损失7亿美元的投资,他临危受命担任公司临时董事长。让公司改变用赚钱多少来衡量人的作风,而最大的整顿则是对这个充满谎言的公司进行诚信教育。
在这几起当时看起来接近崩盘的案例中,巴菲特无一例外地展示诚实的品质,准确的商业判断力,以及坚毅的性格,才能让一个个看似风云突变的危机,转危为安,才有我们今天看到的伯克希尔的辉煌历史。
正如《My Way》中唱的那样——
For what is a man, what has he got? If not himself, then he has naught 何为男人,他又拥有什么? 如果不可以做自己,那就啥都不是。 To say the things he truly feels; And not the words of one who kneels 说出他真正感觉到的,而不是跪着谄媚 The record shows I took the blows 那些记录可以证明,我经历过的磨难 And did it my way. Yes, it was my way 而且是用我的方式。是的,这是用我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