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印率56%,被读者追着“催更”,这套学术译著凭什么?
发布时间:2025-11-08 01:04 浏览量:1
十年,对一套学术译著丛书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5年,西北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西北大社”)以前瞻的思维向度,决定出版一套关注当代社会转型发展的学术译著丛书,主要译介20世纪中期以来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对当代人类精神生活有批评性与反思性的著作。“精神”一词,关乎人本,关乎文明的底蕴与走向,“精神译丛”由此诞生。
该译丛自2015年启动以来,已走过10个春秋,至今已出版44种,编辑至第9辑。截至目前,“精神译丛”累计25种实现重印。
在一片学术出版的“红海”中,为什么“精神译丛”能够获得这样的成绩?
关键在于其以精准的定位切入市场,以前瞻性的学术眼光遴选作品,以跨学科的多元选题构筑广度,更以贴近读者的传播姿态打破受众层,获得了学界与大众的双重认可。这套组合策略,最终使“精神译丛”在“小众”的学术领域,创造出“大众”的市场反响,实现了口碑与销量的双赢。
为何要以“精神”来命名这套译丛?西北大社社长马来有自己的解读。
在他看来“精神”是一个含义广泛的词。“‘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是新时代推动文化建设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新时期出版工作的重要遵循。守正创新,建设中华文化新辉煌,要求我们融通中外学术话语体系。”马来说。在此意义上,译介世界思想学术前沿那些关注人类命运和现实实践的大师的著作,构建开阔的思想智慧框架,形成相应的文化知识系统,正是“精神”一词外延面的系统阐释。那么,如何在具体的出版过程中,构建起契合编辑设想的宏大的“精神”体系?
首先,“精神译丛”作为西北大社的招牌产品之一,与“海外中国哲学研究译丛”“古代世界的诸神与英雄”丛书等共同构成学术译著系列,也与历史文化板块的“关学文库”“史记研究集成”“秦史与秦文化研究丛书”,以及正在实施的“清编全唐文校订”等大型文化工程相呼应。历史文化板块为推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实基础,学术译著系列为文化内在自识基础上的外向会通提供借鉴。两个板块间的平衡反映了一种出版的认识,也是体现高校出版社文化底蕴的长远战略。这一过程最终筑起一座出版学术坐标,双向构成了西北大社在学术出版领域的基本面貌和特色。毫无疑问,“精神译丛”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海外中国哲学研究译丛”系列
其次,“精神译丛”的内容梯度设置也是“精神”的集中展现。中文版“阿尔都塞著作集”“当代斯宾诺莎研究系列”等著作以及海德格尔、博比奥、福柯、阿甘本等遍布不同国家和地域的各个领域的思想家,共同构成了“精神译丛”的核心框架,内容覆盖哲学、历史学、美学等多学科议题,也涉及死亡、平等、民主等社会性关切。这种选目的眼光,能够帮助读者把握当代学术思想的现实境况。
作为译丛的译者之一,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吴子枫也见证了“精神译丛”10年的发展,他认为这套书的当代性和广泛性也是“精神”的指向所在。一方面,译丛不追求摩登最前沿,但选目必定是经典且不落后于时代的;另一方面,译丛抛出的议题重建了经典文本的底蕴思想和现实生活的关系。据吴子枫透露,他曾收到不少读者朋友包括大中学生的来信,信中就译丛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展开探讨。而译者和编辑们始终坚持“丛书不是知识内部的自我繁殖”,要始终面向读者和市场,这样的标准和自我要求也回扣了丛书名称“精神”的内涵。
此外,“精神译丛”在精神谱系上承接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翻译传统,甚至可向前追溯至五四时期的翻译出版精神。译丛以“开眼看世界”为出发点,探索现代社会的宏观结构与微观现实,既有学术史意识,又带有极强的观察社会的问题意识。
虽然“精神”贯穿了该译丛内部的文本设计与外部的矩阵规划,但相较出版市场其他板块,“不强势”仍是其定位市场的底色。一部跨越10年出版周期至今仍在规划的译丛靠什么实现继往开来?马来提出一个关键词:学术共同体。
学术译著尤其是套系品牌,往往需要汇聚包括编辑、译者等在内的强大阵容,以此保证出版流程顺畅。对“精神译丛”来说,特殊之处是它以“自然情感”串联起这样的学术共同体。
“‘精神译丛’能持续下去,与有自觉学术志向的译者合作至关重要。”马来告诉《出版人》。译丛的内部视野会吸引一批在相应领域的前沿专家,他们因其研究领域的关系而关注,很多是大学教授,在读的博士、博士后,进而成为有共同志向的译者。他们在翻译文本时,会天然形成翻译实践和学术专家的双重把关机制,这也是保证译丛质量的关键之一。此外,“精神译丛”也吸引了一批年轻的译者,包括全国多所大学有明确专业志向的在读研究生等。西北大社以包容的姿态让译者安放热爱之心,共同推出能经得住市场和读者考验的精品力作。
“‘埃斯波西托’今年能出吗?”“《写给非哲学家的哲学入门》什么时候出?”类似的“催更”评论在豆瓣上比比皆是,这是来自读者“自然情感”的流露。面对这样的热情与主动,编辑们也坦言,译丛每年发布的新书预告跟实际出版有时间差,读者等待的过程中,他们也在不断打磨,以期更好地回应读者的期待。在这一漫长的周期里,编辑和出版团队始终坚持一条基本出版准则——要成为启迪人们智慧的“授者”,这样才能让每一本书和喜欢它的读者相遇,让人与书之间产生美妙的交流。
获“豆瓣 2024年度读书榜单(历史·文化类)”的《怎么办?》
对于目前沸沸扬扬的“机翻可以代替人工翻译”论调,“精神译丛”汇聚的学术共同体并不以为然,他们依旧坚持用最原始和最贴近本心的翻译,用自己的力量打破艰深著作的狭小范围,实现翻译在文化系统跨界转换中的所谓“再创作”,和更多读者建立新的连接。
如何平衡学术著作的严肃性与大众阅读的可得性,始终是学术出版领域要思考的一对关系。尽管“精神译丛”构筑了稳定的学术共同体,但是要向哪个方向传播、用多大力量开拓市场、以什么方式真正走入读者,仍是其避不开的话题。
一般情况下,译著类图书很少能通过轻松的渠道触达读者,更少有在很广的范围内形成读者自发推荐的场面。对于“精神译丛”来说,走出“学院派”的藩篱是他们在选品和翻译中希望达到的效果。
“这套书已走进了书房、课堂和研究室,并在广泛的人文社会研究者、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引发持续的思考和讨论。”马来说。目前来看,这套书的读者既涵盖专业院校的专业读者,又照顾了更大范围的普通读者的阅读旨趣,在打破小众的路上点亮了一个个灯塔。
入围傅雷奖终评的《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
对于这种独特景观,马来也表达了他的看法:“学术是小众的,但就整个人文社科来说,在一个整体性的知识体系中,学术著作内容本身就具有大众化的意味,关键在于怎么将小众的话题连接诸如历史、哲学乃至公共管理领域,与文明的现代化建设相结合,拓宽阅读和传播面向。”
“精神译丛”的成书体系,也确如马来所言。
“在汉语的国土展望世界,致力于当代精神生活的反思、重建与再生产”是这套译丛的核心理念。从产品内容上看,《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以“平等”为话题引发读者的激烈讨论;《第一哲学》探讨了“形而上学”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速度与政治》将政治史和战争史相结合,为人文研究引入技术的新思路……这样立体化的议题设置,劈开了学术译著“小众”的偏见,也为市场留下了一个想象空间:如何找到学术出版的大众化。
学术著作的大众支点还在于传播。常规来讲,这类具有一定门槛的译著书籍往往通过读书会小范围宣传。但“精神译丛”也摸索出了自己的宣传节奏。在豆瓣平台,每当新书下印,出版社就会在小组里发布预购通知,通过这样的宣传前置提升读者的预期度,有些新品种的书通过这样的方式甚至能在半年内销出3000册。
据了解,目前“精神译丛”的出版速度不断加快,在精雕细琢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年度出书数量。这既是满足读者不断“催更”的要求,也是译丛自身不断成熟和深化的具体表现。译丛编辑透露,未来几个月,“精神译丛”还会推出《写给非哲学家的哲学入门》《十九世纪爱尔兰的学者和反叛者》《吉尔·德勒兹:哲学学徒期》等著作,以飨读者。
“‘精神译丛’的精神不在天上,而在大地。”《孟德斯鸠:政治与历史》的译者之一霍炬认为,这套书要让国外的思想者说真正的汉语,与当下的现实难题相遇。而西北大社和由这个“精神”汇聚起的共同体,十年如一日保持着“不求最快,但求最好”的出版原则,架设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精神桥梁。
一审:张竞艳二审:杨 帆三审:黄璜出版人杂志2026年度开始征订啦!国内统一刊号:CN43-1455/G2刊期:月刊(每月1日出版)定价:25元/册,360元/年(含60元快递费)订刊方式一:对公付款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湖街道宏泰东街远洋万和南区伍号公馆2层联系电话:010-50868697电子邮箱:publishers@126.com银行电汇户名:中广潇湘广告(北京)有限公司开户行:中国银行北京大成大厦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