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一小学要求教师办信用卡获赠工装?校方:征求意见并未实施
发布时间:2025-11-14 20:32 浏览量:1
一则“办信用卡换工装”的消息,让湖南衡阳市蒸水小学陷入舆论热议。11月13日,有博主爆料该校领导要求全体教师办理某银行信用卡,以换取银行“免费赠送”的工装,且后续集体活动需强制穿着,即便不想使用信用卡也可“三个月后注销”。这一举措被网友质疑为变相强制,给本就繁忙的教师增添了非教学负担。次日,校方回应称事件尚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未组织实施,且后续将“百分百不会开展”,这场风波看似就此平息,但背后暴露的教师减负难题与基层治理边界问题,值得深思。
从校方回应来看,其初衷是“解决教师无工装难题”,因学校经费困难未能落实工装配置,恰好得知银行有“致敬人民教师”的公益活动,才计划组织教师参与。校方强调过程“基于个人自愿”,无强制文件,纪检部门全程参与,不存在利益输送。但在公众和教师群体看来,这场“福利”背后暗藏的“软强制”难以忽视:一方面,“以后搞活动必须穿这套工装”的前提,让不办卡的教师陷入“无工装可用”的尴尬,所谓“自愿”实则带有隐形捆绑;另一方面,信用卡办理、激活乃至后续注销,都需要耗费教师的时间精力,而这些与教学无关的事务,正是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清理的非教学负担。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事发生在教育部刚刚印发教师减负新规之后。新规明确要求“严禁强制要求师生参与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坚决杜绝摊派无关任务”,可现实中,类似“办卡换福利”的摊派行为仍时有发生。有的学校要求教师下载指定APP、参与商业投票,有的强制办理各类“任务卡”,美其名曰“校企合作”“公益福利”,实则将教师资源当作完成商业推广指标的工具。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减负政策精神,更违反了《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中“不得采取任何形式的强制性办卡行为”的规定,也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确立的自愿、平等原则相悖。
教师的核心职责是教书育人,过多非教学事务的挤占,只会让他们难以专注主业。有教师算过一笔账,从填写信用卡申请资料到确认注销,前后至少耗费半天时间,而这足够备好两节课、批改数十本作业。基层教师早已不堪各类摊派之扰:填不完的行政报表、应付不完的社会事务、强制参与的商业活动,这些负担层层传导,让“把时间还给课堂”的减负呼吁屡屡落空。蒸水小学的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正是因为它戳中了无数教师的痛点——所谓“自愿”往往裹挟着隐形压力,不配合可能影响评优评先、集体参与感,这种“软强制”比明文规定更令人无奈。
校方及时叫停相关活动,体现了对舆论反馈的重视,但仅靠“停止开展”还不够,更需要厘清基层治理的边界。学校解决教师工装问题本是好事,但不能以牺牲教师权益为代价,更不能与商业推广捆绑。经费困难可以通过合理申请、合规统筹解决,而不是让教师用“办信用卡”的方式“兑换”福利。教育部门更应建立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的准入机制和监督问责机制,明确界定“与教学无关的活动”,让教师有底气拒绝各类摊派,同时畅通举报渠道,对变相强制、违规摊派行为严肃追责。
教师减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需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环节。蒸水小学的“办卡风波”提醒我们: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既要堵上“软强制”的漏洞,也要守住教育与商业的边界,更要压实学校的主体责任。唯有让学校回归育人本源,让教师摆脱无关事务的牵绊,才能让教育的初心不被各类摊派所扰,让教师真正专注于传道授业解惑。毕竟,给教师多留一点备课时间,比任何“捆绑福利”都更有价值。
- 上一篇:全国知名心理咨询师许定远介绍
- 下一篇:赵文强三等功 刘润东三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