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器人公司买下材料公司,这场资本与技术的联姻能走多远?

发布时间:2025-11-12 06:43  浏览量:1

今日上午,速途网注意到,公众号名为“智元上纬”的账号发布了一条“上纬新材来了!”。该篇内容主要发布了两张印有“上纬新材”LOGO的机器人概念海报,分别是一张1.88高度的“大”有可为,以及敬观其“变”。该账号认证主体为“上纬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有业内人士猜测:上纬新材将联合智元开展机器人业务。对此,智元机器人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智元上纬”将独立开展具身智能业务,并非联合智元。

值得注意的是,昨日,智元机器人关联公司智元创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类型变更为"港澳台投资、未上市"。这一工商变更距离其完成对上纬新材63.62%股权的收购仅过去4天,距离上纬新材股价启动点(8元)涨幅已达1229.95%,对应动态市盈率飙升至354倍。当市场还在争论这场科创板首例具身智能并购案是"科技创新"还是"资本炒作"时,智元机器人已带着腾讯、京东、比亚迪等豪华股东团,用21亿元现金完成了一场教科书级的资本闪电战。

智元机器人的收购方案堪称资本市场的经典案例。2025年7月8日,上纬新材公告称,智元恒岳及其一致行动人将通过"协议转让+要约收购"组合方式获取公司控制权。第一步以7.78元/股受让29.99%股份,第二步以同等价格要约收购37%股份,总成本约21亿元。这个价格与上纬新材停牌前股价持平,但较收购完成后的市价折价高达92.8%。

控制权设计的法律艺术在交易结构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原控股股东SWANCOR萨摩亚放弃53.62%股份表决权,使智元在仅持有29.99%股权时即锁定控制权,完美规避《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关于30%触发全面要约的规定。这种"以小博大"的操作,让智元用9.41亿元协议转让款就完成控制权交割,较全面要约节省资金超1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震撼人心。自7月9日复牌至11月10日,上纬新材股价从7.78元飙升至108.44元,市值膨胀至437亿元,较智元21亿元收购成本放大20.8倍。即便公司三季报显示Q3净利润仅3064万元,动态市盈率仍高达354倍,远超工业机器人行业平均24倍的水平。上交所不得不对其实施12次交易监管,但股价依旧一路凯歌,上演着"越监管越上涨"的资本奇观。

在资本市场狂欢背后,这场跨界并购的产业逻辑是否成立?上纬新材主营的风电叶片树脂与智元机器人的具身智能业务,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暗藏材料革命的玄机。

上纬新材研发的EzCiclo可回收环氧树脂,能使复合材料回收率超95%,恰好解决机器人本体制造的环保难题。其定向编织工艺生产的碳纤维部件,强度较传统材料提升3倍,可让智元机器人关节模组减重60%,续航延长至2小时。

智元机器人的四足机器人产品已实现水面作业能力,但其核心材料仍依赖进口碳纤维,与上纬新材的协同效应有待验证。

速途网发现,智元的技术团队配置堪称豪华,智元提名的董事候选人中,彭志辉(稚晖君)是前华为天才少年、智元联合创始人,主导研发的灵犀X2机器人能完成骑自行车等高难度动作;周斌是前华为昇腾计算CTO、全球第12位CUDA Fellow,将负责异构计算平台搭建;田华作为智元首席供应官,直接掌控机器人供应链。这套"华为系+天才少年"的组合,为传统材料企业注入了AI基因。

但,协同效应的兑现仍存疑。上纬新材2024年研发投入仅3034万元,占营收2.03%,而机器人核心材料研发动辄需要数亿级投入。尽管双方成立"智元上纬"公众号预热新品,但截至11月11日,尚未公布任何实质性技术突破。

在速途网看来,用风电树脂技术改造机器人材料,就像用船桨改装飞机引擎,原理相通但难度极大。

智元并购案的真正意义,在速途网看来,传统IPO路径下,成立仅2年的智元机器人根本无法满足"三年连续盈利"要求,而通过收购上纬新材,不仅规避了上市门槛,更获得了科创板的融资便利。这种"曲线上市"策略,可能引发具身智能赛道的资本竞赛——宇树科技已启动上市辅导,傅利叶智能完成股改,行业估值体系面临重构。

尽管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但人形机器人占比不足5%,智元面临着从"样品"到"产品"的巨大跨越。

在政策层面,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纳入新质生产力范畴,工信部同步推出"机器人+"应用行动,要求2027年工业机器人密度较2021年翻番。上海随即发布专项政策,对具身智能企业研发最高补贴5000万元。智元恰在此时完成收购,既享受政策红利,又为科创板注入科技活水。

但泡沫破裂的风险如影随形。当前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约951亿元,但人形机器人商用仍处试点阶段。智元2025年目标出货仅数千台,对应营收不足10亿元,根本支撑不起437亿市值。上纬新材公告坦言,未来36个月内智元无借壳计划,但市场早已用股价投票——这更像是一场用21亿本金,撬动437亿市值的风险套利。

当智元机器人的四足机械臂举起上纬新材的复合材料样品时,这场资本与技术的联姻正站在历史十字路口。354倍市盈率究竟是对未来的理性定价,还是人性贪婪的暂时胜利?答案或许藏在股吧评论的一句话里:"他们既不承认借壳,也不否认转型。"在这个科技与资本交织的时代,模糊性本身就是最精确的答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