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一小学家校联系卡引争议:家长&
发布时间:2025-11-15 08:57 浏览量:1
一张看似常规的家校联系卡,在山西忻州引发了一场关于教育公平与隐私保护的热议。11月14日,忻州市长征小学(西校区)要求家长填写包含"擅长项目或可提供的社会资源""是否单亲"等内容的表格被网友曝光,多名家长质疑此举存在过度采集信息、触碰教育公平底线之嫌,当地教育局迅速介入调查,校方随后公开致歉。
根据网友晒出的表格照片,这张名为"忻州市长征小学(西校区)家校联系卡"的文件,除常规的学生基本信息、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希望老师关注的重点等内容外,设置了多个敏感栏目。其中,"家长工作单位和学历"需明确填写,最引发争议的是"家长的擅长项目或可提供的社会资源"一栏,不仅要求家长列出诗词、戏曲等技能,还明确征询医生、警察等职业资源,以及科技公司、植物园、博物馆等工作场所资源。此外,"是否单亲"的填写要求也被指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
"13日晚上老师在班级群里发了表格,要求自行打印填写后第二天让孩子带回学校。"一位六年级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学校多个年级都收到了同款表格,自己从事的工作"不够体面",担心填写后会让孩子在学校"丢脸"。多位山西IP网友佐证了这一说法,不少人吐槽:"这到底是家校沟通还是摸底家长背景?""难道要按家庭资源给孩子分三六九等?"更有网友质疑,此类信息可能成为老师区别对待学生的依据,或被用于谋取教学之外的利益。
记者注意到,事件发酵后,有网友尝试联系忻州长征小学(西校区)校务监督投诉电话,但多次拨打均无人接听。14日下午,忻州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先是表示"不清楚此事",半小时后又回应称已启动调查,具体情况暂无法透露。
11月14日晚,忻州市长征小学(西校区)针对此事发布情况通报。通报称,此举初衷是落实"校家社协同育人"相关要求,筹备家长学校换届,意在吸纳有热情、有能力的家长代表参与校委会建设,整合资源丰富教育活动路径。但因工作人员对政策理解不到位,联系卡项目设计欠妥,引发家长和社会困扰,学校已第一时间停止表格填报收集工作,向全体家长诚恳致歉,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将优化调整工作方案。
尽管校方解释初衷是"协同育人",但公众质疑并未完全平息。有教育界人士指出,家校合作的核心是共同关注孩子成长,而非对家长资源进行"筛选分类"。邀请有特长的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本无可厚非,但将"社会资源"列为强制填写项,难免让家校关系染上功利色彩,违背教育公平原则。
事实上,忻州这起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山西多地曾出现中小学过度采集家长信息的争议。2023年,晋中某小学要求新生家长填写"家庭年收入""父母职务级别"等信息,被家长投诉后停止;2024年,运城某中学在入学登记表中设置"家长社会关系网络"栏目,要求列出亲属中公职人员信息,引发舆论批评后紧急整改。
这些事件背后,折射出部分学校对"家校共育"的理解偏差,也触碰了明确的政策红线。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要按照"材料非必要不提供、信息非必要不采集"原则规范报名信息采集,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不得随意反复采集相关信息 。而《个人信息保护法》也要求,收集个人信息应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
法律界人士表示,家长的职业、社会资源、家庭结构等信息与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无关,学校强制采集此类信息,既涉嫌违反教育部相关规定,也可能侵犯个人隐私。尤其"是否单亲"等家庭情况,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学生被贴标签,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此次忻州长征小学的表格争议,再次引发社会对家校关系边界的思考。不少网友呼吁,教育的本质是因材施教、公平公正,学校应将注意力放在提升教学质量、关爱学生个体上,而非过度关注家长的社会资源。"真正的家校共育,是老师用心教、家长全力配合,而不是让家长用社会资源为孩子'加分'"。
忻州市教育局表示,将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信息采集专项排查,规范家校沟通形式,杜绝过度采集家长信息的行为。教育专家建议,各地学校应建立家长信息采集"负面清单",明确禁止采集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敏感信息;同时畅通家长反馈渠道,让家校沟通在公开透明、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进行。
一张小小的联系卡,映照出教育生态的现实命题。如何让家校合作回归育人本质,如何守住教育公平的底线,如何在整合资源与保护隐私之间找到平衡,不仅是忻州教育部门需要解答的问题,更是所有中小学在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过程中必须坚守的原则。唯有摒弃功利化倾向,才能让校园保持纯粹,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平等的阳光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