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米机器人会递饮料!马斯克点赞背后,特斯拉机器人遇瓶颈?
发布时间:2025-11-15 10:17 浏览量:1
最近小鹏那款人形机器人可太火了!刷到视频的网友都在吵,这走路姿势跟真人没两样,难不成是里面藏了个真人假扮的?
我点开视频第一眼也愣了下,手臂摆动的幅度、走路的步频,确实仿真度拉满。
有网友甚至开玩笑,说是不是找了个身高体型匹配的演员,套上外壳在里面演戏。
面对这些质疑,小鹏没玩虚的,直接放出了自证视频。
视频里工作人员拉开机器人后背的拉链,里面的机械结构一览无余,齿轮和线路看得清清楚楚。
更狠的是,他们还直接剪开了机器人腿上的覆盖部件,露出里面的钢架。
这波操作下来,质疑声少了大半,毕竟没人会为了演一出戏,愿意把“道具”拆得这么彻底。
咱先不说技术多牛,单说这份自证的勇气,就比很多只敢放PPT的厂商实在多了。
而这波操作,还惊动了互联网冲浪前沿的马斯克。
他不仅点赞了小鹏的视频,还公开表态,说特斯拉和中国公司将主导市场,中国有很多聪明勤奋的人。
这款引发热议的机器人叫小鹏IRON,身高1米78,体重52公斤,跟普通成年人的体型差不多。
现在大家看到的还只是简单包裹了一层外衣,要是换成仿真皮肤,再做个逼真的面部造型,估计真能以假乱真。
它的功能也挺实用,能正常走路,还能完成抓取动作,甚至能“打工”递饮料。
核心配置上,它搭载了小鹏自研的图灵AI芯片,不是靠外购拼凑出来的产品。
更让人意外的是,小鹏计划到明年年底就实现量产,这意味着它不是停留在实验室的概念品。
我觉得小鹏这波最难得的,是从“PPT阶段”跨到了“实物可展示”的阶段。
以前提到人形机器人,很多厂商都只敢放渲染图,说一堆未来规划。
小鹏直接把能走能动能拆的机器人摆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突破。
当然,咱也不能过分吹捧,它现在的功能还比较基础,想完全替代人类劳动还不现实。
但对比国内同类产品,能做到这个程度,并且明确量产时间表的,确实不多。
马院士之前就说过,中国电动汽车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现在看来,这种竞争力也延伸到了机器人领域。
聊完小鹏机器人本身,咱再说说马斯克和黄仁勋这两位大佬的表态。
他们接连看好中国科技,真的只是单纯欣赏吗?
马斯克点赞的时候,刚被股东高票支持通过万亿美金薪酬计划。
这份计划可不简单,要求他未来十年带领特斯拉完成一系列高难度任务,比如把公司市值从1.5万亿美元做到8.5万亿美元,还要造出100万台机器人和100万辆无人出租车。
但现实是,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进展并不顺利。
从2021年发布原型机后,量产时间一推再推,现在还没拿出能跟小鹏这款相媲美的实物。
我觉得马斯克这波点赞,不全是商业互吹,更多是感受到了竞争压力。
他肯定清楚,中国公司在机器人产业链上的迭代速度有多快。
无独有偶,英伟达CEO黄仁勋也总念叨中国AI势头不容小觑。
就在伦敦AI未来峰会上,他直言中国将赢得对美国的AI竞赛,理由是中国政策支持、电力便宜,还有聪明勤奋的人才。
黄仁勋的表态多少有点无奈。
之前受出口限制影响,英伟达芯片在中国市场的市占率几乎归零。
他曾多次奔走,甚至换上西装来中国开会,想挽回局面,最后还是没能成功。
现在看到中国AI产业没受太大影响,反而越做越强,他心里肯定五味杂陈。
这两位大佬的话,一半是事实,一半是对自家产业的“恨铁不成钢”。
他们看到的,是中国科技实实在在的进步。
除了机器人,中国电动汽车早已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高铁的效率被多国羡慕,AI算法也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
但咱也不能飘,得清醒看到短板。
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比如高精度减速器、高端传感器,国产化率还需要提升。
AI基础研究的原创性突破,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黄仁勋提到的政策支持和人才优势确实存在,但把这些优势转化为持续的技术领先,还需要时间。
马斯克和黄仁勋的表态,更像是一种信号。
它说明中国科技已经从“跟跑”阶段,逐渐进入“并跑”甚至部分“领跑”的阶段。
以前总有人觉得外国的月亮圆,现在中国公司也能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
小鹏机器人的走红,马斯克的点赞,黄仁勋的直言,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事件串联起来,勾勒出中国科技发展的新图景。
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而是无数企业默默研发、持续投入的结果。
明年小鹏机器人能否顺利量产?中国AI和机器人产业能否持续突破?这些都还需要时间验证。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科技的崛起已经无法忽视。
未来的全球科技竞争中,中国企业必将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而我们作为旁观者,既可以为这些进步喝彩,也该理性看待发展中的问题,期待中国智造带来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