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砸向人形机器人!小鹏IRON门店上岗,2026年量产目标藏野心?
发布时间:2025-11-15 11:04 浏览量:1
11月5日小鹏科技日直播里,一款叫IRON的人形机器人直接刷屏全网。
不是因为它多酷炫,而是这机器人走出的“猫步”,居然比超模还轻盈优雅,网友们集体炸了:这到底是真人穿壳还是后期特效?
我当时刷到视频也愣了一下。
传统机器人走路不是顺拐就是硬邦邦,跟提线木偶似的,但IRON的步态、转身甚至细微的肢体摆动,都透着股自然劲儿。
评论区里一半人夸“科幻照进现实”,一半人喊“求扒是不是真人”,三大争议直接顶上热搜:真人操控?后期修图?技术夸大?
本来以为小鹏会慢慢回应,没想到人家直接甩出一镜到底无剪辑视频。
视频里IRON独立完成整套猫步动作,没有任何外接设备,动作衔接丝滑,这下质疑声少了大半。
网友的较真其实是种肯定,要是机器人做得跟传统款一样僵硬,谁会花时间质疑是不是真人呢?
能让大家这么纠结,核心还是IRON的拟人化程度太超出预期。
它的外壳没用固定材质,而是用了革新性的晶格结构覆盖,皮肤质感看着也很逼真。
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外观噱头,后来才发现,这设计跟它的步态表现息息相关。
小鹏的工程师团队确实有点东西。
IRON能摆脱僵硬感,靠的是两大核心技术。
一个是超高自由度的仿生设计,简单说就是关节能灵活转动,跟人的骨骼运动逻辑贴近;另一个是物理AI动态平衡技术,这玩意儿是小鹏自研的,能让机器人在移动中自动调整重心。
如此看来,这俩技术结合,才让IRON走出了那步出圈的猫步。
其实人形机器人“去僵硬”一直是行业难题。
之前优必选的WalkerX发布时,就因为动作不够自然被吐槽过。
IRON能做到这一步,某种程度上是把汽车领域的AI控制技术迁移过来了。
毕竟小鹏在自动驾驶领域积累了不少经验,把这些技术用到机器人身上,也算是顺水推舟。
IRON可不是小鹏用来秀肌肉的概念产品,它是“物理AI”战略的关键一环。
车企跨界做机器人的不少,但像小鹏这样砸千亿投入的,还真没几个。
何小鹏说过,人形机器人的门槛在大模型数据积累,这话挺实在,没有持续投入,光靠喊口号可做不出能走路的机器人。
小鹏的野心不止于机器人本身。
它搞了个“AI+出行”战略,涵盖汽车、飞行器、机器人三位一体的生态。
这意思很明显,小鹏不想只做造车企业,要当“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
如此一来,IRON就成了这个生态里的重要拼图,负责衔接地面出行之外的场景。
现在IRON已经在深圳南山门店上岗了,虽然还只是基础服务,但也算迈出了落地第一步。
按照规划,2026年它要实现L3级初始能力并量产,到时候就能在大部分场景独立运行。
本来想这目标是不是有点激进,后来看了小鹏的技术规划,第五代IRON会搭载图灵芯片,强化端侧算力,这么看来,量产目标也不是空谈。
这里必须提一句,小鹏的技术复用思路很聪明。
把汽车领域的AI和三电技术赋能给机器人,既降低了研发成本,又能形成技术协同。
毫无疑问,这种跨界复用的模式,可能会成为行业借鉴的方向。
毕竟机器人和汽车,本质上都是需要AI决策和动力支撑的移动终端。
有人觉得千亿投入人形机器人风险太大,毕竟现在市场还没完全打开。
但换个角度想,新兴产业的布局本来就需要前瞻性。
小鹏相信IRON能成为融入社会的智能伙伴,而不是单纯的工具,这一定位其实挺戳用户需求的。
小鹏的愿景是“用科技让出行更从容、更享受”,IRON其实就是这个愿景的延伸。
从汽车到机器人,它一直在围绕“出行”做文章,只是把场景从车内拓展到了生活里。
很显然,物理AI时代已经慢慢走来,小鹏的布局能不能成功还不好说,但至少它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IRON的出现不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是行业方向的一次探索。
它证明了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生活,并非遥不可及。
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说不定再过几年,我们真能在街头巷尾看到这些智能伙伴的身影。
小鹏的这场豪赌,最终能不能赢,还要看市场的检验,但至少现在,它让我们看到了科幻照进现实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