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放手,越拥有,但为什么我们越想放下执念,越无法放下
发布时间:2025-11-15 05:37 浏览量:1
✅关于我:男 | 22 | 本科 | 七年心理学爱好者 | 深圳国企 | INTP/INFP | 积极心理学实践者
😊深度交友:心理学 社会学 哲学
💡喜欢领域:积极心理学 个体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
明知没有结果,但就是放不下爱的那个人,执着地想要挽回,无时无刻地思念;
为自己设定难以实现的目标,想要考上名校,最终事与愿违,沉浸在无比失落和自我谴责中;
明明大家都很忙,却时常感觉到他人在注视自己,关注着自己的一举一动,无比害怕当众讲话;
父母监视和控制你的成长进程,要求你完全符合他们的想法,一旦你渴望自由,就会遭受他们的指责与说教。
为什么越想得到,却无法得到?为什么越想控制,却事与愿违?我们总被劝诫“放下执念”,可为什么这句话如此正确,却又如此难以做到?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得区分“欲望“和“执念”。
执念的背后,是欲望。
欲望是动机的源泉,欲望本无错,它说:“我想要爱和包容”、“我想要过上理想的生活”、“我想要夸赞和鼓励,而不是指责和批评”、“我想要孩子未来幸福快乐”
而执念是心灵的枷锁,它由错误的信念构成,它说:“只有Ta才能给我带来爱和幸福”、“考不上名校,我就完蛋了”、“我害怕被人指责,因为他人都在关注我犯错”、“我的价值感来自于孩子的成绩”
✨人越执着,就越容易被其折磨
因为你交出的,不仅是你的愿望,更是你全部的喜怒哀乐和自我价值的控制权,让其随着外界的波浪起伏,而不由你亲自掌舵。
我们无法接纳现实,正是因为心中怀有过于强烈的期望。
期望如同一笔沉重的赌注,你将其全部押在“事情必须如我所愿”上,赌赢了,狂喜;赌输了,崩溃。其结果天然具有不可预测性。
于是,情绪便坐上了过山车,在巅峰与谷底间剧烈颠簸,一会极度地快乐,一会又极度地痛苦,容错率极低。
这是一种能量守恒。就像一根即将被崩断的弦,那些压抑的势能,不会消失,而是随着一个外界的微小干扰,犹如泄洪一般释放出来。
✨究竟,解法如何?
第一步,觉察。当情绪产生影响时,问问自己。是什么样的信念产生了这种情绪,接纳自己的情绪。
是因为在意领导的某句评价,还是害怕伴侣的不信任,还是孩子的不听话?
第二步,识别欲望。情绪的背后,是未被满足的欲望。觉察到信念之后,进一步追问:
“这个信念背后,隐藏着我怎样的具体欲望?我真正想‘得到’或‘控制’的是什么?”
对领导 :“我想要被认可、被重视,渴望安全感与晋升机会。”
对伴侣 :“我想要体验到绝对的安全感、被需要感,渴望一段完美无缺的关系。”
对孩子 :“我想要一种掌控感,希望孩子的人生轨迹符合我的预期,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
第三步,用“体验”代替“期望”。看清欲望之后,想想我们可以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新信念?
这个信念,要有足够的包容度,也要有足够的容错率。
这里,我推荐你训练“成长型思维”,它是一种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升的信念体系,包括智力、技能等。这种思维可以帮助你放下得失心,为期望留有一定裕度和偏差。
比如,将“我必须得到/实现……”的执念,转变为“我愿意去经历和体验……”的心态。前者聚焦于不可控的结果,后者专注于可控的过程与成长。
“即使没获得什么,没满足我的期待,也没关系,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
这意味着,你将人生的主权从外界收回,重新掌握在自己手中。
✨放下执念,创造轻盈
放下执念,并非靠意志力去强行压制,而是通过深刻的洞察来实现。当你真正看清执念背后的恐惧与匮乏,它便失去了魔力,最终使得放下,成为了必然。
所有关系的根基,始于与自我的相处。无法安顿好孤独的自我,便难以经营好亲密的关系;无法驾驭好恋爱的起伏,更无法承载好婚姻的重量。
而关系中常见的控制欲,其本质正是一种执念。它用强势的外壳,去包裹一颗恐惧的心,试图以此消除生命固有的不确定性。它最初源于爱,最终却成了恐惧的提线木偶。
那么,如何从内部打破这种执念?
答案是:通过微小的行动,塑造你的主体性。
当你积累越来越多的“正反馈”—— 比如,敢于尝试一家新餐厅、坦然拒绝朋友的一个请求、允许自己只看一页书、完成一次不完美的健身……这些行动都在向你证明:“我的价值与感受,由我自己定义。” 当你的主体性被培养起来,执念的根基自然开始松动。
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心态的转变:请去拥抱生命的广阔可能,而非死守单一的路径。 过度沉浸于过去或未来,都会让我们偷走当下的美好。许多人会无奈地说:“道理我都懂,可就是做不到。”
这时,请警惕语言的力量——它会在暗中塑造你的现实。当你说“我就是放不下”,这句话就会强化你“无法放下执念”的自我形象。
请尝试改变你的语言,从而改变你的现实:
将“我就是一个放不下的人”,转变为“我正在尝试如何放下” 。
这套“练习”的核心,是打开自己,让外界信息自然地穿过身体。具体而言,变“评判”为“观察”,让情绪流过而非滞留,去重建你稳固的内核。甚至,去接纳“暂时还做不到接纳自己”这一事实,困局便慢慢地开始化解。
这是一个奇妙的悖论:我们常常担心,一旦放下执念,最初的渴望就再也无法实现。但事实恰恰相反——当你真正松开手,不再紧抓,事物反而能以其最意想不到的方式,悄然回归。
最后,送你一句话:
你放下的每一个执念,都是灵魂的卸重;
你接纳的每一次未知,都是生命的可能。
✨我的社群(免费无广)
❤️同为心理学爱好者,你一定也渴望找到能畅所欲言、深度交流的同好。
👉评论或直接私信我,可获取入群方式。期待与你相遇,一起探索心灵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