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则励志新闻翻车了!

发布时间:2025-11-15 15:44  浏览量:1

最近网上流传着几个引人关注的故事,一个是在美国工作的低薪员工提到自己每小时挣十六块五,一个月做满一百六十个小时,算下来每天实际工作的时间只有五个多钟头,但他仍然需要再打一份工来应付房租、车贷和油费这些开销,日子过得相当紧张,另一个是国内的外卖骑手讲述自己在十七个月里还清了十三万的欠债,他每天跑单十五个小时,被人们当作“只要肯努力就能翻身”的例子来宣传,还有一个是宁波的年轻人在学校门口卖麻糍,从一开始一天赚三百块到现在每天收入超过一千,他的经历也被很多人看作是小生意成功的典型。

这些故事听着挺励志,仔细想想却有不少问题,那个美国员工每天只工作五个多小时,剩下时间都闲着,按理说完全可以再找一份兼职做,根本谈不上被逼着打两份工,他没说明白的是,可能故意少报工作时间,好让日子显得更艰难,还有那位外卖员,连续十五小时高强度跑单,平台抽成高、没有社保、身体过度劳累的风险,他全都没提,他不是在奋斗,是在拿健康换钱,卖麻糍的小伙子,一天挣一千块听起来是不少,可要是按每单十五到二十块来算,他一天得卖出五十多份才行,我有个朋友也是摆烧烤摊,每天从早上六点忙到夜里两点,一年到头不休息,也才能赚到这个数,人家没吹什么,他倒把辛苦的部分悄悄省略了。

这些内容能火起来,是因为平台算法就喜欢这种风格,情绪给得很足,门槛又低,人人都看得懂,像逆袭翻身、小成本赚大钱,全是流量的密码,真实不真实倒不重要,只要让人感动或者焦虑就行,网友其实都明白,努力不一定有用,只是没人敢说穿,因为一说出来,就容易被人骂“你不够努力”,系统的问题全推到个人身上,好像失败都是自己的错,时间久了,大家也习惯了,看个热闹图个痛快,心里知道是假的,嘴上也不去点破。

这类故事早就形成固定套路了,不管是搬砖的、掏粪的、卖麻糍的还是卖猪肉的,都按照同一个模板来写,先让你觉得他们过得惨,再让你觉得他们很厉害,最后让你感到自己不够拼。中国这边有985毕业生去卖肉,海归回来养猪,国外也有“最低工资英雄”被用来反驳全民发钱的说法。这些内容本质上不是讲事实,而是表达立场,数字虽然没有造假,但都被剪裁过,专门挑出最煽情的部分,其他细节全都忽略掉。

没人去问外卖员那十三万债务是怎么欠下的,有没有家人帮忙,是不是靠省吃俭用攒出来的,也没人追问卖麻糍的小哥实际利润有多少,除去成本还剩多少,大家不在乎这些细节,只想看到一个结果——他成功了,你为什么做不到,媒体和自媒体知道观众爱看这个,就不断推送这类内容,观众也知道是表演,但没有其他选择,只能继续刷下去,这就成了一个循环,没人打破,也没人愿意打破。

我常常想这个问题,人们总喜欢看这类故事,明明知道它们不真实,还是忍不住点开来看,大概因为现实生活太辛苦,大家需要一点虚构的安慰,哪怕知道是假的,也愿意暂时相信一下,这和追电视剧一样,清楚是演出来的,可情绪上来了就停不下来,问题是这些故事越流行,就越容易让人忽略实际的问题,比如工资不够高、保障不到位、平台抽成太多,大家忙着自我感动,没人去推动制度改变。

这些故事的主角,都是系统选出来的人,他们不是靠努力出头,只是正好符合传播的需要,他们的成功没有依靠运气或天赋,而是被包装成一种符号,我们看到的不再是这些人本身,而是平台想让我们看到的样子,数字是真的,意义却是假的,他们活成了别人眼中的励志人物,却没人关心他们真实的生活有多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