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艳史:失语的宠妃,和“被”秽乱整个后宫的太监
发布时间:2025-11-15 15:14 浏览量:1
最“标准”的宠妃剧本,结局却不按常理出牌?
敬宗朝发生过怎样荒诞奇葩的事件?
一段「香艳野史」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这一切的背后,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
欢迎走进《后宫拾遗录·敬宗卷》,有请主讲人:
大家好,我是浅薄无知的历史爱好者——滚滚君。
敬宗朝,也就三年左右,期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牛李党争、藩镇割据、社会动荡等问题都没有好转,甚至进一步加剧。
唐敬宗李湛这个皇帝,跟明君仁君是一点不沾边,在昏君暴君的排行榜里也凑不到前排。
敬宗的种种行为,造成了什么影响、导致了什么后果,后面会提到。
现在,我们把镜头,对准敬宗朝的后宫。
此时,宫中有太皇太后郭氏(宪宗懿安皇后郭氏),皇太后王氏(穆宗恭僖皇后王氏),没有皇后,只有一位妃子在正史上留下了记载——郭贵妃。
除了郭贵妃的经历,本期视频还提到了很多相关的背景、人物、事件,以及一桩宫闱秘事的“溯源”。
郭贵妃,出身官宦家庭。
她的名字与出生时间都不详,是否为华阴郭氏?也不确定。
能确定的是,她不是大唐名将郭子仪的后人,跟太皇太后郭氏也没啥关系——至少不是近亲。
注:太皇太后郭氏,是郭子仪的孙女,升平公主和驸马郭暧的女儿。
穆宗长庆年间(821年—824年),郭贵妃因美貌出众,被选入了太子的宫中:
长庆末,以姿貌选入太子宫。
——《旧唐书·列传 卷二 后妃传 下》
虽然不知道她此时是什么品阶、封号,但能确定的是,太子对她十分宠爱。
这个太子,就是后来的唐敬宗。
敬宗即位之后,郭贵妃被封为才人,以五品才人的身份,获得了比肩四妃、甚至皇后的待遇,放眼唐朝,几乎没有先例:
她的哥哥郭环,官至从四品的少府少监,还被赏赐了一座豪宅;
早已去世的曾祖父郭崇生前是陈州刺史,被追赠为工部尚书;
曾祖母唐氏被追赠为晋昌郡夫人;
祖母李氏被追赠为陇西郡夫人;
父亲郭义生前是右威卫将军,被追赠为礼部尚书;
至于她的母亲、祖父,虽然这里没有记载,但应该也是有册封或追赠的。
不久,郭才人晋升贵妃——郭贵妃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
她为何如此得宠?
史书是这么说的:
敬宗即位,为才人,生晋王普。帝以少年有子,复以才人(即郭贵妃)容德冠绝,特宠异之。
——《旧唐书·列传 卷二 后妃传 下》
郭贵妃的容貌、德行冠绝后宫,生下了皇长子李普。
敬宗“少年有子”,十五六岁就当了父亲,因此对郭贵妃格外宠爱。
虽然这一段出自郭贵妃的“专属词条”(即后妃传里的郭贵妃部分),但这句话的主语是唐敬宗。
敬宗和贵妃的年纪应该差不了多少,敬宗“少年有子”,就是郭贵妃“少年生子”。
我们现代人看古代资料,可能会自动默认“古人大多早婚早育”的“设定”,但在医疗条件不发达、生孩子堪比鬼门关走一遭的古代,皇宫里条件再好,郭贵妃“少年生子”也是很有风险的。
只是,活下来的都不一定会被记载,去世的就更别说了。
值得注意的是,史书对敬宗子女的记载不全,只记载了八个,其中皇长子李普、四子李言扬,都是郭贵妃所生:
李普:长子 永兴公主
李休复:次子 天长公主
李执中:三子 宁国公主
李言扬:四子
李成美:六子
此时宫中没有皇后,按“立嫡立长”原则,没有嫡子,一般就立长子。
当初敬宗的母亲王氏只是妃子,没当过皇后;敬宗以长子身份被立为太子,没多久继承了皇位,王氏直接从妃子升级为太后。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呀。
那唐敬宗有没有将李普立为太子呢?
暂时没有,只将他封为晋王——晋王这个封号,还是挺重要的,唐高宗李治和隋炀帝杨广当太子前就是晋王。
为什么唐敬宗不直接立太子呢?可能是因为他自己还年轻(十六七岁),儿子李普也还太小(一岁左右),先给儿子封个亲王,不着急立储;而其他皇子皇女都还没有封号,甚至还没出生呢。
无论如何,此时的郭贵妃已然是“无冕之后”,德行、容貌、宠爱、地位都冠绝后宫,并有望成为将来的皇太后。
开局宠妃,结局太后,这不是最标准的后宫升职剧本吗?
放心吧,中晚唐才不会按这个剧本走呢。
这里讲述两件事情,大家感受一下,当时的环境有多混乱、皇帝有多荒唐。
第一件:老崔的悲惨遭遇。
长安西南近郊的鄠县里,有人殴打百姓,被县令崔发给抓了。
这个被抓的人,乃是宦官。
当时的宦官,又被称为中使、中人、中官、中贵人、内官、内侍、内臣、(小)黄门等等。
等崔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唐敬宗很生气,敢动我的人?直接把崔发下狱了。
这里《资治通鉴考异》特别解释了一下:
律以对捍制使,无人臣之礼,为大不敬。今崔发曳中使,故先以此罪坐之。
按当时的法律,对抗中使(宦官),属于对皇帝的大不敬,崔发就是因为这个罪名被下狱的。
接着,时间来到了敬宗即位的第二年正月,按例要来个祭天+大赦+改年号(年号:长庆➡️宝历)三连。
既然要大赦了,崔发就跟其他囚犯一起,等着重获自由。
就在此时,五十多个宦官冲过来,对着崔发劈头盖脸一顿棍棒,把他打得头破血流、牙齿断裂,直接昏死过去。
这边崔发才苏醒,那边宦官又来报复,多亏了御史台官员帮忙,让崔发躲过了第二次攻击,不然他命就要交代在这里了。
出了这种事,皇帝怎么处理呢?他没惩罚宦官,只是按例赦免了其他囚犯。
崔发呢?皇帝给他给关回去了。
这一下,朝廷炸开锅了。
给事中李渤表示:县令不该拉扯(逮捕)宦官,宦官也不该殴打囚犯,两边一比一打平了。但是!(大家都知道“但是”后面才是真实意图)崔发是大赦之前抓的宦官,宦官是大赦之后打的崔发,那能一样吗?宦官们蛮横残暴到了这个地步,如果不早日依法处置,恐怕四夷、藩镇会对朝廷有轻慢之心。
谏议大夫张仲方则说:陛下大赦天下,昆虫都能沐浴恩泽,近在御前的崔发却得不到赦免,这合理吗?
除了这俩人,劝谏的大臣还有一堆,唐敬宗一律表示不听不听,你们爱怎么劝怎么劝,我忙着(吃喝玩乐、打毬猎狐)呢。
还得是一位六七十岁的“牛党代表”李逢吉(没错,一位姓李的牛党),更懂这位年轻皇帝的心理,李逢吉没有苦大仇深,而是很从容地跟皇帝说:
崔发确实是大不敬,但他的母亲是已故宰相韦贯之的姐姐——老太太年近八旬,忧虑成疾。陛下以孝治天下,可怜可怜她吧。
唐敬宗这才听进去了:
谏官们都只说崔发冤枉,不说崔发对我不敬,没有站在我的角度考虑,也没说他家有生病的老母亲。如果他家是你所说的这种情况,我肯定赦免他呀!
于是就把崔发放了。
所以……这算“大团圆”吗?
我们再想一想:
崔发被释放,不是因为被平反,而是因为皇帝要“以孝治天下”,看他母亲可怜才释放他的。
那些在宫外殴打百姓、对崔发动用“私刑”(殴打了两次,一次既遂,一次未遂)的宦官,都没有被追究。
无论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看到这段历史都会心里发堵吧?
对了,这事还没完呢:
唐敬宗赦免了崔发,让宦官送他回家,并安慰了他的老母亲。
老太太能不明白怎么回事吗?当着宦官的面,给儿子打了四十杖:
你打死你这不知天高地厚的东西!居然敢对皇帝的使者不敬?要不是人家宽宏大量,不追究你的无心之过,你还能活到现在?(滚滚君模拟的台词)
至此,老崔不用担心被报复,这事才算彻底翻篇。
皇权延伸出的外戚势力和宦官势力,在汉朝(主要是东汉)打得你死我活,在唐朝倒是没那么激烈,只是让人感慨一句:
时代变了。
玄宗朝杨贵妃得宠,杨家人在京城横着走;
现在郭贵妃得宠,郭家人也沾光,但“舞台”上外戚的那个位置和高光,给宦官了。
第二件:染工事变。
这个离奇的事件之前提过,这里再详细讲述一遍。
长安有个叫苏玄明的算命先生,和染坊役夫张韶关系很好。
张韶虽然只是染坊的工作人员,但平时能给宫里送染料、染布,也就是说,他是能进到宫里的。
某天,苏玄明对张韶说:
我为子卜,当升殿坐,与我共食。今主上昼夜球、猎,多不在宫中,大事可图也。
我给你算了一卦,你以后能坐在皇宫大殿里,和我一块吃饭。现在皇帝白天打球、晚上打猎,很少待在宫里,咱们机会来啰!
张韶听后,表示非常感兴趣。
两个人在染坊里、长安城里纠集了一百多个人,打算潜入皇宫,成就一番事业。
光有人还不行,手里得有家伙。
他们弄到了一批兵器,打算藏在柴草车里送入宫,然后夜间行动。
但这么一来,柴草车比之前重了很多,无论是推车还是赶车,要花的力气不一样了,车辙的深度也不一样了。
因此,他们进大明宫的左银台门时,被人发现端倪,叫停盘问。
眼看事情要败露,张韶直接把人杀了,带着大伙儿大摇大摆闯入,来到了大明宫的青思殿。
然后,张韶坐到了皇帝的座位上,跟苏玄明面对面吃饭,边吃边说:大师,你说得可太准啦!
苏玄明听后,差点没噎死:不是,姓张的小子,你进宫只为了跟我对食???
苏玄明撺掇张韶的那段话,重点不是“食”,而是“事”:
苏玄明以张韶能听懂,谁知道张韶是个大谗小子~
另一边,正在打毬的唐敬宗,意识到情况不对,就要去找军队。
由于他平时偏心右神策军,出了事就下意识要找右军。
身边的人赶紧劝:
右军太远了,跑过去的路上,遇到贼人怎么办?左军近一点,我们去找左军吧!
唐敬宗在生死关头还是很听劝的,马上掉头去找左军了。
左神策中尉马存亮,是唐朝著名的贤宦,忠谨正直、精明强干。
他看到皇帝来了,马上出来迎接,捧着皇帝的脚哭,然后把他背到军中。
这时候唐敬宗才意识到:太后和太皇太后还在宫里呢!
马存亮马上又派兵,把两位太后迎到军中。
之前讲这一段,就讲到了这里。
那现在,我们要再问一句:
郭贵妃等妃嫔呢?年幼的皇子女呢?就都不管了吗?
史书没记载有无皇室成员遇害,只说禁军将领率骑兵反攻,在当日傍晚便射杀了张韶和苏玄明,次日此事彻底平息。
唐敬宗可能认为,只要战火烧不到长安,自己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吃喝玩乐,皇宫是他的“温柔乡”,长安是他的“游乐场”。
敬宗朝也确实没有全国性的战争,客观上给了他当享乐主义者的条件。
但一场事变,暴露了太多问题:
连染坊役夫张韶、算命先生苏玄明都知道,皇帝不务正业、天天疯玩,可见此时所谓的天家威严就是个扫帚——早扫地了。
张韶、苏玄明为什么能纠集一百多个人,轻而易举地闯入皇宫?
说明社会矛盾尖锐,很多人对朝廷不满,还说明从京城的基层管理到皇宫的禁卫制度全都出了漏洞。
单说这个禁卫制度,大家可以看看《唐律疏议》里的《卫禁律》,擅闯宫廷是什么罪、闯进哪扇宫门怎么判、闯到御前怎么判、为什么这么判……非常详细且严厉。
可制度再严,执行不好,也没用。
这里还想说一下,在这次事件中不被记载的妃嫔们:
她们自幼学习封建礼教,入宫的那一刻,就进入了精神物理双重意义上的“围城”。
唐敬宗李湛是她们【夫】,更是她们的【君】,是她们的主宰和权威,也是她们的依靠。
但长庆四年的这一天,这座“城”被人“攻破”了,她们在惊慌恐惧之余,或许会朦胧地意识到:
宫门可闯,宫墙可破,“城”中的她们无人可依,无人可靠。
李湛不是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天之子,他也不过是肉体凡胎——血缘和命运把他放到皇帝的位置上,而他选择当个昏君。
意识到这些的妃嫔们,之后依旧要生活在“城”内。
她们会做些什么?
也许会努力淡忘,让生活归于平静;
也许会努力争宠,并结交有权力的宦官;
也许会和关系好的妃嫔女官抱团取暖,一起在宗教里寻找慰藉;
……
由于时代局限性,妃嫔们很难意识到制度问题,我们也不会要求古代妃嫔打响反帝制、反封建的第一枪——相信后人看今人,也是一样的。
染工事变后,谏议大夫李渤(崔发事件里,帮崔发求情的人之一)看不过去,直接开喷:
谏议大夫李渤以上轻易致盗,言甚激切。
就是因为皇帝不正经,才会弄出这样的事!
敬宗什么反应呢?
你喷就喷吧,反正我也不会改。
敬宗依旧吃喝玩乐,尤其喜欢晚上出去打狐狸,宫中称之为“打夜狐”。
前面我们说过,宦官们(尤其是级别高的宦官)权力大、又被皇帝偏袒,按道理说,他们的日子应该很滋润吧?
其实不然。
因为唐敬宗不让别人招惹宦官,自己却随意处置他们,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加责罚,宦官们都过得提心吊胆的。
宝历二年十二月初八,不到十八岁唐敬宗打完“夜狐”,又开始打毯,打完毬,又开始喝酒(滚滚君忍不住吐槽一下:当个不务正业的皇帝也是要有身体素质的,大家看看他这个搞“兴趣爱好”的强度……),然后就被心怀怨恨与野心的宦官刘克明等人杀了。
诶,有意思的来了,如果你在网上搜“刘克明”(不是“陈克明”哈!),可能满屏都是:
假太监、绿皇帝、染指全后宫……
注:在唐朝,【太监】并不能指代宦官;但在现代,【太监】比【宦官】的“知名度高”。
在一些历史题材的书籍里,也有刘克明的“宫闱秘事”:
郑云鹏《历史的帘子》
儒爵爷《围观历史之政变》
唐俑《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大唐史》
桑希臣、王本刚《盛世与余晖:李唐家族传》
……
无论是书、还是网上提到的这个“宫闱秘事”,内容都大差不差。
滚滚君目前能查到的最早出处,是民国作家许啸天的历史小说《唐宫二十朝演义》,又名《唐代宫闱史》、《唐代宫廷艳史》、《唐代宫廷秘史》。
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这部书,里面有很多流传很广的“宫闱秘事”。
关于刘克明的“秘事”,出自第九十三回《春色微传花障外,私情败露掖庭中》:
话说,唐敬宗要去骊山行宫,大臣怎么劝都不听。
去了之后,唐敬宗发现行宫闹狐狸,气得鞭杀了十多个太监,然后自己提着灯笼,满宫里捉狐狸。
……
刘克明是太监刘光的养子,长大之后也不曾阉割,还一直留在宫里,他因为踢球踢得好,跟唐敬宗玩到了一起。
当时宫中很多妃子跟太监私通,假太监刘克明以前就跟宫女私通,后来胆子大了,跟董淑妃私通。
某次夜里,不知道是去私通、还是私通回来的路上,刘克明被抓狐狸的唐敬宗当成狐狸给射了一箭,养伤养了二十多天。
唐敬宗虽然没有发现私通之事,但刘克明却怀恨在心,不久便弑君了。
这个“初代版本”,已经要素齐全了是不是?
它在流传过程中,又发生了演变,淡化了打球(毬)、骊山行宫、捕猎狐狸等历史感的细节,加重了猎奇、香艳、滑稽的元素:
比如,刘克明不仅跟董淑妃(有些营销号和历史读物,会把“董淑妃”改为“董贵妃”)私通,还勾搭上了王昭容,最后私通了整个后宫;
再比如,唐敬宗射的那一箭,直中刘克明臀部,刘克明是夹着箭矢跑的,所以他才这么记恨敬宗;
……
如果大家在网上搜刘克明,大概率看到的是这个“进阶版本”,甚至更进阶的版本。
说回“万恶之源”《唐宫二十朝演义》,其作者许啸天还写过明宫演义、清宫演义、民国春秋演义等等,他写的时候参考了正史,大概也参考了不少野史小说。
那么刘克明秽乱后宫这事,到底是之前就流传过,被改写进了《唐宫演义》?还是作者自己构思的故事呢?这就不知道了。
有研究过这方面的小伙伴,可以在评论区解答一下,谢谢啦~
其实,古代的野史艳史、笔记小说、传奇故事,它们可以作为正史的补充,也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它们和正史从来不是对立的——当然了,它们本身有多少史料价值、文学价值,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而现代(包括近现代)的历史小说/影视剧(剧本),只要不宣传自己是历史纪事/历史正剧,一般读者观众也不会死磕“符不符合历史”,大家默认有历史背景的虚构作品,会对历史进行一定的改编。
当一部历史小说/影视剧被大家骂“不尊重历史”的时候,本质是:
它的内容质量、价值观出了问题。
直白说就是,不好看,三观不正。
说回《唐宫二十朝演义》,起码它的书名就告诉了读者 ,这是演义、艳史、秘史,不是正史:
《唐宫二十朝演义》,又名《唐代宫闱史》、《唐代宫廷艳史》、《唐代宫廷秘史》
但网上大量的营销号和一些历史读物,在讲刘克明秽乱后宫的时候,不会说这出自演义小说,反而会一本正经地表示“历史上……”、“据史书记载……”,甚至会直接说“据《新唐书》记载……”
《新唐书》:我不是!我没有!
《旧唐书》《资治通鉴》:瑟瑟发抖
大家经常调侃“正史比野史还野”,其实更多时候,野史(尤其是带桃色话题,还标榜为历史真相的那种野史)就是比正史吸睛,就像辟谣的热度永远追不上造谣的,摆事实、讲道理、做分析的热度永远比不上挑动情绪的。
其实这里我还码了好多字,吐槽了一堆历史区的怪现象,顺便倒了一波苦水(俗称卖惨),又写了一堆带专有名词(别处听来的,用着能显得高大上)的“大道理”,还讲到了什么纸媒时代与自媒体时代的特征、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写着写着我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就很没文化硬装苦大仇深。
我们回到历史线:
正史上,敬宗朝没有董淑妃/贵妃、王昭容;
刘克明也不是假太监,是真宦官,他没有秽乱后宫,但他确实谋杀了皇帝。
刘克明弑君之后,把敬宗的叔叔李悟推到前台。
就在李悟离皇位只差一步的时候,王守澄等宦官又领兵把刘克明连同李悟都给“解决”了,随后将敬宗的弟弟李昂(原名李涵)推上了皇位,是为唐文宗。
此时,郭贵妃要面对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搬家。
好吧,虽然这不是郭贵妃首要面对的事,但大概率是她必须要做的事。
之前我们说过长安的三座宫殿建筑群,分别是:
东内·大明宫:唐朝后期皇帝们住这里,从前敬宗住在这里,现在文宗和生母萧太后(穆宗贞献皇后)也住这里。
西内·太极宫
南内·兴庆宫:唐朝后期太后们颐养天年的地方,现在太皇太后郭氏(宪宗懿安皇后郭氏)、太后王氏(穆宗恭僖皇后)都住这里,萧太后来也搬到了这里。
以上合称“三内”或“三大内”。
其实,还有一个不常被提到、但待会我们会提到的“北内”。
北内指哪里,一直有争议:
有说是大明宫,约等于东内;
有说是太极宫,约等于西内;
有说是太极宫北部宫苑,相当于西内的子集
还有其他说法,就不一一讲述了。
个人觉得在文宗朝,北内应该指大明宫,如果不对请指正哈。
郭贵妃等妃嫔们,之前都是跟唐敬宗住在大明宫里。
后来文宗即位,住进了大明宫。
敬宗妃嫔都很年轻,和文宗是叔嫂关系,也是上任皇帝妃嫔与现任皇帝的关系,按古代礼法和宫廷规矩,敬宗妃嫔不方便继续住大明宫了。
她们可能随太皇太后郭氏、太后王氏住兴庆宫,也可能搬到太极宫;就算留在大明宫里,也会搬到偏远一些的宫殿,跟文宗的妃嫔区别开来。
而敬宗的儿子们在出宫前,都住在“北内”大明宫:
戊辰,诏梁王等五人,先于北内,可却归十六宅。
——《旧唐书·本纪 卷十七》
他们很可能是,出生后养在母亲身边,大一些了就住进大明宫的“皇子专属公寓”,跟文宗的儿子们一起玩。
敬宗的女儿们记载少,应该也是先养在母亲身边,大一些了就住进大明宫的“皇女专属公寓”,跟文宗的女儿们一起玩。
住所的改变,本质是处境的变化。
此时的郭贵妃,大约十七八岁(按她和敬宗年纪差不多来算),大儿子李普才两三岁,小儿子李言扬更小。
本来靠近权力中心,且在将来很可能拥有最高权力,突然被排除在了权力中心之外,变成了前任皇帝的妃子和皇子,身份敏感,微妙,还挺危险。
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怎么对待李建成、李元吉儿子的?
武则天称帝前后怎么对待李唐宗室的?
唐玄宗李隆基又是怎么对待自己亲生儿子的?
……
大家是不是开始脑补帝王家冷血无情,为郭贵妃母子担心了?
先不要担心,唐文宗对大侄子李普格外疼爱,视若己子,给了他开府仪同三司的荣誉头衔/官职,甚至想要立他为太子。
因此,郭贵妃在宫中礼遇不衰。
如果李普成为太子,那么郭贵妃不仅是上任皇帝的妃子,更是下任皇帝的母亲。
所以,这“礼遇”,不仅是给贵妃的,更是给“准皇太后”的。
她的人生,拐了个惊心动魄的弯,似乎又回到了那条向上的道路。
文宗即位的第二年,即大和二年,意外再次降临。
李普夭折,年仅五岁(虚岁)。
唐文宗十分伤心,将他追赠为悼怀太子。
郭贵妃的小儿子李言扬,在敬宗诸子之中排行第四,自幼聪慧好学、性格稳重,哪怕备受叔叔文宗看重,地位待遇超过其他亲王,他也没有恃宠而骄,反而愈发谨慎谦虚、刻苦努力:
天资聪悟,生知孝敬。以恭默自持,以节俭自处。才逸志学之岁,雅有老成之风。究《易》能尽其精微,读《诗》每高其比兴。由是宠遇加等,特异诸藩。而能翼翼小心,夙夜不怠,宜乎周旋渥泽,便藩显荣。
——《唐故纪王墓志铭并序》
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八月,言扬和他的兄弟们都十几岁了,同时被封为亲王。
次年(开成三年/838年)九月,文宗让他们从大明宫搬到十六王宅去住:
上以皇太子慢游败度,欲废之,中丞狄兼谟垂涕切谏。是夜,移太子于少阳院,杀太子宫人左右数十人。戊辰,诏梁王等五人,先于北内,可却归十六宅。
——《旧唐书·本纪 卷十七》
有学者推测,文宗让敬宗诸子出居十六王宅,与太子李永有关——这个事件下期详述。
言扬等住进十六王宅的第二年(开成四年/839年),言扬的弟弟成美被文宗封为太子:
敬宗诸子
李普:母为郭贵妃,长子,晋王,早夭,赠悼怀太子
李休复:母不详,次子,梁王
李执中:母不详,三子,襄王
李言扬:母为郭贵妃,四子,纪王
李成美:母不详,六子,陈王
兜兜转转,文宗还是选了哥哥敬宗的儿子当继承人。
可能有小伙伴想问:
你前面说言扬那么优秀、这么被看重,又比成美年龄大,文宗为什么最后选了老六成美当太子,而不是老四言扬呢?老二修复、老三执中有没有被考虑过呢?
这里滚滚君只能猜测:
唐敬宗下线时不到十八岁,他的子女,排行有先后,但年龄差距不大,所以不存在“舍长立幼”。
老二修复、老三执中、老六成美,在史书上戏份都很少,也没有记载他们的生母是谁。
记载言扬生母为郭贵妃、夸赞言扬很优秀、很特别的内容,其实都出自他的墓志铭。
大多数情况下,墓志铭对墓主人的描述会比史书更详细、准确(比如生母身份、年龄排行、去世时间等等),同时也会充斥着程序化的赞美追思,常常夸张化地描述墓主人的地位待遇。
也就是说,虽然墓志铭里写言扬很优秀,被看重,地位突出,但实际情况,可能没有墓志铭说得那么夸张。
起码言扬和其他兄弟都是同一天封的亲王,在封王这一点上,文宗对言扬这几个年纪相差不大的侄子,并没有什么区别对待。
选成美当太子,可能是他身上有文宗更看重的某个特质,也可能有更深层的原因。
从李普夭折到李成美当太子,围绕着储君的位置,文宗朝发生了很多惊心动魄的事情(王德妃、太子李永之死),内容复杂,牵扯众多,我们到文宗卷里详细说。
就在成美当上皇太子的次年正月,唐文宗病危,宦官仇士良、鱼弘志等人,把文宗的弟弟李炎(当时叫李瀍)扶上皇位,是为唐武宗。
那原本的太子成美怎么样了?
先是被降回亲王,然后很快被杀了。
当太子,并没有让成美通往最高权力,反而开启了他人生的倒计时。
李言扬没有卷入文宗晚年的立储风波里,客观上逃过了一劫。
武宗即位后,对言扬也很疼爱。
不久,言扬生了病,武宗多次探望。
会昌元年(841年)九月,言扬病重不治,年仅十六岁:
无何遘疾,以会昌元年九月廿四日,薨于邸第,享年十有六岁。。
——《唐故纪王墓志铭并序》
武宗很伤心,命京兆尹主持丧仪、词臣撰写墓志。
其实,史书对郭贵妃的记载,停留在其长子李普夭折的那一刻,随后只用了四个字来交代她的结局:
亡其薨年。
而言扬的墓志铭里,只有一句提到母亲:
唐故纪王墓志铭并序
……王讳言扬,敬宗皇帝第四子,母曰贵妃郭氏。……
从前,如果一位妃子有孩子(且孩子已获封亲王/公主),滚滚君会用“是否封太妃/仪”这一点,去推测她的大致薨年。
但当时皇位继承混乱,太妃/仪的册封规则,不仅记载少,还有变化和延迟,因此不好从“没有册封太妃/仪”这一点,去推测郭贵妃的大致薨年。
滚滚君个人猜测:
郭贵妃遭遇了这些变故,肯定大受打击。
可她还年轻,宫里物质条件也好,如果不生重病、不出意外的话,她经历整个文宗朝、武宗朝,甚至宣宗朝、懿宗朝,都是有可能的:
文宗即位时,她不满二十岁;
武宗即位时,她三十岁左右;
宣宗即位时,她三十七岁左右;
懿宗即位时,她五十岁左右;
僖宗即位时,她六十四岁左右;
……
(以上都根据郭贵妃与敬宗年纪差不多推算)
当然,这只是推测。
她在史书上的人生,空白比记载多。
在【空白】的部分,滚滚君印象最深的是,李普和李言扬离世之时,史书、诏书、挽歌、墓志铭都只记载了皇帝(唐文宗、唐武宗)的悲伤:
大和二年晋王薨,帝深嗟惜,赠曰悼怀太子。
悼怀太子普,敬宗长子也。母曰郭妃。宝历元年,封晋王。太和二年薨,年五岁。上抚念之甚厚,册赠悼怀太子。
——《旧唐书》
悼怀太子普,姿性韶悟。宝历元年始王晋。文宗爱之若己子,尝欲为嗣。大和二年薨,帝恻念不能已,故赠恤加焉。
——《新唐书》
追赠晋王普为悼怀太子诏
王者重统纪,尊储两,所以上严国本,祗叶《礼经》,睦人伦以正邦典,崇丕基而昭彝式。其或德契元良,恩当追命,道虽闲於存殁,义有表於哀荣,仰惟旧章,用摅悯志。故开府仪同三司晋王普,先帝冢嗣,闲气夙锺,孝敬发於岐嶷,温仁形於襁褓。翦珪分社,光祝册於参墟;锡土启藩,假威尊於上党。朕顷戡内难,谬属与能,以王齿在婴提,事绝推让,方期就傅,谓致修龄。既因犹子之义,俾膺主鬯之选,天不慭遗,歼人本枝,泣悼永往,空馀典礼。嗟乐善而莫报,顾十起而何追?衔悲良恸,此诚无极。是用稽诸前训,申我宿爱,布曩怀於此日,告如在於幽灵,式备虚仪,曷瘳深痛。可赠悼怀太子。仍令有司择日,备礼追册。
赠悼怀太子挽歌辞二首
白居易
竹马书薨岁,铜龙表葬时。
永言窀穸事,全用少阳仪。
寿夭由天命,哀荣出圣慈。
恭闻褒赠诏,轸念在与夷。
剪叶藩封早,承华册命尊。
笙歌辞洛苑,风雪蔽梁园。
卤簿凌霜宿,铭旌向月翻。
宫寮不逮事,哭送出都门。
唐故纪王墓志铭并序
夫其生若浮,贤不必寿。故颜子见嗟于孔氏,苍舒兴叹于魏朝。方之于今,良有已也。王讳言扬,敬宗皇帝第四子,母曰贵妃郭氏。天资聪悟,生知孝敬。以恭默自持,以节俭自处。才逸志学之岁,雅有老成之风。究《易》能尽其精微,读《诗》每高其比兴。由是宠遇加等,特异诸藩。而能翼翼小心,夙夜不怠,宜乎周旋渥泽,便藩显荣。克延修龄,用固磐石。无何遘疾,以会昌元年九月廿四日,薨于邸第,享年十有六岁。圣上义切维城,念深犹子,其疾也,事符于十起;其殁也,悲积于九重。命京尹发护丧,诏词臣以铭墓。粤以其年十月七日,葬于京兆府万年县崇道乡,礼也。笳箫织路,羽葆成行,焕恩礼于一时,閟徽音于千古。谨为铭曰:派分天潢,庆茂帝祉。质莹珪璋,学探经史。显显令问,谦谦素履。方荣启社,懏惊逝水。陵谷虽迁,金石可纪。猗欤德风,悠久无已。
虽然这是当时的“常规操作”,但我还是想说:
最伤心的人,是失去孩子的郭贵妃啊。
而在【记载】的部分,她的人生是一个比电影还曲折的故事:
十八岁前,她仿佛是刻板印象中宠妃剧本的主角;
十八岁后,她品阶未变,命运却几经剧变;
再之后,是大片的【空白】……
最终,她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