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幼崽的理解能力有多绝?网友:完全不走寻常路,只有出乎意料
发布时间:2025-11-15 12:57 浏览量:1
最近网上有很多家长分享截图,说自家孩子把话听偏了,这些不是编出来的段子,而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比如大人让孩子留一半零食,孩子就把每块零食都掰开留下一半,大人本来想的是总量分一半,孩子却觉得每个都要公平处理。
孩子把蜜蜂叫做穿毛衣的苍蝇,听起来有点奇怪,可在他眼里,毛茸茸的东西能飞就是苍蝇加上一件毛衣,这个想法是说得通的,只是和我们大人想的不一样,他在厨房放东西的时候,直接丢在房间正中间,因为对他来说,“放”这个动作就等于让东西落到地面上,他还不清楚柜子、台面这些位置的说法,空间的概念也还没完全形成。
孩子听到“碰一下西瓜”,就用身体蹭过去,对他来说,接触就是完成动作,听到“小心车厢缝隙”,他复述成“奉系”,因为尾音像历史课里讲的军阀,这不是记错,而是语音模仿能力强,但意思理解还跟不上。
晒太阳的时候得搬个板凳一块儿晒,因为"晒"是个大家一起做的事,不能吃整份的东西,他就每样尝一口,分散着解决,最有趣的是说到"听话",孩子反问大人说"你们能叫名字吗?",语言权被他拿过去了,还挺有道理的。
这并不是孩子不够聪明,而是由他们的认知阶段决定的,三到五岁的孩子主要通过感觉和动作来理解周围的世界,抽象的规则对他们起不了什么作用,研究显示他们每天听到五千句指令,能够理解的还不到两成,剩下的部分都是自己编出来的,不过他们编得还挺认真。
现在有些智能玩具会学着孩子乱猜指令,这样做是为了让互动显得更自然,幼儿园老师也改变了说话方式,不再简单说“放好”,而是具体告诉孩子“把玩具放到小筐里”,因为指令越明确,孩子就越不容易搞错。
家长说话太简单,比如总说“别动”或“乖点”,孩子往往听不懂,你要把动作、位置和对象都讲清楚,沟通才顺畅,我带孩子时就发现,话说得详细一些反而更有效,这不是孩子不聪明,而是大人没有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交流。
网络热词“奉系缝隙”流行起来,其实是因为孩子对声音很敏感,但抓不住准确的意思,他们记住的是说话的节奏和尾音,而不是词语的含义,这个现象挺有意思的,大人觉得好笑的同时,也该想想自己平时是怎么跟孩子讲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