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贯中西——秋拍中的“林吴体系”典范之作丨中国嘉德2025秋拍

发布时间:2025-11-14 05:22  浏览量:1

本季秋拍聚焦了林风眠与吴冠中两位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的多件重要精品,以其清晰的来源、详实的著录,勾勒出一条东方脉络诗意到形式的审美脉络。

林风眠专题以《三美图》领衔。九十年代由傅雷之子直接得自艺术家本人,承载着深厚的人情温度,是私谊与艺境的完美交融;《仕女与猫》源自白书章旧藏,素雅线条与朦胧色墨间尽显墨趣。《紫衣仕女》多次出版,笔墨凝练,意境幽远,在市场中不可多得。《雪夜》由米谷珍藏,殊为难得。四相集中《花荫群鸟》由神石轩珍藏,意趣盎然。

吴冠中部分则凸显其从自然抽象中提炼的形式力量。《丛树》尺幅阔大,源自新加坡林少明医生,以跳跃笔触与灵动的点线,将寻常景物升华为充满律动的视觉诗篇;《天台山村》经全集著录,殊为可贵。

整体而言,本季“林吴体系”构成了一场精彩对话:林风眠在墨彩交融中构筑静谧东方诗境,与吴冠中在线条形式里迸发的赞歌,共同定义了艺术现代性转型的两种经典路径。这些来源清晰、流传有序的佳作,是回溯二十世纪美术史不可或缺的珍贵实物。

Lot 3119

林风眠 1900~1991

三美图

镜心 设色纸本

68×67.5 cm

估价:RMB 680,000-880,000

题识:林风眠。

钤印:林风瞑印

说明:

1.本幅为林风眠九十年代在香港亲赠给傅雷之子傅敏和陈哲明夫妇的礼物。林风眠与傅雷为近代艺坛挚友,二人相交逾三十年。林风眠晚年客居香港,对彼岸故土与逝去知音常常怀念。1991年,傅敏夫妇同往香港参加香港翻译学会主办的“傅雷纪念音乐会”相关筹备活动。他们与时任会长、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主任的金圣华一同去家中看望林风眠。与昔日友人之子重逢,耄耋之年的林风眠激动万状,亲手将此《三美图》相赠给世侄夫妇。

傅敏(1937-2023),生于上海市,特级英语教师,翻译家傅雷次子。1957年考入北京外交学院,转入北京外国语学院,1962年任北京市第一女子中学英语教师。1979年赴英国进修期间收集傅雷家信,1981年汇编出版《傅雷家书》。2006年从北京七中退休后持续整理家族信件,2013年授权译林出版社独家推出《傅雷家书》增补版。

2.“傅雷家珍”部分包括“中国近现代书画(一)”专场(编号2602、2603号)拍品。

林风眠亲赠世侄傅敏夫妇《三美图》

在现代艺术史上,林风眠与傅雷的交往堪称一段佳话。这两位艺术巨匠的相知相惜,不仅是个人友谊的见证,更是中西艺术思想碰撞融合的生动体现。九十年代,林风眠在香港亲赠给傅雷之子傅敏和陈哲明夫妇的《三美图》,成为这段深厚情谊至为珍贵的见证。二位教育背景相似,生活情趣爱好共同,社会处境类似,对艺术见解有许多共通之处。林风眠的艺术良心、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高尚人品深深打动着傅雷。这对拥有深刻共鸣的艺坛挚友相交逾三十年。傅雷多次为林风眠的画作撰文推介,以其犀利笔锋为其艺术理念辩护。他们常探讨艺术真谛,彼此激赏又直言批评。

林风眠在上海寓所

1965年8月,傅雷夫妇在书房,后置者为林风眠画

林风眠与傅雷的交往始于抗战胜利后的杭州。当时林风眠在杭州艺专开设画室,傅雷是林风眠画室的常客。时常和林风眠讨论艺术问题。1947年到1948年间,傅雷翻译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成了当时杭州艺专学生必读的“圣经”。这段友谊的真正深化,则是在1951 年林风眠移居上海之后。《林风眠传》中记载,约在六十年代初期,傅雷开始对林风眠的艺术“赞爱有嘉”。在1961年致新加坡画家刘抗的信中,傅雷盛赞林风眠:“以人品及艺术良心与努力而论,他是老辈中绝无仅有的人了。”傅雷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是humain(人)”,而林风眠恰恰以其人格力量和探索艺术的真诚征服了傅雷。

林风眠晚年客居香港,对彼岸故土与逝去知音常常怀念。1991年,傅敏夫妇同往香港参加香港翻译学会主办的“傅雷纪念音乐会”相关筹备活动。他们与时任会长、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主任的金圣华一同去家中看望林风眠。与昔日友人之子重逢,耄耋之年的林风眠激动万状,亲手将此《三美图》相赠给世侄夫妇。不久后,心脏病突发的林风眠住院治疗,他在病榻上仍然关心着音乐会,应傅聪之邀颤手写下“傅雷纪念音乐会”,几成绝笔。音乐会盛大开幕,喧腾一时。出席的媒体数目众多,包括星岛、大公、文汇、南华早报等二十多家港岛传媒,消息在各种报刊上连番报道。

傅敏

傅雷与傅敏在一起

事实上傅雷在六十年代便著意推动并购藏林风眠的画作。1960年,傅雷特向林风眠购画作为傅聪的新婚贺礼。据《傅雷家书全编》记载,这幅画在伦敦估价约三四百元,并发现“伦敦人很喜欢林风眠的画”。这一细节不仅反映了林风眠艺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也展现了傅雷作为艺术知音之外的现实支持——他积极帮助林风眠作品进入国际市场。家书中还记录了1961年1月,傅雷寄出送给梅纽因夫妇的礼物也是林风眠,1961年9月又寄出八幅,经手了至少十幅林风眠的作品。

林风眠说,他的画像是一些梦境:“艺术的美,像人间一个最深情的淑女,当来人无论怀了何种悲哀的情绪时,她第一个会使人得到他所愿得到的那种温情和安慰。”画中的三位仕女,笔墨简练而意境深远,蕴含着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又融汇西方现代艺术的构成理念,完美体现了林风眠“融合中西”的创作理念。仕女形象突破了传统中国画的程式化表现,形体简约而神韵丰满。创造出既非传统水墨又非纯粹油画的独特视觉效果。这种创新恰恰印证了傅雷对林风眠艺术的评价:“诗意浓郁,自成一家,也有另一种融合中西的风格。”

林风眠通过自己的作品丰富了傅雷的认识视野,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傅雷对林风眠高度评价,是林风眠创作的强力支持,对林风眠作品的分析不仅停留于感性,而且充满理性的光芒。林风眠1957年《要认真地做研究工作》和《美术界的两个问题》便是在傅雷的鼓励下写出来的。1962年11月20日至12月9日,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在上海举办“林风眠画展”。在十二月底傅雷家书中,他给予过充分的肯定:“林风眠先生十二月中开过画展,作品七十余件,十分之九均精,为近年少见。尚须移至北京展出。”1963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展出了这批画,给予世人丰富的视觉震撼。

傅敏、林哲明在香港傅雷纪念音乐会

他们之间的交往是频繁的,傅雷想为林风眠写传记的想法也越来越强烈,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能实现。但是劫难过后,已是耄耋之年的林风眠还是念念不忘傅雷这位知音。1989年,早已定居香港、九十高龄的林风眠在其简短的自述中还深情回忆道:“记得很久以前,傅雷先生说我对艺术的追求有如当年我祖父雕刻石头的精神。”这份跨越生死的铭记,让他们的情谊超越了寻常交往,升华为灵魂的共鸣。《三美图》承载的是两位文化巨擋在时代洪流中相知相惜的永恒见证。

Lot 3120

林风眠 1900~1991

仕女与猫

镜心 设色纸本

69×67.5 cm

估价:RMB 300,000-600,000

题识:林风眠。

钤印:风

说明:本拍品为白书章旧藏。林风眠一生命运多舛,幸得有身边一些朋友的倾力相助和精细照料而免于饥馑病疫。先生也多以画作相赠,以知己相待。本幅作品即是林风眠赠予白书章的一幅佳作,可证两人相知投契之缘分。整幅画几乎没有轮廓线,全靠水墨点染变化,彰显出艺术家极强的水墨造诣。极少的色彩嵌入,使得画面层次丰富、生动有活力。白书章(1917-2005),曾任上海市卫生局首任党委书记,上海市园林局党委书记,上海市文管会委员。白书章先生是一位颇有雅怀的老干部,擅长篆刻制砚,工作之余,热衷书画收藏,与林风眠、来楚生、唐云、谢稚柳、钱镜塘等众多书画名家、鉴藏家相与往返,结为好友。

林风眠先生,摄于1948年美国《Life》杂志记者专访

此抚猫仕女由白书章旧藏。林风眠一生命运多舛,幸得有身边一些朋友的倾力相助和精细照料。白书章曾任上海市卫生局首任党委书记,上海市园林局党委书记,上海市文管会委员,是一位颇有雅怀的老干部,擅长篆刻制砚,工作之余,热衷书画收藏,与林风眠、来楚生、唐云、谢稚柳、钱镜塘等众多书画名家、鉴藏家相与往返,结为好友。先生也多以画作相赠,以知己相待。本幅即可证两人相知投契之缘分,凝聚着一段相知相惜的情谊,更展现了林风眠在中西艺术融合道路上的卓越成就。

画中那位身着浅黑色洋装的现代仕女,云鬓轻挽,颔首浅笑,散发着妩媚而摩登的气质。她怀中的黑猫慵懒蜷曲,与主人共同营造出午后闲暇的氛围。林风眠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仕女迷人的神态—嘴角微翘的笑意中,既有着东方的含蓄韵味,又带着西方现代女性的自信风采。领口淡绿色花边的处理尤为精妙,写意传神地将纱质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表现手法堪称林风眠的独得之秘。慵懒之随意率性,营造出一种闲暇自适的情境。

抚猫题材为先生笔下所鲜见,构图清淡谐趣。在艺术语言的运用上,仕女的五官、衣纹和猫须均以东方传统的细线勾勒,展现了中国白描的功力;而衣褶和背景则用粗线描摹,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力。色彩运用更是独具匠心:面部和肌肤留白延续了中国画的传统,衣服与背景的淡墨淡彩敷色则融入了水彩画的技巧,绛红点唇、绿光猫眼的细节处理,显现出艺术家非凡的用色天赋。

尤为珍贵的是,这幅作品承载着特殊的情感价值。在命运多舛的岁月里,白书章等友人的倾力相助,让林风眠得以在困境中继续艺术创作。以画作相赠,既是对知己的深情回报,也是那段相知投契缘分的永恒见证。抚猫仕女因此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品范畴,成为友谊与艺术相互滋养的象征。将个人情感、艺术追求与时代精神熔于一炉。这种中西的结合,是形式与内容、方法与情感的合一,没有生硬感,与画家的生活和心灵世界相一致,乃先生精力所聚,使画作不期然的呈现出秀媚的风姿与流宕的情趣。“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是林风眠先生的办学理念,也是他一生孜孜以求的艺术境界。本幅即是先生这一艺术理想实践的佳作。

Lot 3121

林风眠 1900~1991

紫衣仕女

镜心 设色纸本

67×68 cm

估价:RMB 800,000-1,800,000

题识:林风眠。

钤印:林风眠印

展览:

1.“名画特展”,长流画廊(台北),1990年9月。

2.“古今中西名书画展”,长流画廊(台北),1995年4月。

3.“大陆热门书画特展”,长流画廊(台北),1997年8月。

出版:

1.《艺术家(第184号)》,艺术家杂志社,1990年版。

2.《长流艺闻(1990年第二期)》,第3页,长流画廊(台北),1990年版。

3.《长流艺闻(1995年4月号)》,长流画廊(台北),1995年版。

4.《长流艺闻(1997年8月号)》,第29页,艺术家杂志社,1997年版。

5.《中国近现代人物画风》,图编96,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

6.《长流艺闻(第85期)》,封面,长流画廊(台北),1997年版。

7.《长流(第188期)》,图编28,长流画廊(台北),2006年版。

8.《继往开来—长流画廊40周年纪念专辑》,第386页,长流画廊(台北),2013年版。

在此幅中,林风眠的用线较少有传统文人画的影子,使表现手法和绘画样式更加的单纯、简洁,以较少的用笔,表达出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其参照民间瓷画畅快的用线和汉代画像石刻拙朴的线条特质,以及民间硬笔单纯质朴的线条,有创造性的移植并改造了中国壁画和青花瓷绘中温润、迅疾、流畅的露锋线,使整幅作品先天富于冲击力。

在着色上,其大胆地用水分颜料层层叠叠地在具有发散性的宣纸上作画。水粉颜料覆盖能力强,色彩鲜艳强烈。在生宣纸上施水粉,生宣纸的渗透性使含水量大的那部分颜色迅速发散,渗入纸中,形成画面覆盖与渗透,透明与不透明兼有的特色,使作品产生出半工笔半水粉画的特殊韵味。加之林风眠大胆的使用对比色,且又能取得对比中的调和,使此幅作品呈现出现代的富丽与辉煌的同时,又不失传统国画色、墨、水相渗相融的情趣。

1977年林风眠移居香港,其创作逐渐达到炉火纯青的集大成阶段,而晚年的一些作品还显露了某种新的风格:那些熟悉的线条、色块、构成等,都呈现出粗简、豪放、激越和一定程度的不和谐,造型更为率意恣肆,形式更加大胆,细节处理减少,色调间微妙的平衡也被有意识的抛弃,代之以强烈的对比色。郎绍君把他的这种探索概括为" 林风眠式的表现主义" 的觉醒。《紫衣仕女》大约是创作于这个时期,代表了他晚年时装仕女题材的审美追求。画面有不少似曾相识的细节,如人物接近古装仕女的静态坐姿等,但在表现手段上却远较以前大胆。其用色之明艳响亮,运线之迅疾有力,前景黑色之沉郁与背景色块之激荡间的巨大冲突,都体现出一种无所顾忌淋漓酣畅的创作心态,也使他画中的表现性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Lot 3122

林风眠 1900~1991

雪夜

镜心 水粉纸本

66×67 cm

估价:RMB 650,000-850,000

题识:林风眠。

钤印:林风瞑印

鉴藏印:米谷。

米谷(1918-1986)原名朱禄庆、学名朱吾石,浙江海宁人。著名漫画家。笔名除米谷外,还有石兰、封宁等,与林风眠、华君武、廖冰兄、张乐平、叶浅予等画家关系交好。米谷1934年在杭州国立艺专学习,后入上海美专西洋画系;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曾任新四军第一师政治部文工团美术组长,香港《文汇报》上《漫画双周刊》的主编,“人间画会”的秘书长,《解放日报》编委兼艺术组长,《漫画》月刊的主编,中国美术馆研究保管部主任。1946年开始以“米谷”等笔名发表作品。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画作中钤有米谷收藏印,米谷曾在杭州国立艺专学习,与林风眠有师生之谊。1961年夏,"上海花鸟画展览"在北京展出,其中有林风眠的《秋鹭》、《夜》、《渔》、《泊》四幅作品,作品表现手法之新引起了北京画坛极大反响。唐云在《画人民喜爱的花鸟画》中介绍了林风眠的《秋鹭》、《黑鸡》,并说:“中国画的开派画家,都是致力于改革和创新的画家,林风眠就属于这样的开派画家。”期间唐云与米谷相遇。米谷说:“我爱林风眠的画。”唐云说:“你就以此为题写篇文章吧。”过了几天,米谷果然写了《我爱林风眠的画》,热情赞扬林风眠的画“像一杯杯醇香的葡萄酒”,“像艺术万宝箱中的一颗碧玉,也像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花”,叫人“陶醉于更好的艺术享受与想象中”。唐云读了米谷的文章,他感到这不是作者一个人的声音,而是许多人的声音。如果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林风眠不是更好吗?

2005嘉德四季第三期拍卖会,第50号拍品,米谷藏

林风眠《鸡冠花》成交价324.5万

米谷于北京朝内大街家中

1962年,“林风眠画展”在上海举行了。在展出期间,上海美术界举行了一个座谈会。林风眠在会上介绍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及画风形成的过程:“少年时代受祖父石刻影响,临摹《芥子园画谱》和西洋画片——这是初步接触美术、爱上美术的启蒙时期;勤工俭学到了法国,受到写实派、印象派等的影响,同时又对中国美术的传统发生浓厚兴趣——这是艺术创作上彷徨、矛盾和探索的时期;回国以后,融合中西,博采众长,力求创造自己的面貌——这是形成绘画风格的时期。”林风眠的艺术在此时走向高峰,心胸也因站在高峰之上看世界,非常宽广。他谆谆教导学生说:“将西方的艺术高峰和东方艺术的高峰揉合在一起,才能摘下艺术的桂冠,登上世界艺术之巅。”他又说:“艺术家如登山运动员一样,攀登艺术高峰,不仅需要你付出艰辛的劳动,而且还要你作‘人梯’,扶育后辈,让后辈踏着自己的肩膀去攀登那更上一层的艺术高峰。”

Lot 2983

林风眠 1900-1991

花荫群鸟

镜心 设色纸本

1977年

69.5×70 cm

估价:RMB 600,000-1,000,000

题识:久达同志留念并请指正。林风眠一九七七年。

钤印:林风眠印

上款人:“久达同志”即汪大文先生在上海中国画院的同事、好友庄久达,曾用名康伯。江苏常州人。195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前身上海大夏大学,曾任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文学编辑。1973年转入上海中国画院担任书法篆刻部门负责人。是作为林风眠画赠庄久达之作,以为临别赠柳,故罕见地署有年款。

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坛,一方面面临着来自西方美术的冲击,一方面在中国画自身,也有着变革的思潮。在这“古今中外”的十字路口上,一部分中国艺术家独辟蹊径,开创了一种富于时代感的绘画风格,而这批画家中的领军人物,便是林风眠。观林风眠的画作。我们很难说出这具体是中国画、还是西洋画。既是说不出,便是对林风眠艺术理念的一大认识。林风眠曾说:“绘画的本质是绘画,无所谓派别,也无所谓中西。”因此,在林风眠的作品中,我们既可以得见西洋画的质感,亦可以领略到中国画奥妙。

诚如此件《花荫群鸟》,画面以颜色为主导,画家以繁花为底铺满画面,白花朵朵点缀枝头,绿、紫兼留白营造画面,通过色彩的变化,抒写温柔的气氛。花间的十一只小鸟以墨笔写出,为画面增添一笔重色。群鸟栖息在树枝上,看似不经意的三三两两,决定着画面整体结构的布局,稳定中又不失变化,进而通过角度的不同,营造出画面景深的效果。小鸟的形象寥寥数笔,却形神兼备。画家也许并不关心笔下的具体是哪一种鸟类,画家所要求的即是画面中在此处需要有一只小鸟的形象,所关心的乃是小鸟的造型和整个画面环境的联系,即心中的小鸟和与之相关的意境,如此便跳开了传统的绘画,无论中国画,还是西洋画。另一方面,画家通过笔墨特有的性质处理群鸟,淡墨为远,重墨为近,又以笔墨与宣纸接触产生的晕散,巧妙地表现出小鸟绒毛的质感,自然而然,平淡天真。

林风眠在1930年代开始了自己“方纸布阵”的创作思路,即中国画中所说的“斗方”,这种形式在传统的中国画中似乎并不多见。林风眠选择方形构图,也正是他要和传统规范、传统习惯拉开距离的意识密不可分。画家通过方形的构图强调作品的绘画性,更加注重画面的平面构成。此件《花荫群鸟》即是根据方形构图而成。四尺斗方被画家以墨笔树干分成两块,在分散式构图中,没有一处可以成为整个画面的主体和中心,枝干横斜交叉,小鸟左顾右盼,都保持着相似的一致,也正是在这种相似中,使画面产生出了秩序和节奏,形成了多样的统一。

Lot 2711

林风眠 1900-1991

基督

镜心 设色纸本

34×46 cm

估价:RMB 350,000-500,000

题识:林风眠。

钤印:林风眠

专题:梅洁楼藏画(编号:2699-2711)。

Lot 2712

林风眠 1900-1991

并立

镜心 设色纸本

133.5×66 cm

估价:RMB 1,200,000-1,800,000

题识:林风眠。

钤印:林风眠印

出版:“Chinesische Maltechnik”,P290,Du Mont,1963。

Lot 2713

林风眠 1900-1991

春溪烟柳图

立轴 设色纸本

66.5×65.5 cm

估价:RMB 600,000-800,000

题识:林风眠。

钤印:林风眠印

张石园(1898-1959)题签:林风眠春溪烟柳图。张石园题签。钤印:张克和印

展览:

1.“墨韵风华:近现代水墨书画大师作品特展”,河南博物院,2011年12月22日-2012年2月7日。

2.“墨韵风华:近现代水墨书画大师作品特展”,江西省博物馆,2012年2月19日-2012年3月20日。

出版:《墨韵风华:近现代水墨书画大师作品特展》,第187页,台北历史博物馆,2012年。

Lot 3117

吴冠中 1919~2010

丛树

1987年作

镜心 设色纸本

137×68 cm

估价:RMB 800,000-1,800,000

题识:吴冠中。一九八七。

钤印:吴冠中印、八十年代

说明:

新加坡著名藏家林少明医生旧藏。林少明收藏吴冠中作品颇丰,皆购自吴冠中个展或画家本人。林少明(1934-2014)。新加坡华人,生于香港。为新加坡国立眼科中心医学主任。1956 年,林氏获得马来西亚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士学位,之后专注于眼科。1962 年成为第一位获得伦敦皇家外科学院奖学金的新加坡人。1965 年,林氏开设狮城眼科诊所,并以此为平台建立新加坡全国眼科中心 (SNEC),该中心最终发展成为东南亚最大的私人眼部保健医疗中心。被业界同行公认为" 东南亚眼科之父"。与此同时,林少明还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品收藏家,以其出色的审美眼光,购藏了大量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尤其是吴冠中画作。

Arthur Lim(林少明,1934-2014)医生为新加坡著名眼科教授、新加坡全国眼科中心创院院长、被同业公认为东南亚眼科之父,曾于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展开消除白内障致盲的工作,作为对中国有突出贡献的40位外籍专家之一,林少明教授于1996年获得了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自 1986年始,林教授率领团队积极在中国参与消除白内障的行动,他主张为处在发展阶段的中国提供更多眼科援助。1991年在天津倡导成立了中国天津世界人工晶体植入培养中心。1993年以来为厦门眼科中心大楼工程融资,获厦门市政府授予荣誉市民殊衔。此外,林少明还被北京医科大学、厦门大学医学院等多所中国著名高校聘为客座教授。新加坡卫生部评论说,1986年至1996年,林少明教授对中国做出的巨大贡献确实提升了新加坡形象,也促进了新加坡与中国的密切合作。1996年,中国政府授予其" 友谊奖",这是外国公民被授予的最高荣誉。亚太眼科学会、国际眼科学会也曾向他颁授最高荣誉奖章。2012年,林氏获得 " 中国企业卓越奖",被业界同行公认为" 东南亚眼科之父"。

林少明与吴冠中

林少明藏徐悲鸿《双鹫图》,香港拍卖会2015春拍,

第1611号,成交价3036万港元

此外,林少明还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品收藏家。在长达几十年的收藏生涯中,他支持本土的年轻艺术家,也收藏包括中国、东南亚艺术家以及西方绘画大师的作品。林氏以其出色的审美眼光,购藏了大量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尤其是吴冠中的画作,其中多件作品被新藏家以高价竞相购藏。作为一个对艺术怀有激情的收藏家,他已被 《艺术新闻》列入世界 200位伟大的艺术收藏家之一。他收藏的许多作品被收入2006年出版的“Arthur's collection”,中。其中林少明珍藏的徐悲鸿《双鹫图》于香港拍卖会2015春拍释出并高价成交。

吴冠中《家》油画1989年以15万的价格被林少明购藏

吴冠中《桂林山水》1990年以16万的价格被林少明购藏

(刊载于《联合早报》)

吴冠中以艺术为生命,一生追求完美。他说一是把好作品撒开去,二是毁掉不满意的作品。他有大量捐赠给香港艺术馆和新加坡美术馆的作品。这些捐赠有着多方面的因素考量。这些远嫁南洋的“女儿们”在这座花园城市里得到精心呵护,提升中国和新加坡两国的文化关系,也为当地艺术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在遥远的新加坡,吴冠中成了一个经常被提起的话题。新加坡国家博物馆藏有吴冠中的 《松与瀑》,是他画松题材的典型展示。

林少明与新加坡第一任总理李光耀

林少明与印尼前总统梅加瓦蒂· 苏加诺普特丽

《丛树》是吴冠中“银灰色时期”的成熟力作,集中体现了其融汇东西的美学追求。作品历经从素描稿的写实铺垫到彩墨的抽象升华,完成了从“师造化”到“创心象”的跨越。画作构图极具匠心,画家摆脱物象束缚,以极简的水平与垂直线条构建主体,通过其粗细、疏密的微妙变化,巧妙地表现出林木的繁茂生机与错落节奏。缤纷的色点跳跃其间,并非具象,而是提炼出的“树的意象”,展现出强烈的现代设计构成感。在形式探索之外,吴冠中更精妙驾驭水墨本性。他以墨色的浓淡干湿与和谐色彩,银灰色的线条营造出枝桠交织的空间感与光影淋漓的意境。最终,这幅作品在抽象形式与东方韵味、精妙笔触与纯粹表达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平衡与统一,堪称其艺术巅峰期的典范之作。

Lot 3118

吴冠中 1919~2010

天台山村

1987年作

镜心 设色纸本

92×67 cm

估价:RMB 1,800,000-2,800,000

题识:吴冠中,八七。

钤印:吴冠中印、八十年代

出版:

1.《吴冠中全集•6》,第136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2.《美国红牡丹亭珍藏中国书画》,第58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

创作于1987年的《天台山村》,是吴冠中艺术成熟期的一幅极具代表性的彩墨作品。此画诞生于画家赴浙江天台山写生之后,它不仅记录了一段真实的艺术行旅,更凝聚了吴冠中在“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道路上最为深刻的思考。这幅作品,如同一首视觉化的诗,在具象与抽象、形式与意境之间,找到了精妙的平衡。

吴冠中的视角向来与众不同。他没有选择描绘天台山“石梁飞瀑”或“水珠帘”等标志性的景点,而是别出心裁地采用了一种中心式构图。画面中心被一座雄浑高大的山峦所占据,这种饱满的构图方式极具现代感,赋予了画面一种稳定而强烈的视觉张力。山体并非传统的皴擦渲染,而是以淋漓的水墨大笔挥洒,在浓淡干湿的变化中,轻松地概括出远山与近石的层次与结构。这种处理方式,既保留了山水的“神”,又大胆地突破了其“形”的束缚。

在宏大的山体结构之下,画面的细节更显吴冠中的匠心独运。他以迅疾而富有弹性的线条,勾勒出山路的蜿蜒与树木的枝桠;又以几抹淡绿、淡黄和灵动的墨块,点缀出山间的植被与人家。这些元素已不再是自然的简单模仿,而是被高度提炼为绘画语言中的点、线、面。它们在山体构成的巨大“面”上交织、碰撞,奏响了一曲形式构成的交响乐。

9月,吴冠中偕夫人赴香港参加香港艺术中心举办的“吴冠中回顾展”开幕式,回北京后,创作油画《旅途》、《印度妇女》、《山城鱼池》、《高原窑洞》等作品。此作与他的油画《山城鱼池》所绘景致一致,构图方式亦相似,但所采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色彩更加丰富多彩,以中国书法造型的笔触来表现山水的意境,传承了文人画讲求笔墨情趣、神形兼备之风。

Lot 2720

吴冠中 1919-2010

黄山日出

镜心 设色纸本

1985年作

67.5×50.5 cm

估价:RMB 180,000-250,000

题识:吴冠中,一九八五。

钤印:冠中写生、八十年代

出版:

1.《名家翰墨•22•吴冠中•伴侣》,第60页,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香港),1997年版。

2.《吴冠中全集》(第五卷),第326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Lot 4129

吴冠中 1919-2010

彩荷

镜心 设色纸本

1987年作

62×48 cm

无底价

题识:道恩、莉茜新婚志禧,吴冠中贺,一九八七。

钤印:冠中写生、八十年代

说明:

1.本作品与本场拍卖lot4273刘文西《陕北姑娘》同为上款人王道恩旧藏。

王道恩,生于1957年,1985年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后,曾任荣宝斋出版部美术编辑,1986年任荣宝斋出版部组长。在荣宝斋工作期间,他参与出版了《石涛画选》《李可染画辑》《傅抱石画谱》《吴冠中画选》等众多画集。

2.委托方直接得自上款人本人。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

预展时间11月19日-21日 公众日11月22日 嘉德客户日

拍卖时间11月24日Lot 3071-3138 16:30

拍卖地点嘉德艺术中心B1层 A厅

中国嘉德2025秋季拍卖会第二阶段日程

滑动可浏览全图

中国嘉德联系方式(滑动查阅)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部)

客户咨询:(86-10)8592 8288-3

结算服务:(86-10)8592 8288-4

媒体合作:(86-10)8592 8288-5

运输咨询:(86-10)8592 8288-9

网拍咨询:15010006220 / 15910807786转分机9

官方网站:www.cguardian.com

联系邮箱: mail@cguardian.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中国嘉德(香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客户咨询:( 852 ) 2815 2269

联系邮箱: hkauction@cguardian.com.hk

联系地址:香港金钟道89号力宝中心一座5楼

各地区办事处联络

上海

邮箱:shoffice@cguardian.com

———

广州

邮箱:gzoffice@cguardian.com

———

南京

邮箱:njoffice@cguardian.com

———

杭州

邮箱:hzoffice@cguardian.com

———

厦门

———

台湾

邮箱:twoffice@cguardian.com.tw

———

日本

邮箱:jpoffice@cguardian.com

———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