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行业分析:狂热资本与冰冷现实的碰撞

发布时间:2025-11-15 20:41  浏览量:1

#股票财经#凌晨的机器人测试中心灯火通明,一台人形机器人正用灵巧的金属手指码放物料箱,而同一时间,一场马拉松的20台陪跑机器人仅有6台完赛,14台因关节过热或平衡系统崩溃倒在途中。

2025年,人形机器人赛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资本狂潮。

数据显示,前5个月,具身智能和机器人领域投资事件达114起,已超过2024年全年总数,融资额高达232亿元。截至2025年9月底,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累计融资金额已超328亿元,其中中国市场占比接近八成。

一级市场上,估值纪录被不断刷新。宇树科技以120亿元估值启动IPO辅导,智元机器人拟斥资21.3亿元控股上市公司上纬新材。它石智航仅成立5个月,在没有任何公开产品的情况下,就完成了1.2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

地方政府也纷纷加入这场“百亿基金竞赛”。北京、上海、深圳、苏州、成都等地相继设立百亿级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超700亿元地方政府基金投向人形机器人

华映资本管理合伙人章高男直言:“机器人是一个超级巨大的‘泡沫’,这个‘泡沫’正处于上升期,未来还会有更多的钱投进来。”

在资本狂热背景下,市场对机器人的预期被不断推高。

2025年夏天,两场科技盛会再次将机器人行业的热度推至顶峰。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吸引27.1万人次涌入,5200万人次观看直播。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宇树机器人以6分34秒跑完1500米的视频刷爆网络。

然而,资本在机器人行业不断渗透与扩张,把原本非必需的技术可能性,包装成所谓的“刚需”

“代孕机器人”的概念被炒得沸沸扬扬,但支撑这一概念的核心技术远未成熟。所谓“人造子宫+机器人本体”的组合,至今仍停留在科幻层面。

从技术维度拆解,“机器人妈妈”的核心难点在于“人造子宫”,目前仅在动物实验中取得有限进展。更关键的是,人类胚胎体外培养存在严格伦理限制,全球普遍遵循不得超过14天的规则。

资本借此迅速构建起一条成熟的商业赛道——从赛事门票、直播版权,到品牌赞助,甚至机器人足球比赛在模仿人类足球的“转会”“青训”体系。

环梦科技旗下包括人形机器人、机器狗、机械臂等在内1000台的机器人,在北上广等城市做巡展,一场巡展净利润能达到数十万元到数百万元。

在资本的热炒下,人形机器人面临的技术瓶颈却被选择性忽视。

当前,零部件硬件性能不过关,是制约量产的关键因素之一。人形机器人需要具备重量轻、体积小、能量密度高以及耐冲击性强等特点,但现有零部件材料和工艺难以完全满足这些需求。

比如,传统电机能耗高、续航时间短,本体厂商需要高效率、低功耗的电机。六维力传感器、无刷空心杯电机、行星滚柱丝杠等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低、成本高昂

在软件层面,人形机器人底层算法尚未统一,多项核心技术亟待突破。在实验室样机转向大规模生产阶段,机器人需要更加稳定的运动控制平衡、上下肢协调能力。

更严峻的是,人形机器人的可靠性问题在真实场景中被放大。

北京半程马拉松的20台陪跑机器人中,14台因关节过热或平衡问题中途退出,完赛率仅30%。这一数据成为行业现状的隐喻——在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道路远比想象中艰难。

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但背后存在着巨大的供需错位。

据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将突破1万台,同比大幅增长125%。智能制造网梳理发现,2025年以来,我国人形机器人订单呈爆发式增长。

然而,当前订单繁荣主要由B端工业场景和A端科研教育支撑。优必选今年计划交付的数百台机器人中,工业机器人占500台。高校成为重要买家,同济大学花费825.66万元采购10台宇树H1-2机器人。

数据显示,超50%的“商业化”订单本质是公关展示和数据采集

真正走进家庭的人形机器人寥寥无几。宇树科技的客户中,直接来自C端的消费者少之又少。即便在电商平台,售价9.9万的宇树G1机器人标注已售800+,但实际评价多与机器狗相关。

“一财商学”调研显示,有购买和租赁人形机器人想法的占近七成,85.6%的消费者表示想让人形机器人帮忙家庭服务和养老服务。但现实是,当前人形机器人价格动辄十几万元,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

行业内外充斥着“量产”的声音,但真正的规模交付仍面临巨大挑战。

特斯拉已将其Optimus机器人的量产计划推迟至2026年底,而小鹏科技也宣布IRON将于明年底实现规模量产。业内预判,2026年将是人形机器人落地的关键年

然而,“交付几百台已是行业里程碑”。某人形机器人企业人士透露,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行星滚柱丝杠面临产能不足,目前生产仍依赖手工。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市场仍以科研开发者和技术爱好者为主要参与者,面向实际应用场景的出货比例较低。他预计,2025年将成为场景化落地的起始年份,2026年可能实现批量化规模应用。

对于行业当前鼓吹的“量产”,卢瀚宸提示称,应当明确所追求的量产必须是有正向现金流的量产。

在落地路径上,开普勒机器人CEO胡德波建议:“忘掉炫技,忘掉猫步,去做人类不愿意做和做不好的场景。”

随着资本持续涌入,行业分化已在所难免。

国科嘉和高级合伙人陆佳清认为,对于VC来讲,人形机器人赛道投资机会与挑战并存。“像宇树这样的企业,只能投在起点和终点,要么投在PPT阶段,要么在终点‘砸’进去。”

华映资本管理合伙人章高男预测:“未来90%的机器人公司都会死掉,然后剩下的10%摘到万亿市场的果子。大家都在赌,赌我强你弱,赌赢家通吃。”

在市场催化下,明星具身智能企业的估值在多轮融资中持续攀升。据第一新声分析,按照投资市场天使轮机器人估值1-3亿人民币估算,目前的早期投资回报似乎已出现了明显的梯队划分。

银河通用、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梅卡曼德等目前处于早期投资回报率100-200倍的第一梯队。

行业共识是,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应聚焦于解决实际需求。和高资本创始合伙人何宇华认为,目前机器人处在从0到1的阶段,但现在的机器人也许不是未来真正量产的机器人。

兴富资本董事长王廷富表示:“机会非常多,技术是基础,好用是王道。尽管目前实用价值可能没那么到位,但是机器人的需求强劲;而在政策和资本的加持下,机器人的成本将快速下降。”

资本市场正用一系列密集的“真金白银”,为具身智能的未来投下信任票。然而,当人类迈入人与机器人共存的“图灵时刻”,这场由资本点燃的烈火,终需在成本与效能的对冲、技术与理想的落差、需求与实际的断层中接受考验。

实验室的捷报与工厂的订单之间,依然横亘着冰冷的技术鸿沟。这场革命,终将回归成本账簿与故障率报表的冷酷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