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门店全关!30元管饱的小火锅狂揽千亿后开始洗牌了

发布时间:2025-11-15 23:22  浏览量:1

小火锅,曾经是火锅赛道中的一匹黑马。

它用30块钱就能实现的火锅自由,一下子俘获了囊中羞涩,却又渴望热辣滚烫的年轻人。

短短三年时间,小火锅的市场规模,就从2021年的384亿元,膨胀到了2023年的600亿元。

但潮水的方向,说变就变。

2024年下半年,随意打开一家点餐平台,就会发现不少小火锅店,默默带上了“暂停营业”的标记。

到了今年,海底捞、杨国福等头部品牌,再次下场试水,却没有了往日的魄力,甚至谨慎到一个城市只敢开一家门店。

小火锅,这个曾被资本捧在手心里的香饽饽,到底怎么了?

风口是个轮回,如今的小火锅,其实只是“再次翻红”。它的鼻祖,是二十几年前的“初代网红”——呷哺呷哺。

和以往五六个人吃一个大锅不同,呷哺呷哺是一个人就有一个小锅,三十多块钱可以吃到十几种菜品,妥妥是火锅界的“蜜雪冰城”了。

虽然性价比很高,但消费者却并不买单。大多数人还是觉得一个人吃火锅,差了点意思,和三五好友一起吃才热闹畅快。

直到2003年非典过后,一切才发生了改变。

因为非典的影响,分餐而食逐渐成为主流,呷哺呷哺恰好切中了这个需求,一下子就火了起来。

最火的时候,呷哺呷哺的北京门店翻台率高达7次/天,晚餐时段排队超过100桌,更是常态。

尝到甜头后,呷哺呷哺不再满足于做平价火锅,野心勃勃地要成为“火锅界的星巴克”。

它一边涨价,以筛选出更高端的客群。一边试水新品牌“凑凑”,想用“火锅+茶歇”,打造新的消费场景。

但这步棋,走得并不顺利。

向上,它没立住高端人设,向下,流失了追求性价比的老顾客,结果就是两头不讨好。

但不顺利的只是呷哺呷哺,却并非小火锅这个赛道。

最近几年,“单人经济”和“理性消费”的风越吹越猛,把“小火锅”又给烧旺了。

高达18% 的年增速,让小火锅逆势狂奔,将增速只有个位数的大火锅,远远甩在了身后。

因为小火锅开店门槛低,无论是想寻求增长点的老品牌,还是怀揣梦想的跨界小白,都一窝蜂涌了进来。

赛道的拥挤,直接导致了严重的内卷。整个行业陷入了“囚徒困境”:不降价,没客人;降价,就得亏损。

但既要价格低,又要有利润,唯一的方法就是压缩成本,结果就是品质的直线下滑。

可消费者的舌头并不好糊弄,“合成肉”“科技狠活”“蔬菜不新鲜”等吐槽,迅速充斥在小火锅店的评论区。

消费者的信任一崩塌,大规模地退场,也就见怪不怪了。

北京的一位二手设备回收商透露,他们一个月之内,就能清理掉10多家小火锅店。更夸张的是,有些店铺开张后,连一个月都撑不下去。

红极一时的“小火锅创业梦”,如今看来是越来越难坚持下去。

但此时,行业的头部品牌却悄悄返回了赛道。

今年5月份,海底捞、杨国福等头部品牌再次下场,看似是“卷土重来”,其实已经换了打法。

除却性价比之外,他们开始追求“质价比”——不仅价格要低,品质还要高。

这也意味着,小火锅行业的深度洗牌开始了。未来的市场,再不是谁都能分一杯羹了。

小火锅能成为大小玩家抢着做的生意,并非运气使然。

在很多创业者眼中,小火锅的商业模式,堪称“黄金模型”。相比动辄上百平米、装修投入巨大的传统大火锅店,小火锅更像是“轻装上阵”。

面积小、设备少、操作流程标准化,不需要复杂的后厨和昂贵的排烟系统,几张桌子、几口锅就能开张营业。

在投资人的眼里,小火锅启动成本低、回本周期短、扩张速度快,只要选址得当、运营得力,就能迅速跑出规模。

另外,小火锅的定价也很亲民,多数在30元以内,让消费者不用纠结、不用攒局,想吃就吃,大大降低了决策成本。决策成本一降低,消费频次自然也就高了起来。

除了商业模式上的突出,小火锅更是踩中了当下消费者的情绪痛点。

一方面,“单身经济”逐渐成为趋势,以前一个人吃火锅,是单身的无奈,但现在吃小火锅,则是爱自己的一种表现。

不需要迁就别人的口味,不需要面对尬聊的冷场,也不必担心点多了浪费。一个人、一口锅,吃得体面又舒心。

另一方面,大家的消费越来越趋于理性,动辄几百的大火锅,哪里有三十的小火锅性价比高。

而且小火锅还满足了消费者既要又要的心理——吃大火锅太贵,吃麻辣烫没有仪式感。小火锅却能让你用一顿快餐的价格,买到大餐式的“仪式感”。

之前小红书上有网友分享,每次发了工资都会去吃一顿小火锅,当作对自己的小犒赏。

因此,在工作的闲余时间,坐在店里好好吃上一顿,一顿热气腾腾的小火锅,与其说是一次消费,不如说是认真对待生活的一种仪式。

也正因为有了这些情感期待,小火锅的门槛在无形中被抬高了。

显而易见,光靠往死里卷低价,已经行不通了。要想出圈,在其他方面还得下点功夫。

首先,食物的品质必须保证。

消费者捂紧钱包,不是为了来做冤大头的。恰恰相反,现在的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更看重“物超所值”。

这一点,左庭右院就做得很好。

他们的自助蔬菜,虽然一桌只有26.8元,但选用的却是如皋的萝卜、巴马的冬瓜等“长寿乡食材”,牛肉也坚持“一日两配、绝不隔夜”。

其次,服务还要卷出“人情味儿”。

服务行业终归还是要回到人本身。没有人情味的服务和运营,注定难以持久。之前昙花一现的无人超市,也验证了这一点。

海底捞深谙此道,它旗下的“举高高”自助小火锅,就包含了一些有温度的服务:比如为了避免生熟混用,设置不同颜色的食品夹;给客人提供扎头发的头绳;服务员还会主动帮客人打料、端菜……

这些细节看似不起眼,却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地方。

最后,用餐体验要卷到消费者的心坎儿里。

比如,“怂火锅厂”用“自黑式的幽默”与“社畜语录”,让年轻人在吃火锅的同时,还能享受到精神共鸣;而“蛙来哒”则用“辣蛙文化”,通过音乐和视觉的轰炸,打造沉浸式的体验,将吃饭变成了一场情绪释放的派对。

它们都在用“场景+内容”的方式,重构消费者对火锅的想象。

如果小火锅,只有“小”却没有“锅”的社交与乐趣,那么它和麻辣烫、快餐便当就没有太大差别了。

如何在性价比之上,创造出独特的消费体验和情感联结,才是小火锅穿越周期的终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