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腿版小鹏机器人进驻小鹏展馆 机器人团队称作耻辱

发布时间:2025-11-15 17:55  浏览量:1

“剪腿版”机器人被摆进展厅,研发团队却把它称作耻辱与伤痕,这一步把中国人形机器人“自证”的火烧到了最亮

11月5日的第七届小鹏科技日,IRON在人群的呼气声里走了15秒猫步

髋部轻轻扭过去,膝盖收放有节奏,脚踝缓冲像压着弹簧,那层只有0.3毫米的柔性皮肤随动作起褶子,镜头里顺滑得让人起鸡皮疙瘩

一部分网友一下子不信,隔着屏幕就开始放大看,猜有没有“真人套壳”

质疑来得快,像一阵风把舞台上刚升起来的热度吹散

第二天上午,何小鹏发了一段一镜到底的视频,直接拉开背部拉链,让大家看里面的结构

这还不够,到了当晚的小鹏X9超级增程技术发布会,工作人员在机器人通电状态下,当众剪开腿部覆盖件,露出骨架和驱动,IRON仍在台上继续走

我看视频时有点窒息,这种“极端自证”既像硬汉,又像求生

随后,小鹏副总裁宣布“剪腿版小鹏机器人”已进了展厅

研发团队在内部群里讲得更直白,称这次是“团队的耻辱”,也是IRON成长史上的伤痕

他们说没有能力打消所有质疑,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奔跑

还有人把那层被剪掉的覆盖件比作衣服——“这被剪下来的衣服,最终还会一件件穿回来,最终,走在世界更大的舞台上”

那句说完,群里沉默了一会儿,我感觉到一种倔强的气

如果把镜头拉远一点,这台机器人本身的参数也不是“空话”

公开信息显示,IRON身高178厘米、体重70公斤,全身82个自由度,动作误差能控制在两毫米左右

搭载3颗自研图灵AI芯片,总算力2250TOPS

这些冰冷的数字,恰恰是它能在台上稳住步点的基础

只是,当技术突然像人一样柔软时,人们先怀疑自己的眼睛,再怀疑你

有意思的是,舆情不只在技术圈发酵,资本市场也跟着起伏

曾有媒体统计,小鹏美股因机器人争议一度收跌接近4%,随后在回应视频发出后,小鹏港股当天直线拉升约5%

这样的波动,我更愿意理解为“信任的价格”,不只是图形上的红与绿

转头看11月13日,俄罗斯一家公司发布本土人形机器人,刚登台就失衡摔倒,零部件散落

CEO后来解释,可能是光线不足或者系统故障,是“实时训练”,也说“成功的错误会转化为知识,失败的错误会转化为经验”

这句话我记下了,朴素却不难懂

小鹏的研发团队在群聊里也很复杂,他们说如果换成自己,可能遭遇的舆论会更糟

技术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偶尔是被动的

在一轮轮争论里,我反而看到了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技术突破与公众认知之间,确实存在一道沟

特斯拉的Optimus亮相时,多数讨论集中在步骤清晰的进展和未来用途;

而IRON因为动作太拟人,争议却直接转向“是不是人”

当你超前一步,世界不一定准备好了

有人说,机器人只能在实验室里猫步,户外就容易出状况

也有人质疑视频是不是AI生成、是不是另一个机体

这些说法更像网络上的回声,需要时间去消散

何小鹏也在当天说,希望这是最后一次证明,希望更多人相信,能走猫步的机器人是中国企业造出来的

这句“希望”,其实是在给全行业打气

如果你后来走进展厅,可能会先被那条“剪掉一截”的腿吸走目光,金属与线束不再藏在皮肤下面

这是一种“赤裸的诚实”,不舒服,但有效

我甚至想象,一个带孩子来的父亲,蹲下身把“自由度”解释成关节能动的方向,把“误差两毫米”比作走路不偏离地砖缝

当技术被讲得像生活,它才离被理解更近

当然,极端自证不可能成为常规

剪腿让质疑暂时平息,也让知识产权暴露风险更高,下一次该怎么展示,谁也不愿把机密掏得一干二净

快速回应加硬核实证,是一把双刃剑,用一次震撼,用两次就可能变成消耗

行业需要的不只是舞台上的高潮,也需要稳定的科普、可复现的演示标准,以及外界耐心

这件事还有几个看点值得留心

接下来两三天,大家可能会关注“剪腿版”在展厅的具体摆放和参观反馈,看看真实观众会怎么聊

还会有人继续讨论研发团队的群聊,讨论中国科技企业的舆论环境

也许很快,会有机构或专家把这次中俄机器人的舆情差异做系统分析,给行业一点方法论

如果要从中挑一条线索,我选“信任”

技术的可信,是工程把每一个指标做到可验证;

企业的可信,是面对质疑不退场;

公众的可信,是在惊讶之后,愿意给时间

耐心不是缓慢,它是对复杂事物的尊重

我希望有一天,展厅里不需要再摆一台“剪腿版”,机器人依旧能走得好看,人们也不再为“是不是人”而争吵,而是为“能去做什么”展开更长的讨论

走向世界更大的舞台,靠的从来不是一句口号

是那一毫米一毫米调出来的动作,是一次次不体面却真诚的公开,是团队在群里说完“继续奔跑”以后,第二天依旧打开软件、拧紧螺丝

最终,技术会自己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