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城:“坐井观天”的亡国囚地
发布时间:2025-11-16 11:51 浏览量:1
五国城,这座铭刻着“靖康之耻”的历史地标,坐落于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核心遗址为辽代“五国头城”——它并非孤立城池,而是女真族五国部(剖阿里、盆奴里、越里笃、奥里米、越里吉)的会盟中心,因越里吉部居主导地位,故称“五国头城”,素有“松花江门户”之称,如今是黑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因北宋徽钦二帝的长年囚禁而闻名,“坐井观天”的典故更是穿越千年,成为王朝覆灭与帝王屈辱的深刻象征,其背后的历史细节远比传说更为复杂厚重。
一、亡国之路:从汴梁到五国城的两千公里囚途
1127年“靖康之变”后,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被金兵攻破,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及宗室成员、文武大臣、宫女宦官等14000余人,连同宫中金银财宝、古玩字画、图书典籍一同被掳北上,开启了漫长而屈辱的迁徙之路。这段行程历时两年多,跨越两千余里,二帝及随从饱受颠沛之苦:途中既要忍受北方的严寒,又要面对金兵的监视,昔日的帝王后妃不得不风餐露宿,甚至时常面临食物短缺的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北行途中的境遇并非全然如文学作品所渲染的那般极端残酷。押解元帅完颜宗望素有“菩萨王子”之称,喜读佛道,对二帝并未过度刁难;负责日常照料的宋降将阿计替更是“温言抚恤,戒约左右护卫”,每日供应鸡兔鱼肉酒果,还赠送万匹绢帛供众人御寒,宋徽宗甚至能将其中150匹分赐宗室。但这丝毫无法掩盖其亡国被俘的本质——他们不再是九五之尊,而是失去自由的囚徒,每一步都在远离故土,走向未知的囚禁之地。
1130年,经过两年多的辗转,这支庞大的俘虏队伍最终抵达五国城。这里地处松花江下游,远离中原,气候苦寒,在金代是专门关押重囚的偏远之地,金国选择在此囚禁二帝,意在彻底隔绝他们与南宋的联系,磨灭其复国的念想。
二、“坐井观天”:被误解的囚禁之地与真实生活
“二帝坐井观天”的说法流传甚广,尤其经《说岳全传》等文学作品演绎后,更让人误以为二帝是被关押在枯井之中,日夜忍受潮湿与黑暗。但历史真相并非如此:所谓的“井”,实则是女真族特有的半地穴式居所“地窨子”——这种房屋一半深埋地下,一半露出地面,屋顶覆盖桦树皮或茅草,在女真语中这类居所被称为“井” 。二帝居住的“地窨子”虽有门有窗,并非露天枯井,但空间狭小、采光极差,只能透过屋顶的缝隙仰望天空,“坐井观天”的典故便由此而来,既暗喻物理空间的禁锢,更象征着皇权尽失、视野闭塞的屈辱处境。
抵达五国城后,二帝的生活状态呈现出复杂的两面性:
- 名义上的待遇:金太宗并未将二帝视作普通囚徒,反而册封宋徽宗为“昏德公”(正二品,相当于金国左右丞级别),宋钦宗为“重昏侯”(正三品,相当于大将军级别),按月发放饷银,配备一定数量的随从,甚至允许他们保留部分皇室礼仪,宋徽宗在随从面前仍保有一定的话语权,曾拒绝农时征调民夫修缮失火宅院。
- 实际的困境:尽管有名义上的品级待遇,但他们始终是阶下之囚,行动受到严格限制,无法自由离开五国城。居住条件远非汴梁皇宫可比,只是东北农村常见的土房,冬季寒冷刺骨;饮食虽能果腹,却再也没有昔日的山珍海味,更多是北方的粗粮与简单菜肴。精神上的折磨更为致命,故国难归、尊严尽失,每日都在绝望与思念中度过。
更令人唏嘘的是,二帝在五国城的囚禁生涯中,竟仍有子嗣降生:宋徽宗在此居住8年(史载部分记载为9年),生下6子8女;宋钦宗则在此囚禁11年,后迁至上京,被俘期间共生下4个孩子。这一细节打破了“终日受虐、食不果腹”的极端传言,却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在绝境中被迫适应、苟延残喘的生存状态——亡国之痛虽深,生命的延续却未曾停歇。
三、帝王悲歌:五国城中的文字与生命终章
宋徽宗赵佶虽为亡国之君,却有着极高的文化造诣,书画、诗词皆为一代大家。在五国城的囚禁岁月里,他将满腔的悲怆、对故国的思念倾注于笔端,写下了大量诗作,可惜多数因遭金兵诬告“谋逆”而被焚毁,仅存十余首。其中《在北题壁》流传最广:“彻夜西风憾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短短四句,道尽了寒夜孤馆的凄凉、故国千里的遥远与音信断绝的绝望。另一首《宴山亭·北行见杏花》则借杏花的凋零喻自身命运:“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将亡国之痛与身世之悲熔于一炉,字字泣血。
除了诗词创作,宋徽宗仍未放弃文人本色,他以衣物换取书籍,与一同被囚的臣属探讨经史、反思为政得失,试图在精神世界中寻找慰藉。但日复一日的忧郁与压抑,最终摧垮了他的身体。1135年4月,宋徽宗在五国城病逝,享年54岁。关于他的身后事,流传着“尸体被焚烧炼灯油”的说法,但缺乏确凿史料佐证,更可能是后世对金国的憎恶而产生的演绎——大概率是按金国习俗简单安葬,直到多年后南宋与金国达成和议,其灵柩才被运回南方。
宋徽宗死后,宋钦宗赵桓的囚禁生涯仍在继续。他在五国城又坚守了11年,后被金兵迁往金国上京(今黑龙江阿城),最终于1156年(被俘28年后)被强迫参加马球比赛。当时宋钦宗已年近六十,体弱多病,不慎从马上摔下,被乱马踩踏而亡,结束了漫长而屈辱的一生。
四、遗址今貌与历史意义:跨越千年的警示
如今的五国城遗址,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周长2210米,残垣高约3米,呈长方形,古城墙的夯土遗迹仍清晰可见,护城河的轮廓也依稀可辨 。遗址内建有“徽钦二帝坐井观天园”“五国城历史纪念馆”,陈列着当年的生活用品、碑刻、书画复制品等文物,还原了“地窨子”的囚禁场景,让游客得以直观感受那段屈辱的历史。园内的残碑、枯木、寒井(仿建),无不散发着历史的沧桑与悲凉,吸引着无数人前来凭吊。
五国城的历史意义,早已超越了一处普通的遗址:它是“靖康之耻”的具象化象征,见证了北宋王朝的覆灭与中原文明的劫难;它是对后世统治者的深刻警示,“居安思危”“励精图治”的道理在这段历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它更是中华民族爱国情怀的溯源之一,正是这份亡国之痛,激励着后世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统一、民族复兴而奋斗。
从汴梁的繁华到五国城的凄凉,徽钦二帝的人生轨迹,折射出一个王朝从鼎盛到覆灭的必然。而五国城这座“坐井观天”之地,也永远定格在了历史长河中,成为一段屈辱史的见证、一面警示未来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