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条朋友圈就成“高风险人物”?美国监控中心三班倒,专盯自家人
发布时间:2025-11-16 18:04 浏览量:1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
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已发布一份信息征询书,计划委托私营承包商启动一项全天候社交媒体监控项目。该文件明确指出,私营承包商将受雇监控“Facebook、Google+、LinkedIn、Pinterest、Tumblr、Instagram、VK、Flickr、Myspace、X(前身为推特)、TikTok、Reddit、WhatsApp、YouTube等平台”,并将公开帖文转化为执法线索,直接输入移民与海关执法局的数据库。
这份征询函的内容读起来宛如网络惊悚小说的情节:数十名分析师轮班工作,面临以分钟计算的严苛时限,使用分层体系筛选高风险个体的优先级,并配备了用于持续监控的尖端软件。
作为一名研究数据治理、数字技术与美国联邦政府交汇领域的研究者,笔者认为,移民与海关执法局的这份信息请求标志着一个令人担忧却又符合逻辑的趋势——美国正将其边境从物理世界延伸至数字空间。
移民与海关执法局已通过一项名为SocialNet的服务来监控主流社交平台。该机构还与美国Zignal Labs公司签订了合同,以采用其人工智能驱动的社交媒体监控系统。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已在入境口岸对部分旅客的设备进行社交媒体内容搜索,同时,美国国务院也在外国人申请赴美签证时审查其社交媒体动态。
变化不仅在于监控规模,更在于监控体系的结构。移民与海关执法局正构建一个公私合营的监控闭环,将日常网络活动转化为潜在证据,以此取代政府人员逐案收集证据的传统模式。
私营承包商将负责抓取公开数据,收集包括帖文及其他媒体资料在内的信息。承包商可将这些发现与商业数据集(例如数据服务商律商联讯(LexisNexis)的Accurint产品和加拿大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CLEAR平台)及政府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关联。分析人员需要在严苛的时限内为移民与海关执法局的外勤办公室制作档案——高优先级案件的处理时间有时仅有30分钟。
这些档案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会直接输入美国帕兰蒂尔技术公司(Palantir Technologies)的“调查案件管理系统”——这堪称现代移民执法的数字中枢。在此,社交媒体数据将与日益扩大的车牌扫描、公用事业记录、房产数据及生物特征信息网络相融合,形成一幅可供检索的个人生活全景图。
官方声明称,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的数据收集将聚焦于已关联在办案件或潜在威胁的对象。但实际操作中,这张网撒得远比预期更广。
此处的危险在于:当某人被标记时,其朋友、亲属、组织伙伴或任何熟人都可能成为审查对象。此前在面部识别工具和位置追踪系统方面的合同已经表明,这类系统极易超出其原始设计范围。执法行动最终可能演变为对整个社区的监控。
移民与海关执法局将该项目包装为一项现代化举措:声称其能通过识别化名和发现传统方法可能遗漏的模式来定位目标。规划文件规定,承包商不得创建虚假档案,且所有分析数据必须存储在移民与海关执法局的服务器上。
但历史表明,此类防护措施往往形同虚设。调查曾揭露,地方警方与联邦特工之间的非正式数据共享,使移民与海关执法局得以访问未经授权的系统。该机构还屡次绕过搜查令要求,从数据中介处批量采购海量数据集。尽管白宫已冻结相关间谍软件的采购,但移民与海关执法局仍悄然续签了与以色列Paragon公司Graphite工具的合同——据称该软件能渗透WhatsApp、Signal等加密应用。
与此同时,移民与海关执法局的供应商生态持续扩张:美国Clearview AI公司提供人脸匹配服务,美国ShadowDragon公司的SocialNet用于网络关系图谱构建,美国Babel Street公司的Locate X提供位置历史追踪,而律商联讯(LexisNexis)则负责人员信息检索。该机构还采购了美国监控公司PenLink的工具,用于整合位置数据与社交媒体数据。这些平台共同使持续的自动化监控不仅成为可能,更成为常态。
政府监控社交媒体并非美国独有。英国新成立的警察部门负责扫描关于移民和公民动荡的在线讨论,因模糊公共安全与政治监控的界限而招致批评。
全球范围内的间谍软件丑闻表明,最初以反恐为由合法获取的信息工具,后来往往被用于打击记者和活动人士。一旦这类系统建立,任务蔓延(亦称功能蔓延)便成为常态,而非例外。
全天候监控不仅收集信息,更改变行为模式。
研究发现,2013年6月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全球监控计划曝光后,维基百科上恐怖主义相关条目的访问量立即骤降。
对移民和活动人士而言,风险更高。一条关于抗议活动或玩笑的帖文都可能被重新解读为“情报”。当人们意识到联邦承包商可能正在实时监控自己时,自我审查便随之滋生,公民参与的意愿也随之消退。在此环境下,由生物特征标记、算法分类、风险评分和数字痕迹构成的“数字化自我”,正演变为一个横跨平台与数据库的风险追踪者。
新动向及其重要性真正的新变化在于“解读权”的私有化。移民与海关执法局不仅在收集更多数据,更在将“判断权”外包给私营承包商。借助人工智能的私营分析师,将负责决定哪些网络行为构成危险信号。这种决策过程快速高效,覆盖海量人群,且基本不受公众监督。
与此同时,数据整合意味着社交媒体内容现在可以与位置及生物特征信息,共同存储于帕兰蒂尔(Palantir)的平台中枢。执法行动日益依赖数据关联分析,这引发了对正当程序的质疑。
移民与海关执法局的信息征询函预计将在数月内转化为正式的采购合同,而美国妇女选民联盟与美国电子隐私信息中心近期对美国国土安全部的诉讼表明,监管机制很可能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发展。移民与海关执法局计划设立一个永久监控中心——配备视频监控与计算机显示器的开放式室内空间,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值守——这表明该举措绝非临时性试验,而是一种新的运作常态。
透明化始于公开披露移民与海关执法局所使用的算法与评分系统。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等倡导团体主张,执法机构在网络空间应遵循与实体空间相同的搜查令标准。美国布伦南司法中心和ACLU同样认为,监控系统应接受独立机构对其准确性和偏见性的监督。多名美国参议员已提出立法,试图限制从数据经纪商处批量购买信息。
若缺乏此类制衡机制,边境管控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恐怕将持续消融。随着数字边界的不断扩张,任何网络活动被系统识别的人,都可能陷入其监控网之中。
那份信息征询函,正静静地躺在某个数字文件夹中,等待一份合同的签订。它所描绘的监控网络,如同一张无形的巨网,其边缘究竟在哪里?技术赋予了权力前所未有的“眼睛”,但谁又来规范这双眼睛望向何方?当每个人的数字足迹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时,社会赖以维系的安全感与信任,又该如何安放。
技术、隐私与安全,你认为这三者之间的边界应该如何划定?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