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名家带领人们读懂美术背后的人文地理密码
发布时间:2025-11-17 16:17 浏览量:1
“美术与一切艺术都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但这种地理环境,绝不仅仅指自然风貌。”11月16日下午于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举办的岭南文化名家大讲堂上,知名学者、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指出。围绕馆内正在举办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他带来主题为“地缘与艺风:地理如何塑造美术”的主题演讲,并与岭南文化研究院院长陈春声、美术史论家汤哲明展开跨领域精彩对谈,实现历史地理与美术史的碰撞。只见现场座无虚席,会场后方的加座越来越多,足见观众的热情。
在葛剑雄看来,研究艺术,更需要研究的地理环境是人文地理环境,包括文化、风俗、人口、城市、交通、经济、政治、军事等,“像是文化背景、师承关系、艺风流派、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对于艺术家起到的作用往往比自然环境还要大,构成艺术发展的社会场域和决定艺术表达的精神内核。”
葛剑雄援引古今中外丰富的案例,令大众对这样一种观点有了具体的认知,意识到人文地理环境的印记早已融入每一笔色彩、每一处线条。他说到了明代中期以苏州为中心的吴门画派,认为它当然受到江南自然地理的影响,但更需要揭示的是人文背景:当时的苏州商业相当发达,当地已形成这样一种生活方式,鼓励哪怕是普通人也要过上相对优雅的生活;因此当时苏州像裱画这样为艺术服务的行业形成产业链,促成书画成为一种商品,也促使当地画家的高产。
岭南画派以及广东美术的形成,自然也无法脱离其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葛剑雄提及,被列为岭南画派创始人的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都有长期留学日本的经历,很明显他们的画风受到日本画风影响,又将其与岭南传统加以结合。陈春声说到,18世纪讲究透视、明暗、阴影的十三行外销画,潜移默化影响了岭南画派的画风。汤哲明则笑言:“近代广东美术有点像霍元甲,想把传统的人文画变成实用的、老百姓能看得懂的东西。”
“艺术是非常灵动的东西,研究现当代的画派,需要格外注重人的流动。”陈春声特别指出。他说,一讲到地缘与艺风的关系时,容易将人固定化,将籍贯与地缘划上等号,但其实在现代社会,人的流动越来越频繁,除了人本身的流动之外,还有思想和精神的交流。陈春声举例,当今在广东画画的艺术家,有很多不是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的,在广州美术学院学习,学的也不是岭南画派,风格已受到很多影响。
“艺术没有标准答案。要想形成多元艺术的氛围,从人文地理来讲,需要形成一种鼓励创新的环境。”葛剑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