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赛道估值上千亿!进圈门槛飙升,后来者并非没机会!
发布时间:2025-11-17 18:45 浏览量:1
前言:
宝子们!最近具身智能圈也太热闹了吧~网上都在说行业格局已经固化,智元、宇树、银河通用、星海图、星动纪元组成的“具身智能五虎”垄断第一梯队,新玩家根本没机会突围!
这话听得人心里慌慌的,毕竟具身智能可是当下最火的赛道,国家政策力挺,中美都在疯狂抢高地,怎么就突然没后发者的份了?今天就来好好扒一扒,这“五虎争霸”的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后发者真的只能望尘莫及吗?
先给宝子们隆重介绍下“五虎”大佬们!能被资本捧上第一梯队,那实力确实不容小觑~估值方面简直卷到飞起!智元刚完成交割,估值直接突破150亿,甚至传出港股上市要冲到400-500亿港元;宇树春节后估值涨到120亿,有投资人预测上科创板后能破千亿;银河通用对外报价100亿,还在跟中东土豪谈新融资;星海图和星动纪元也稳稳站在10亿美元级别,妥妥的第二梯队头部玩家~
营收方面更实在,这些公司早就不是纯烧钱的主啦!宇树营收直接干到10亿规模,妥妥的行业领头羊;智元今年签下中移动、富临精工这些大单,收入至少好几个亿;星动纪元、星海图的年收入目标定在1亿左右,实现起来概率超大。对比海外的FigureAI,零营收却估值近400亿美元,咱们中国公司的估值真的太务实了~
不过宝子们也发现了,现在进这个赛道的门槛真的越来越高!2025年前7个月,具身智能上亿规模的融资就有46起,种子轮、天使轮的金额记录被疯狂刷新。资本还特别看“出身”,UC伯克利、斯坦福这些名校背景的创业者最吃香,银河通用创始人王鹤是斯坦福博士,星动纪元、星海图的核心成员好多都来自伯克利,简直是“名门正派”的天下~
更扎心的是,已经有中小公司扛不住退场了。达阔科技、一星机器人这些陆续关门,甚至有融过几轮的创业者开始往头部公司投简历。有FA直言,现在才入局的创业者,就算背景再硬,能融到的钱也比两年前少太多,连李开复都曾因为启动晚了一步没融到大额资金,普通人想侥幸突围真的太难了~
但!“五虎”也不是铁板一块,各自的打法和优势差别超大,根本没有哪家能做到全方位碾压~
智元的标签就是“资源硬”!创始人邓泰华带着华为基因,用华为那套管理方式搞研发,内部有4个科学家团队、3条业务线搞赛马机制。高瓴、红杉这些顶级资本愿意砸钱,看重的就是他的行业资源和管理能力,有人干脆把智元比作“细分领域的华为”,它能不能成,也是华为方法论在前沿科技领域的一次大考~
宇树则是行业里的“实干派标杆”!靠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G1圈粉无数,春晚露脸后更是火出圈。营收突破10亿,海外科研院所疯狂采购它的机械狗、机械臂,商业化落地走在最前面,也是离IPO最近的公司之一,实力真的没话说~
银河通用的聪明之处在于选对了落地场景!跟美团药房、宁德时代灯塔工厂绑得死死的~药房场景对机器人失误率容忍度高,还能积累数据,特别适合产品迭代;有产业投资方撑腰,既不愁订单,又能拿到场景支持,发展路径稳得一批~
星动纪元走的是“软硬件通吃”的路子,早早开始自研灵巧手,核心收入就靠卖硬件,跟美国Figure的思路不谋而合。创始人陈建宇是清华+伯克利背景,团队人事简单,技术路线不折腾,被投资人称为“六边形战士”,就是营销上有点低调,没什么出圈的亮点~
星海图则聚焦高校和科研市场,联合创始人许华哲是伯克利出身,在学术圈资源深厚,靠搭建科研生态慢慢做,估值也稳扎稳打涨到10亿美元,属于闷声发大财的类型~
虽然“五虎”势头正盛,但说行业格局已经固化,真的太早啦!宝子们仔细想想,具身智能的核心难题还没解决呢~王兴兴自己都承认,现在具身智能的AI模型在结构、数据规模上都不够用,软硬件方向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连这个领域的理论奠基人罗德尼・布鲁克斯都写文章质疑,当前的人形机器人搞不定精细操作,几十亿美元的投资可能打水漂~技术范式没定下来,后来者就有靠技术突破弯道超车的机会呀!
而且资本层面根本没冷下来!2024年以来新成立的具身智能企业里,64家完成了外部融资,21家累计融资超1亿人民币,这个数据比低空经济、智能驾驶这些热门赛道都高~2025年前7个月,投融资总额就达到176亿元,超过了2024年全年,单笔融资额也从0.77亿元涨到1.35亿元,资本还在疯狂往里面砸钱,足以说明大家对这个赛道的信心~
更重要的是,供应链的成熟也降低了入局难度!以前需要定制的电机、曲轴这些部件,现在供应链都能提供标准化产品,成本降了一大截~软件方面,开源模型和强化学习体系越来越完善,数据集补全也更方便,创业团队起步比以前快多了。有投资人发现,现在新成立的公司,做出来的产品基本都能站立、行走,甚至完成复杂动作,跟头部公司的技术差距在慢慢缩小~
新创业者的画像也在悄悄变化,越来越多博士生、硕士生挑头创业,团队更年轻、更综合,既有科学家,也有大厂实战派。他们不再靠一篇论文就创业,更看重场景落地,这种变化让行业创新更有活力,说不定下一个黑马就藏在里面~
当然啦,行业里确实有泡沫存在~有些公司估值虚高却没业绩支撑,一星机器人成立5个月就解散,就是典型的“跟风创业”,连战略方向都没搞清楚~头部公司目前的应用场景也多是展示、科研教具,能产生大规模商业价值的订单还很少。但泡沫不一定是坏事呀,内卷反而能加速淘汰,留下真正有实力的玩家~
现在的关键不是有没有机会,而是怎么在泡沫破之前找到自己的位置、活下来!对头部公司来说,得赶紧实现产品市场匹配,把技术优势变成稳定订单;对后发者来说,别盲目跟风做人形机器人本体,要找差异化赛道才是明智之举~
比如有的公司专注做灵巧手、电机这些核心零部件,靠硬件赚钱;有的深耕物流、巡检这些垂直场景,避开跟头部正面竞争;还有的聚焦算法优化,给其他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制造业的“后发优势”在这里同样管用,后来者可以借鉴成熟技术,直接切入最前沿的细分领域,不用重复高成本研发,这不就是弯道超车的机会嘛~
而且政策和市场需求都在托底呀!国家把具身智能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也明确了发展目标;中美科技竞争下,具身智能是重要的比拼领域;市场端,产业场景的需求正在觉醒,2026年可能就到了交成绩单的时候,真正有商业价值的订单会冒出来~
说到底,具身智能现在还处在“群雄逐鹿”的阶段,没有哪家能高枕无忧~“五虎”只是阶段性领先,真正的行业格局,得等技术定型、商业化落地后才会清晰。对创业者来说,现在不用纠结有没有机会,而是要想清楚自己的核心优势是什么,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有没有找到足够大的落地场景~对投资者来说,跟风投头部不如找有差异化、有技术壁垒的潜力股~
具身智能的故事才刚开头,“五虎争霸”只是中场前的热身~真正的行业王者,得在技术突破、场景落地、商业盈利上都交出答卷,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新玩家冲出来惊艳所有人~宝子们觉得后发者还有哪些破局的机会?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