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的亲密关系,是21世纪的未解之谜
发布时间:2025-11-18 05:36 浏览量:2
出品 | 那个NG
本文首发于虎嗅青年文化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2025年,变化在继续,这是有关向上向新趋势中的一个现象。
重视年轻消费者的品牌最近十分头大,因为年轻人们有点矛盾:
既追求即时的心理满足,又渴望被理解和认同;既想建立固定的情感联系,又不相信长期关系;既渴望安全和陪伴,又更加自我。
心理上的敏感、情绪上的矛盾……这代人的需求,实在有点难搞懂。
但正是这种难懂,带来了独属于他们的消费风潮。
Z世代的年轻人们正面临一场亲密关系危机:连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关系,都说不清了。
一个最能代表这种状况的词,就是:Situationship,短期关系。
这个词的意思指的是两人之间关系介于“朋友”与“情侣”之间,但缺乏明确承诺的状态。多个媒体将这种关系视为Z世代典型的情感状况之一,连牛津词典年度词汇都把它正式收录在2023年年度词汇之中。
短期关系在现在受欢迎到什么程度呢?
有国外媒体指出,在TikTok和配对软件中,Situationship的使用频率在不断上升。而在国内某社交平台上,和这个词相关的话题已有近千万的讨论热度,甚至众多情感博主还根据它出了不少约会公式,教人怎么保持“恰当的距离感”。
然而,这只是所有短期关系现象的一角。根据不同的情感状态和相处模式,有越来越多亲密关系的新词汇被年轻人们发明。比如,只关注当下的Casual Dating、类似备胎定位的Cookie-jarring、靠点赞等零星信号维持的Breadcrumbing等等。
目前中国互联网流行的搭子文化也是现象之一。具体表现为,人们只在一个固定的场合或者活动中见面、互动,但并不真正进入对方的生活中。
美国婚礼规划平台The Knot甚至将近年来热门的关系词汇整理成了一个网页词典。作者Elana Lyn Gross则坦言,做这件事的原因只是,连作为千禧一代的自己都看不懂他们的暗号了。
有的人可能觉得,这种流行的感情状态有点荒唐,像是每个年轻人都会经历的混乱时刻。
但答案或许并不那么简单。这种短暂关系,更像是一代人身处被科技、现代化不断加速后社会,对“亲密”这件事产生疑义的集体焦虑。
现有的多个调查对这种短期关系做过研究。一些报告显示,这代年轻人更重视恋爱中的即时感受和心理共鸣,而非长期规划。
短期关系的盛行背后,是Z世代心中的孤独感。
根据Cigna的一项调查,Z世代(18-22岁)的平均孤独感得分为48.3,在各个世代中排名第一,被称为“最孤独的一代”。报告也指出,各世代的孤独得分随年龄下降而逐渐升高。
对于背后的原因,新民周刊在此前这样解释道:
“Z世代出生于物质富裕的时代,大多数无需忧虑意识。这种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显得愈发强烈。”
科技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它能让人轻而易举地连接世界,但也让连接这件事,失去了珍贵的感受。
作为在互联网世界中的原住民,Z世代比谁都理解网络世界的能力,也比谁都理解网络关系的价值与脆弱。当连接不再稀缺时,这一代更关注也更渴求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但遗憾的是,他们这种诉求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显得遥不可及:43%的Z世代成年人表示在工作中没有亲密的朋友,而27%的人除了家人之外根本没有亲密的朋友。
或许就是因为远,所以才显得重要。
虽然在社交媒体上你总能看见Z世代关于亲密关系的暴论、看见他们沉迷短期关系的状况。但在报告里,却揭示了他们在流量之外的另一面。
比如,在一份Leger发布的Z世代报告中,数据显示在这个群体没有孩子的人当中,仍有53%表示未来希望生育子女,这个数字也超过了千禧一代(42%)。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和中国青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发布的一项全球研究报告《第一代全球公民:为变化的世界重新构想成年生活》,拥有恋爱关系(60%)定义为Z世代最重要的优先事项之一。而同一调查显示,在当前的单身人士中,约有50%渴望拥有一个伴侣。
虽然Z世代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令人眼花缭乱,甚至矛盾,但他们的诉求却出奇地一致:希望在高速进化的世界中,利用真实稳定的亲密关系,抓住一个绝对安全的落脚点。
这种对待亲密关系与情绪安全感的期待,正在塑造独属于他们的消费热点。
消费的决定不仅是个人喜好的呈现,更是成长环境和金钱观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对Z世代而言,目前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对互联网的依赖。
国内媒体将Z世代称为“握着鼠标出生的一代”。他们是互联网第一代原住民,与网络世界相伴相生。对于他们来说,对互联网的学习和语言体系、生活方式等基本能力是同步进行的。
这种时代特征也确定了这一代人与互联网的伴生关系。同时,手机上的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方式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社交途径。线上社交,成了Z世代思维中一种自然的说话方式。
而过于依靠虚拟空间,也造就了一些现实中的问题。比如,我们之前聊过的Z世代凝视,便是人们在吐槽这些年轻人在习惯和手机说话后,忘却了如何和真人进行眼神、表情上的沟通,从而显得“非常僵硬”。
在生于虚拟世界的这一代中,他们通过互联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因此在面对多样化的事物时,接受程度非常高。但过多的信息和负面事件,也让这代年轻人失去安全感。走进他们内心,获得他们的信任,变成了一件很难的事。
年轻人的社交模式也因此彻底改变。
以往人们进行社交,目的是想发展一段关系或者开拓商业上的合作伙伴。但现在,他们却开始只为了社交而社交。
比如,作为最热门的约会软件之一,在2024年的调研报告里,提到约80%的月活跃用户是Z世代。而同为约会软件的Bumble,用户平均年龄约为26岁,有超过70%的用户在35岁以下。
选择使用这类APP认识新的人,是由于它们普遍具有筛选机制。就像学历之于面试,可以精准过滤掉自己不喜欢的群体,让社交更加高效。
但真人的不可控,让更多人失望而归。因此以纸片人为主角的乙女游戏,例如恋与制作人、光与夜之恋等,正成为新的虚拟恋爱方式。
近几年来,AI的发展更是托举了人们对陪伴的需求。年轻人开始和Deepseek、Chatgpt等AI建立一对一的情感关系,连商家们开始制作将AI训练为理想恋人的话术模板,甚至出现了猫箱等专业AI恋爱app。
依赖AI的原因是,它比真人更善解人意、有强大的记忆功能。最重要的是,它们随叫随到,是真人无法替代的安全感。
有主流机构认为,AI情感陪伴和虚拟恋人将在未来保持高增长。而Z世代,也正是如此坚信的。
一项全球调查显示,当被问及对2050年恋爱关系格局的预测时,35%的Z世代表示,他们相信通过虚拟伴侣应用程序拥有人工智能女友或男友会很普遍,而约33%的人则认为与机器人发生性关系将变成常态。
除了客观表现,虚拟恋人也更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一个叫作Joi AI的聊天机器人平台的Z世代调查中显示,有83%的Z世代表示他们能和AI建立有意义的情感连接。而同一调查中,约80%表示如果合法则会考虑与 AI “结婚”,75%的人认为AI伴侣可能完全替代人类关系。
这些数字,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他们对传统浪漫关系的不满,也是对陪伴的强烈需求表现。
但现在这种情况似乎也正在悄然改变。一些现象显示,年轻人不再满足于柏拉图式的虚拟交谈。真实感正成为Z世代在情感中的核心追求。
习惯了为了社交而社交的年轻人们,正重新萌发了对自然发展关系的向往,这或许也正成为未来情感消费的重要风向标。
Axios/Generation Lab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只有21%的Z世代受访者在过去一个月内使用过约会软件。相反,Instagram和TikTok等社交媒体平台已代替传统的配对软件,成为寻找约会对象和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
Goshorn也指出,人们认为在这些社交媒体上能呈现真实的自我,与他人的交流也更轻松自在。而在约会软件上打造人设,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维持一些完美形象。
对线上社交的依赖表面下,暗藏着一股回归线下的潮流。一些人开始将线上交流作为通往线下见面的桥梁,而体验式社交活动正成为这代人的独特“酒桌”文化。
比如,去别人家蹭饭的小饭桌、只报名不挑选的盲盒饭局、无厘头的乱讲ppt大赛等活动成为年轻人社群中一种重要的破冰形式。
它们通常为5-20人之间的小规模活动,以社交、体验或娱乐为主要目的,其活动内容和其他参加人的属性都有非常强的随机性。
这种模式,其实也是一种轻松社交。人们不需要考虑对方的经济条件或者家庭背景,更不需要有多么深度的互相了解,便可以进行无负担的思维互换。在当下,这已成为Z世代喜爱的社交文化之一。
对真实感的需求也同时刺激了实体消费。
以Labubu为首的盲盒文化在2025年爆火,而盲盒本身,是非常典型的情绪消费。愿意为未知感付钱,其实也是对刺激感的一种需求。
在近几年,谷子经济的飞速发展也验证了年轻人的消费动机。有机构数据显示,预计2029年中国谷子的整体市场规模将超过3000亿元。同样,ONLY展(即基于一个主题的展会)的兴起也证明着人们对于心灵同好们的需求。
除了从虚拟到真实的诉求,Z世代也开始兴起一场对高质量关系的追求。一些人发现,仅聊天睡觉、而没有深层交谈的浪漫关系只能暂时缓解孤独之痛。而要想解决孤独感,可能需要一些复古的做法。
比如,在恋爱市场中,老派男友重新成为香饽饽,也是因为他们有着真诚和务实的特点。而在社媒上,一些女生也开始掀起了一次删除Dating软件的运动。
这些决定看似很普通,实际上则是Z世代在迷茫中的一次破局。而这类消费现象,也同时引导着品牌们的未来走向。
在情绪价值被放大到前所未有的时代,消费这件事,就成了Z世代最便捷、也最可控的表达途径。不仅如此,新兴现象也正反向推动着品牌的未来策略,塑造着新的消费文化。
从互联网的角度来看,这种表现更加明显。
年轻人群体中兴起的虚拟消费,像是在线陪聊、直播间打赏、游戏道具消费,再到在线算塔罗、赛博梦占(通过占卜推测虚拟人物的想法)等玄学类服务。因此,有更多的品牌开始重视虚拟的营销方法。
在重视情绪价值消费的环境导向下,色彩消费也是各品牌开始重视的策略。
比如,多巴胺配色在之前流行,就是因为它能够通过单纯的视觉冲击带来好心情。
根据色彩心理学,高饱和度的视觉效果能触发强烈的情绪反应。不同颜色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例如黄色代表快乐与兴奋,红色代表热情与温暖,蓝色代表平静和安详等等。
足够丰富的颜色设计能够有效帮助品牌与消费者建立情绪共鸣。据Business of Fashion报道,更强的视觉需求,也是Gen Z Yellow成为Z世代标志色的原因:它比象征千禧一代的Millennial Pink更加明亮,饱和度也更高。
除了代表视觉的颜色,贴近年轻人心目中对自己的人设,也是品牌在确定用户画像时需要确定的内容。
比如,受到北美年轻消费者欢迎的美妆品牌Glossier不仅遵守了颜色原则,更是将情感共鸣和作为品牌定位的出发点。
他们将受众定义为Glossier女孩,具体是这样描述的:她的妆容并不浓艳,偶尔会涂上大胆的唇膏、有趣的眼线或画个小小的眼尾,但绝不会化浓妆。她拥有Tumblr和Pinterest式的时尚感,或许风格简约,却散发着一种令人喜爱的“酷”感,最重要的是,她非常注重美感。
以上的描述符合了Z世代想变得受欢迎,同时保持一点特别之处的心理。它迎合了年轻女性对颜色、性格、自我形象的感知,达成了精神上的认同。
这也是为什么它能被Reddit用户们称为“继Superme之后,形象塑造最成功的品牌”。
除了视觉冲击和受众定义,现在的年轻人也非常在意与品牌内核的共鸣感。数据显示,约67%的Z世代认为,品牌应该更好地反映他们的恋爱生活和恋爱关系。
Edelman Trust Barometer的一份报告指出,如果品牌能在产品与营销中真实反映 Z 世代所经历的现代关系模式 (如非传统恋爱、数字恋爱、心理契合等),就会更容易建立情感链接与忠诚度。
热门约会软件的Hinge便是很好的例子。它在透析了年轻人在关系上的矛盾后,将这种拧巴感当成了品牌的价值观,并提出Designed to be deleted(为了删除才设计的)的Slogan。
独特的自我定位让它成为同赛道增长最迅速的软件之一。在2024年,Hinge的直接营收成功达到 5.50 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9%。
这一切变化,其实早有预兆。早在《孤独社会》这本书中,三浦展就已经提出,我们正处于第四消费时代中,这意味着消费的焦点正从物转移到人本身。
人们现在看重的不是消费了什么,而是“和谁一起,遇见了谁,谁是怎么制作的,从谁那里怎么买到的”。相比于买到的具体产品,人们更在乎在消费的瞬间,自己内心产生的感受。
这也导致,在当下的消费行为中,消费过程中的情绪价值成了和商品本身同样重要的东西。在年轻人的消费观中,这两者缺一不可。
但归根结底,消费行为是人的映射。
商品在现在更是一个可以看见的情绪出口。人购买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而是通过它的属性,呈现出的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具体锚点。在感情动荡的时代,这种意义显得格外重要。
毕竟,情感是没有办法控制的事。相比之下,选择为什么而花钱,就显得可控太多了。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806348.html?f=ydzx
- 上一篇:陈独秀 |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 下一篇:杨绛:人生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