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联系卡成“资源调查表” 教育公平容不得功利算计

发布时间:2025-11-18 08:10  浏览量:2

□孔德淇

近日,山西省忻州市长征小学(西校区)因一份“家校联系卡”陷入舆论漩涡,卡片上“家长擅长项目或可提供的社会资源”的设问,在社会上引发热议。尽管学校迅速叫停卡片填报收集并致歉,将问题归咎于“工作人员未能深刻领悟、理解上级相关文件精神”,但这场争议早已超越事件本身,直指家校关系中教育公平与功利倾向的深层博弈。

优质的家校合作,确实能汇聚各方力量为孩子成长铺路。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定义家校合作中的“能力”与“价值”,是家长的社会资源、人脉关系,还是陪伴孩子的耐心、参与教育的热忱?此次事件中,学校联系卡上的设问,显然将前者置于优先位置,这种导向暗藏教育功利化的风险。

对家长而言,这样的问询无疑是一种隐性压力。手握优质社会资源的家长或许能从容应答,而普通工薪家庭、外来务工家庭的家长,可能会因“无资源可提供”陷入自卑,甚至担心孩子因此在学校受到差别对待。

教育公平的要义在于每个孩子无论家庭背景、资源多寡,都能享有平等的成长机会与优质教育。将家长资源与家校合作强行绑定,不仅矮化了学校的教育初心,更让教育公平因家长资源差异出现裂痕。

这场争议的爆发,也暴露了当前家校关系中边界模糊的普遍问题。近年来,从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制作手工作品,到变相征集家长资源参与学校活动,部分学校将自身职责转嫁或延伸至家庭,让家校关系逐渐失衡。涉事学校的联系卡,就是这种失衡的一个缩影。

学校致歉中提到的“工作人员未能深刻领悟、理解上级相关文件精神”,虽有推脱之嫌,却也点出了部分教育工作者的认知误区。上级鼓励家校合作,是为了形成教育合力,让家长更深入地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并非让学校借此谋取额外资源。认知偏差若不纠正,类似的争议还会反复出现。

值得警惕的是,“资源导向”的家校合作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当学校习惯依赖家长资源开展活动,便可能放松自身履职能力的提升;当家长发现资源多少比配合程度更受重视,便可能滋生功利化的参与心态。最终,家校合作会从“育人协同体”异化为“利益交换场”,教育的纯粹性将被严重破坏。

化解家校关系的信任危机,杜绝联系卡变“资源调查表”,学校必须厘清自身职责边界,回归育人本位。在设计家校互动机制时,应坚守平等参与、自愿奉献的原则,让每个家长都能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避免被“资源门槛”挡在门外。

此次事件中,忻州当地教育部门迅速介入调查,体现了对教育公平的重视,但更需建立长效机制,明确家校合作的权责清单,严禁学校以任何形式向家长索要社会资源,同时加强对学校工作人员的培训,确保上级政策在执行中不跑偏、不走样。

教育的本质是用心灵唤醒心灵,而非用资源衡量价值。希望此次事件能成为一面镜子,让更多学校摒弃功利算计,坚守教育公平,让家校合作回归“协同育人”本质,为每个孩子的成长筑牢公平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