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破壁与共生,“第四代大学”如何重塑教育未来?

发布时间:2025-11-18 09:02  浏览量:2

当人工智能重构知识生产逻辑,当产业升级呼唤创新人才,以打破边界、科教融汇为核心的“第四代大学”正悄然崛起。深圳理工大学、福耀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大学学府里,新一代大学生正亲历着“个性化培养”“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教育革新。此外,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多所湖南传统高校已逐渐开启探索。

他们的课堂没有标准答案,科研选题紧扣真实需求成长路径,突破传统范式。在高等教育迭代升级的浪潮中,“第四代大学”如何构建价值创造的新生态?传统高校又该如何守住根基、拥抱变革?记者进行了采访。

深圳理工大学课堂

培养破局

从“标准化塑造”到“个性化赋能”

“在这里,专业不是壁垒,而是聚焦前沿解决问题的不同视角。”来自深圳理工大学的大一学生胥阿罗是一名湖南籍学子。对她而言,传统高校的“面面俱到”远不如新型大学的“小而精”,“每周四天授课、一天科研实践的模式,让我一年能比同龄人多积累五分之一的实践经验。”

现在大一的她正在修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当于通识教育,大二再根据兴趣选择生命科学、算力微电子、药学等计算机交叉学科方向。胥阿罗说:“大一的学习让我们有足够时间探索兴趣,搞清楚计算机跟多领域结合能产生何种价值。”

据了解,深圳理工大学采取学院、研究院和书院“三院一体”的培养模式,胥阿罗所在班级隶属学校2025年扩招后新成立的第三个书院,120人规模的书院里,数学、政治课是“大班课”,计算机课则是拆成30人的“小班课”,有老师手把手教学实验。

胥阿罗

每周五是胥阿罗最期待的一天,他们不用待在学校,而是去到真正的医院,在病房里直观地看到医生如何为病人诊治,这属于她“科研轮转”的一部分,她说,“如果说课本知识是‘死’的,那么科研轮转让我亲身感受到了知识的活力。”

这样的实践源于学校“4+1”教学模式:周一到周四上基础课,周五全员进入实验室或实地实践。同时,胥阿罗还拥有学术导师、生涯导师和辅导导师,在三位导师的带领下,她能获得更全面的成长支持。

这种“小班化+导师制”的模式,并非深圳理工大学独有。福建福耀科技大学首届招生仅50人,全部实行“50人小班”教学,为学生配备4名导师,为“个性化培养、自主性选择”提供高端指导和全面辅助;康复大学则推行“1:1导师制”,每位学生都有“学术指导+成长陪伴”的双维支持……

学科破壁

从“分科壁垒”到“交叉共生”

“第四代大学”的核心突破,始于对传统学科划分的重构。不同于传统高校按院系设置的垂直学科体系,“第四代大学”多以“问题导向”搭建组织架构,彻底跳出“象牙塔”思维,将产业需求全面融入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的全链条,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落地—反哺教学”的闭环生态。

在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药、量子信息等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专业成为创新核心载体,学生可自主选择跨专业课程模块,参与跨院系联合科研项目;西湖大学与长三角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企业不仅提供科研经费与真实场景,还派遣技术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论文指导。

福耀科技大学依托学校科技创新平台和国际化科研合作平台,与福耀集团、中国一汽等国内多家企业建立了包括技术转移、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人才联合培养等在内的产教合作网络;深圳理工大学坚持“选一个方向、建一个学院、成一流学科、强一片产业”,每一个学科交叉专业都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技术平台、孵化器、产业园、产业基金等,打通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

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赋能让产教融合突破时空限制。虚拟仿真实验室让学生远程参与异地企业生产线调试,AI辅助科研平台快速处理海量产业数据,使校园与产业一线的距离大幅缩短。这种“产学研共生”模式,让教育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价值创造的协同过程。

转型之思

传统高校的守正与破局

目前我国有3000多所高校,如此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下,为何还要建设“第四代大学”?在日前举行的第一届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发展圆桌论坛上,多位大学校长指出,“第四代大学”的“异军突起”并非偶然,其不是传统大学的颠覆者或替代者,而是为其转型探路的“先行者”和“贡献者”。

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表示,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也就是“第四代大学”,不是再建一个“985”、“211”或“双一流”大学,而在于打造真正顺应并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与未来产业需求的“第四代大学”,使教育能主动服务并驱动经济与社会发展。

深圳理工大学

“我们这批新型研究型大学可能相当于一个‘尖刀班’,为我们整个国家的教育改革提供有意义的经验和探索。”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认为,这些“小而精”大学的前沿实践,将为传统大学的转型提供宝贵借鉴。

记者了解到,湖南多所传统高校已逐渐开启探索。中南大学组建人工智能、储能科学与工程等交叉学科研究院,依托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湖南优势产业搭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湖南大学推行“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打破院系壁垒设立跨学科课程模块;湖南农业大学则将农学与信息技术、管理科学融合,打造“科技助农”特色培养路径……这些探索的共同逻辑是,立足自身优势,设立灵活机制,在保持学科特色的同时,增强对接社会需求的能力。

“无论是‘第四代大学’的大胆探索,还是传统高校的稳步转型,高等教育变革的核心始终是‘育人’。”湖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传统高校可试点“小切口”改革,如设立跨学科创新实验室、优化评价体系、拓展校企合作深度,在守住育人本质和学科优势的基础上,逐步打破不合时宜的边界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