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注意!回村建房前,先看清这3个现实

发布时间:2025-11-18 02:23  浏览量:1

现在不少在城里打拼的南方人,都有个“返乡建房梦”:在老家盖栋漂亮小楼,留个念想,等老了养花种菜、安度晚年。可现实是,很多人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建好的房子,一年住不了10天,最后落满灰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累赘。

回农村建房,到底是守住了“根”,还是砸钱买了栋“废屋”?其实不是农村不能建房,而是很多人没摸清里面的门道,跟风冲动之下踩了坑。今天就用南方人听得懂的大白话,拆解3个戳破“田园美梦”的真相,再说说怎么建才不浪费钱、不后悔,打算回村建房的朋友,赶紧码住慢慢看。

真相一:“面子建房”最坑人,高投入换不来高使用

南方人好面子,回村建房总想着“不能比邻居差”:你盖两层,我就盖三层;你做简装,我就搞豪华装修。可多数人忘了问自己:这房子我真的会常住吗?

那些被“面子”坑惨的真实案例

湖南益阳的李姐,2016年跟着村里的风气,花55万建了栋带庭院的别墅,全程亲自盯着施工,就想在乡亲们面前挣口气。结果房子建好快10年,全家累计住了不到30晚——孩子在城里上学,要上兴趣班、补习班,根本离不开;老两口在城里做小生意,回去一次光路上就要折腾大半天,每次住完打扫灰尘都要花两天,后来干脆回村办事也当天赶回城里。

还有江西赣州的老陈,2024年为了赶在春节前住新房,跟施工队签了“百日完工”协议,天天催着加班。地圈梁浇完第二天就砌墙,3米高的外墙一天就封顶,楼板刚浇5天就拆模板运装修材料。施工队劝他“混凝土要养护,墙体要沉降,急不得”,他还骂人家“磨洋工”。结果搬进去半年,客厅墙面就裂出手指宽的缝,下雨天渗水严重,专业检测说要花好几万修复,老陈现在悔得肠子都青了。

扎心数据:七成建房者每年住不满1个月

现在社交平台上,#回村建房后悔系列 话题播放都超2.3亿次,留言里满是吐槽:“花80万建的房,一年住7天,纯属给自己找罪受”“盖房花光积蓄,现在想卖卖不掉,想租没人要”。

有数据统计,72%的返乡建房者每年居住时长不足1个月,38%的人甚至不到7天。很多人建的三层别墅,实际用到的也就底层的客厅和卧室,楼上两层常年锁着,成了堆放杂物的地方。花大价钱做的豪华装修、定制家具,最后都在灰尘里慢慢损耗,完全是“花钱买摆设”。

正确做法:先想“用多久”,再定“建多好”

建房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每年能回村住多少天?未来5年有没有返乡长期居住的计划?家里老人会不会常住?想清楚这些,就不会盲目跟风盖大房子、搞豪华装修了。

- 要是一年就住几次,简单盖个两层小楼,实用为主,不用追求大庭院、复杂装修,把钱花在防水、保暖这些关键地方;

- 要是打算以后养老常住,再考虑扩大面积、提升装修品质,而且要提前考察村里的医疗、购物配套,别等房子盖好了才发现不方便;

- 千万别为了“比邻居气派”超预算,很多人本来计划花30万,最后因为攀比加到50万,结果房子闲置,积蓄也被套牢,得不偿失。

真相二:配套和习惯脱节,新房住得“闹心”

很多人想象中的乡村生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真住进去才发现,城市里习以为常的便利,在农村都成了奢望。不是房子不好,是城乡差异带来的不便,根本没法忍。

最让人头疼的3个问题

第一个是教育医疗跟不上。南方很多农村,村里只有小学,孩子上初中就要去十几公里外的镇上,住校一周才能回一次家;老人有个头疼脑热,村里的卫生站看不了,要跑很远去县城医院,遇到紧急情况更麻烦。很多人本来想让老人回村养老,结果因为看病不方便,只能又接回城里。

第二个是生活配套太不便。网购快递要去镇上的代收点取,远的要跑二三十公里;晚上想出去买个东西,村里的小卖部早就关门了;夏天想吹空调、冬天想取暖,农村的电网负荷不够,电压不稳,空调经常“罢工”;还有些偏远村子,自来水供应不稳定,洗澡都成问题。

第三个是社交圈和生活习惯难适应。在城市住久了,早就习惯了身边的朋友、同事,回村后很难融入当地的社交圈;年轻人觉得农村生活太单调,没地方娱乐;老人在城里住惯了小区的便利,回村后要打理庭院、应对蚊虫,也觉得不适应。很多人建的新房,最后变成“住也不是,空着也可惜”的尴尬存在。

例外情况:靠近城镇的房子才“实用”

不是所有农村建房都后悔,关键看区位。如果老家靠近县城、城镇,或者在景区附近、交通干线旁边,配套设施完善,生活便利,这样的房子才值得建。

比如广东清远有些村子,离市区只有半小时车程,村里通了公交、快递能送到家,附近还有超市、医院,这样的房子不管是周末度假,还是以后养老,都很实用。还有的村子搞乡村旅游,把房子改成民宿,平时交给村里人打理,自己节假日回去住,还能赚点租金,一举两得。

正确做法:建房前先考察“配套硬指标”

别光盯着宅基地的位置,建房前一定要实地考察这几点:

- 交通:到县城、市区要多久?有没有直达公交、高速?

- 配套:村里有没有超市、药店、卫生站?快递能不能送到家?

- 生活:自来水、电网是不是稳定?有没有天然气、宽带?

- 教育:孩子上学的学校离家多远?教学质量怎么样?

如果这些硬指标都不达标,又没有长期返乡居住的计划,建议别轻易建新房,免得最后住得闹心,还浪费钱。

真相三:变现难+维护贵,房子成“沉没成本”

很多人觉得回村建房是“投资”,以后会升值,可实际上,农村自建房的投资属性几乎为零,反而会变成不断花钱的“负担”。

第一个坑:变现难,想卖都卖不掉

农村的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自建房只能在本村集体内部流转,不能卖给外村人,更不能卖给城镇居民。也就是说,你的房子就算盖得再豪华,也只能卖给同村有宅基地需求的人,受众特别窄。

很多偏远农村,村里的年轻人都进城了,没人愿意在村里买房,房子根本卖不出去。对比一下,2016-2025年,一线城市的房产平均升值了130%,就算是二三线城市,房产也能抵押、能交易,流动性强。而农村自建房不仅不升值,还会因为年久失修不断贬值,最后变成“没人要的废屋”。

第二个坑:维护费每年都要花,越放越破

农村的房子没人住,坏得特别快:屋顶的瓦片会松动,下雨天容易漏水;墙体没人通风,会发霉、开裂;门窗生锈、家具受潮,这些都要花钱修。

就算房子没人住,每年也得花不少维护费:请村里人帮忙打扫,一年要几千块;屋顶漏水、墙体修复,一次就要好几千;还有物业费、水电费,就算不用,也可能要交基础费用。广东梅州有位业主,花40万建的房子,闲置3年,光维修就花了2万多,相当于每年白扔7000块。

第三个坑:政策风险不能忽视

现在农村建房有很多规定,“一户一宅”是基本政策,建新房子之前,要是家里已经有宅基地,可能要把老房子拆掉;而且建房面积、高度都有标准,超标了可能要被整改,甚至罚款。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风险:如果宅基地长期空置,或者房屋倒塌后两年内没重建,村集体有权依法收回。很多人以为盖了房子就永远是自己的,其实要是长期闲置,可能连宅基地使用权都保不住。

正确做法:让闲置房“活”起来,才不浪费

要是房子已经盖好了,又没法常住,别让它空着,试试这几个办法:

- 短期出租:租给村里的返乡创业者当工作室,或者租给附近工地的工人,每月能赚点租金,还能有人帮忙照看房子;

- 改造民宿:如果老家在景区附近,或者交通便利,把房子改成小型民宿,交给村里靠谱的人打理,节假日自己回去住,平时赚钱;

- 流转给同村人:要是确实不想住了,按照政策流转给同村有需要的人,虽然卖不上高价,但能收回一部分成本,总比让房子烂在那里强。

2025年回村建房:这3类人值得建,3类人别冲动

不是所有人回村建房都后悔,关键看自身情况。2025年乡村振兴政策还在推进,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符合条件的人建房,确实能实现“落叶归根”的梦想。

这3类人,回村建房值得

1. 家里有老人要长期在农村居住的:老人习惯了农村的生活,建房能让他们住得更舒适,自己也能随时回去看望,尽孝心;

2. 老家靠近城镇、景区,配套完善的:这样的房子实用性强,不管是自住还是出租、做民宿,都能发挥价值,不会闲置;

3. 想保住宅基地使用权,有情感寄托需求的:对很多南方人来说,农村的房子是“根”,是儿时的记忆,就算不常住,建栋房子也能留住乡愁,而且能避免宅基地被村集体收回。

这3类人,别盲目冲动

1. 只为了“面子”攀比,没实际居住需求的:花光积蓄盖栋没人住的房子,最后只会变成负担,不如把钱存起来,或者在城里改善住房;

2. 经济实力一般,建房会影响家庭生活的:农村建房加上装修,最少也要二三十万,要是这笔钱会影响孩子教育、家庭应急,就别着急建;

3. 老家偏远,配套极差,短期内没改善可能的:就算盖了房子,也会因为生活不便没法住,最后闲置,不如等配套完善了再考虑。

最后说几句实在的:建房不是“圆梦”,而是“理性决策”

回农村建房,本身不是坏事,坏的是盲目跟风、冲动决策。对很多人来说,农村的房子是“根”,是心灵的归宿,但这份情感寄托,不能建立在浪费积蓄、忽视现实的基础上。

其实判断要不要回村建房,核心就两点:一是“用不用得到”,二是“能不能承担成本”。如果能常住,配套也方便,经济实力也允许,建栋房子养老、度假,确实很惬意;但如果只是为了攀比,或者没实际居住需求,就算再想“落叶归根”,也别轻易砸钱,免得最后房子变成“废屋”,自己后悔。

话说回来,你身边有没有人回村建房后悔的?如果是你,会选择在城里买房,还是回农村建房?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让更多打算回村建房的朋友少走弯路。

仅供参考,具体以官方通知或相关政策规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