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教育部新规落地!教师这5件事可大胆说“不”,零责任!
发布时间:2025-11-18 10:35 浏览量:1
最近后台收到不少老师的吐槽:“刚上完四节课,就被通知去路口执勤创城,作业都没时间批”“手机里装了12个工作APP,天天打卡留痕、传照片,比备课还费精力”“周末被强制安排非教学培训,想陪孩子都没机会”。这些让人分身乏术的困扰,是不是戳中了很多教师的心声?
别急,2025年11月教育部刚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用8条硬措施给教师减负,其中明确了5件事教师可直接拒绝,而且不担责、不影响考核评优。这可不是喊口号,而是有明确政策依据的制度化保障,今天就用大白话给老师们讲清楚,新规到底怎么帮大家“松绑”。
一、先搞懂:2025教师减负新规,为啥不一样?
可能有老师会问:“减负说了好几年,这次新规真能管用?”答案是肯定的——这次新规最核心的变化,是从“口号式减负”变成了“清单式管理”,不仅明确了不能做什么,还划定了责任边界、给出了监督渠道,让减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从现实来看,这些年教师的负担越来越“跨界”:本该专注备课、授课、辅导学生的时间,被大量非教学任务挤占——巡河护林、上街执勤、创城打卡、商业推广、各类报表填报,还有没完没了的非必要培训,让不少老师身心俱疲。有数据显示,部分地区教师每周用于非教育教学的时间占比超过40%,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从政策层面来说,2025年的新规是对“双减”政策的延伸和细化,也是落实《教师法》保障教师权益的具体行动。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推动教师减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不是一阵风,而是要从根本上厘清教学与非教学的边界,让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主业。
对老师来说,这次新规的价值更直接:不用再为拒绝不合理任务发愁,不用怕得罪领导、影响考核,能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备课、批改作业、关注学生成长上,这才是真正为教育质量“护航”。
二、核心干货:5件事,教师可直接说“不”,合规无责
这5类可拒绝的事项,每一条都对准了教师最头疼的痛点,而且有明确的政策依据,大家可以放心拒绝,不用有后顾之忧。
(一)非教学类社会事务:巡河、执勤、创城等,可直接拒
新规明确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省级白名单总量控制在10项以内,每所学校每学期进校园活动不超过6次,未列入白名单的事项一律不得进入 。更关键的是,严禁要求教师承担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社会事务,比如巡河护林、上街执勤、交通协管、创城庆典、汇演展览等。
以前不少老师被安排在周末、下班时间去路口执勤,或者参与各类庆典活动的组织、表演,这些都属于非教学任务,现在可以明确拒绝。而且新规强调,不能以“打卡留痕、填报总结”的方式验收这类活动,更不能把参与情况和教师的考核评优挂钩 。
这里要注意:公益类活动也需尊重教师意愿,比如公益献血、公益讲座等,学校不能以“师德考核”为由强制要求,确实需要参与的,必须给予合理的时间补偿和补贴。
(二)无备案的填表统计:非教育部门部署的,可拒绝配合
“一天填8张表,内容重复还没用”,这是很多老师的共同吐槽。新规针对这个问题,明确了“精简数据填报”的要求:除了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部署的教学相关统计工作,其他部门或单位的调研、普查、填表,必须经过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备案,否则学校有权拒绝接收,教师更不用配合。
而且对于各类工作APP,新规也划了红线:不能设置打卡签到、积分排名、统计在线时长等强制性功能,非必要不得要求教师上传工作照片、视频和轨迹 。以后再遇到让你天天打卡、传工作视频的无关APP,完全可以直接卸载,不用怕被问责。
(三)非必要培训与值班:节假日值守、跨界培训,可拒
很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周末或寒暑假被通知参加非教学类培训,或者节假日还要到校值班,占用了难得的休息时间。现在新规明确了:
法定节假日、周末、寒暑假等无学生在校期间,原则上不安排专任教师值班值守;除了依法依规组织的必要教学培训,不得要求教师参加非教育教学培训,而且各类培训时间要避开教学高峰期,不能影响正常上课 。
比如有些部门组织的商业培训、与教学无关的技能培训,或者让老师在暑假期间天天到校值班,这些都属于可拒绝的范围。新规就是要让老师的休息时间得到保障,毕竟只有休息好,才能更好地投入教学。
(四)商业性质摊派:推广、拉新、投票等,可直接拒
以前不少老师会被安排各种商业性质的摊派任务:帮企业推广产品、给APP拉新注册、动员家长购买指定教辅资料或生活用品,还有各类商业投票、点赞活动,不仅占用时间,还容易引发家长不满。
现在新规明确: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向教师摊派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活动、推广任务、投票点赞等事项,教师有权拒绝,学校不得因此对教师进行问责或处分。
比如培训机构让老师在家长群推广课外辅导班,或者某商业平台搞“最美校园”投票,要求老师发动家长每天打卡,这些都属于商业摊派,老师可以理直气壮拒绝,不用怕影响和学校的关系。
(五)超出职责的无限责任:校外、非职责内管理,可拒
很多老师都有“责任焦虑”:学生放学后的安全、家长私下让批改作业、非教学时间的学生问题,都被算到老师头上。新规明确划定了教师的责任边界:教师仅对学生在校期间、在职责范围内的教育管理负责,超出范围的管理要求,有权拒绝,不得要求教师承担无限责任。
比如学生放学后脱离学校管理范围发生的意外,不能强制要求老师承担责任;家长在非工作时间让老师批改私人作业、解答非教学问题,老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拒绝;还有些学校要求老师24小时在线回复家长消息,这种超出合理职责的要求,也可以依据新规拒绝。
三、新规落地:这些保障措施,让老师敢说“不”
光有拒绝的权利还不够,新规还配套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确保老师说“不”之后不被“穿小鞋”,让减负真正落地。
(一)清单管理:督查检查必须“有清单”,无清单可拒
新规要求,涉校涉师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实行“年度清单管理制度”,每年年初报教育部备案,未纳入清单的事项一律不得开展 。而且严禁以调研、评估、指导等名义变相开展督查检查,不得以发文开会、留痕资料、台账记录作为评价依据。
以后再遇到没有列入清单的督查检查,或者让你补一堆无关台账的情况,老师可以直接询问是否在备案清单内,无清单的可拒绝配合,不用担心被问责。
(二)监督机制:有投诉渠道,问题能解决
为了确保新规执行,教育部建立了教师减负监测点,丰富了监测员队伍,还建立了与相关部门、媒体的线索共享机制,鼓励第三方监测机构参与涉师负担监测 。
如果学校或相关部门强制要求老师做上述5类事,或者因为老师拒绝而进行考核扣分、处分,老师可以通过这几个渠道投诉:1. 向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教师减负工作专班反映;2. 拨打12391教育举报热线;3. 通过教育部官网留言板实名举报。新规明确要求,对执行不力、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单位要约谈通报,严肃追责问责 。
(三)协同治理:多部门联动,杜绝“打折扣”
这次新规不是教育部门单独推进,而是强化了多部门协同治理——将教师减负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集中整治统筹推进,还鼓励与纪检监察部门联合调研、协同交办,强化监督指导 。
这意味着,以后再有人想给教师摊派不合理任务,不仅要过教育部门这关,还可能面临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大大减少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
四、老师要注意:这3点,避免“用错权”
新规给了老师拒绝的权利,但也不是“随心所欲”,这3点要注意,避免误解政策:
(一)区分“可拒”与“必做”:教学核心任务不能拒
新规拒绝的是“非教育教学负担”,而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课后服务、必要的教学教研活动、依法依规的学生管理等核心教学任务,是教师的法定职责,不能以“减负”为由拒绝。比如课后服务是新规明确支持的,但要在上课日完成国家规定课程之后开展,结束时间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衔接,不能随意扩大范围。
(二)拒绝要“依规”:留存证据,理性沟通
遇到不合理任务时,不要情绪化对抗,最好先向学校说明新规要求,明确表示该任务属于可拒绝范围,并留存相关通知、聊天记录等证据。如果学校坚持要求,可以向上级教育部门反映,避免直接冲突影响工作。
(三)关注地方细则:各地会出具体落实方案
教育部的新规是全国统一要求,接下来各地教育部门会出台具体的落实细则,比如当地的“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督查检查清单等。老师要多关注当地教育部门的通知,了解具体要求,才能更精准地维护自身权益。
五、结尾:回归育人本业,才是教育的初心
2025年教育部的教师减负新规,说到底是让教师从繁杂的非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回归教书育人的主业。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把心思放在备课、授课、关注学生成长上,才能提升教育质量,这也是家长和社会最希望看到的。
可能有些老师会问:“我们学校还没落实,该怎么办?”其实新规是全国统一部署,各地会分批推进,大家可以先主动学习新规内容,遇到不合理任务时勇敢依据政策拒绝,也可以向学校或教育部门建议尽快落实。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们学校已经开始落实这项新规了吗?有没有遇到过让你头疼的非教学任务?对于教师减负,你还有哪些期待和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也可以把这篇文章分享给身边的老师,让更多人了解新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